收藏江湖這些青銅器你認識幾個
1、不教學
不是不可以教別人,而是不教妄自尊大者,這樣的人不懂得如何真正尊敬師長,表面恭敬內心一點也不謙卑,言談舉止把自己自命不凡的內心世界展露無疑!
2、不鑒定
也就是不替他人看東西。這個有兩解,一是避免請你看東西的人是個二杆子,萬一你說東西不對,這傢伙準會破了規矩去找別人退貨,而自己搞不好讓這二杆子卷進不必要的糾紛。二是有的人表面請你幫他鑒定東西,但實質上並不相信你,你所說話他都會不同意,遇到這樣的人你等於浪費了時間和口水!再說,鑒定本來就是各人的眼力高低和知識儲備多少的問題,意見不同也不奇怪!
3、不爭論
你說長,他說短,有些東西本來真假很清楚,完全不用那麼費勁!大開門的東西你說不開門,而不開門的你到覺得不錯,如此我就不會和你爭論,因為你的眼力和整體水平還沒到那個程度,說的再多無異於對牛彈琴!
4、不保真
因為東西都是要憑買家的知識和眼力去看,賣家說開門的,買家不一定認可,所以,既然如此,你覺得對就買,覺得不對就不買,不要聽賣家的意見,自己為自己做主,錢貨兩清後誰都不怨誰!再就是同一件古玩也許會有不同意見,所以,決定權在你自己手裡,總依靠他人你永遠都不可能獨當一面!
5、不欠錢
做買賣概不賒賬是個基本要求,你沒有資格要求賣家先讓你把東西拿走,現錢交易的好處是一次買賣一次了,絕不拖泥帶水,你付全款後東西是你的,你想怎麼處理都行,而賣家拿了錢後可以進行資金的周轉。嚴格來說不賒賬不打白條是對買家的一個重要約束,因為以前有的人談好價但確又不付錢,白白拿了人家的東西去賣,如果賣不了正好把東西還給上家,自己不擔風險,在以前這樣的做法稱為「搬磚頭」,而如今沒人會讓你白白拿走東西,因為不講誠信的事太多,把東西賣了不給上家錢,沒賣卻又不送還東西,甚至有的人會賴賬說東西已經還回或者錢已經結清,所以無奈之下才會有了這個新規矩,想要東西就必須付清全款。
6、不退貨
不退貨是古玩行的鐵律,雖說可以有君子協定,但一般用不到,因為賣家根本不會和你搞那一套,能玩就玩,不能玩就放棄!而且退貨本身就是對買賣雙方極大的侮辱,自取其辱的同時也敗壞了賣家的名聲。買家想退的東西一般是因為買高或打眼,但實際上那件東西的價位不一定高也不一定假!不退貨是對買家極大的約束和考驗,作為買家來講你不能只想撿漏掙錢,打眼的風險你也得自己承擔,你買的東西打了眼就找上家退,那麼你買的東西掙了錢你會和上家分紅利嗎?所以,點錢之前你可以隨便看東西,但付款後就代表本次交易結束,你已經認可了東西和價位,所以本次交易錢貨兩清再沒有絲毫瓜葛!
青銅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個大門類,它包涵的內容非常廣泛,大致可以分為青銅禮器、青銅兵器和青銅工具、農具四大類。
盉hé,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中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隨著王權衰落,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中逐漸透出一些令人輕鬆的氣息,舊有的神秘、莊重與沉悶漸漸隱去,而新的有創意的造型和紋飾,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匕bǐ
1. 〔~首〕短劍。
2. 古代指勺、匙之類的取食用具:「先主方食,失~箸」。
瓿bù,漢族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於盛醬。流行於商代至戰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乳釘、雲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豆,古代指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俎豆。
敦duì,是中國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在春秋時期,後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國時多為蓋形同體。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使用。
鈁fāng,古代青銅製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或糧食。古代指無足的鼎,今指鍋一類的器皿。
鍑fù,古代的一種大口鍋:"以~煮,安炊之,勿令疾沸。鍑是煮茶用具,與風爐是渾然一體的,它形似大口鍋,不同處在於方形耳,底部稍微有點尖,類似肚臍眼。鍑這東西在古代很興盛,但到了宋朝就慢慢退出歷史舞台,現代更很少人再用了。
鬲lì,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銅鬲。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古代煮飯用的炊器。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
觚gū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觚盛行於商代和西周。
簋Guǐ,是古代漢族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盨xǔ,漢族在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禮器或食具。由圈足簋發展而來,用途相同。器蓋與器身形態相近但稍小,器蓋上有四個方足,為其一般判定標準。取下器蓋後翻置起來即成另一器皿,食畢歸置如一。《說文解字》皿部:"盨,杠盨,負載器也。"盨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主要流行於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壺hú,盛酒器和水器。流行於商至漢代,用於裝酒和裝水。壺使用的年代較長,式樣也很多,大致有圓形、方形、扁圓形、八角形、弧形等。斷面為扁圓形,深腹下垂,帶扁方形貫耳和圈足的壺大多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長頸鼓腹的圓壺。西周壺除承襲商代式樣外,多設有圈頂壺蓋,蓋可倒置用作杯。耳多為半環耳或獸首銜環狀耳。春秋壺造型較商周壺輕巧,多為扁圓壺或方壺。許多壺蓋上端做成蓮瓣形,也有一些在壺蓋或壺身外表裝飾鶴、龍、璃虎等立體動物形象。戰國相漢代的壺由垂腹改為鼓腹,下腹部內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穩重,顯得秀麗靈巧。這一時期也有提梁壺,提梁用數十節銅鏈串接而成,便於外出攜帶。弧形壺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造型為長頸,圓腹,腹旁有鑒,平底或圈足。壺頸向一側傾斜,形狀類似瓢瓜。
斝jiǎ,山西襄汾出土過一個陶斝,時間比大汶口文化更早,製作很精美,很多人認定是酒器,但考古發現,裡面盛放的是豬肉,說明是煮東西吃的,有陶灶擺放在一起,應該是烹飪器物。
鑒jiàn,大型盛水器。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
釒和hé(酒器)
釒皿mǐn(同皿字。飯器)。
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使行人執~承飲。"泛指盒一類的器物。
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使行人執~承飲。"泛指盒一類的器物。
罍léi,漢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缾,同瓶字,汲水器。
鋪,名雖為鋪,其器則豆也。
尊zūn,今作樽,是商周時代漢族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彝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周禮·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雞彝鳥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彝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尊蓋。
甗yǎn,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匜yí,是中國先秦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禮所用水器由盤、盉組合變為盤、匜組合。
甑zèng,漢族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甗(音"演")的上半部分,與鬲通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
觶zhì,是中國古代漢族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商朝時,觶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
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
春秋時,觶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鍾"zhōng,中國古代的一種計量容器,也被當作一種計量單位。
觥gōng,是古代漢族盛酒器。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裝飾紋樣同犧尊、鳥獸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將其誤以為獸形尊。然觥與獸形尊不同,觥蓋做成獸首連接獸背脊的形狀,觥的流部為獸形的頸部,可用作傾酒。
簠fǔ,古代祭祀時盛稻粱的器具。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卣yǒu,是一種器皿,屬於漢族古代酒器。具體出現時間是未知,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當時用來裝酒用。所以外觀上大部分是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
俎z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
爵jué,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是非常常見的。爵是貴族專用的飲酒容器。另外也是君主國家貴族封號,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彝yí,古代中國先民用於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
TAG:歲寒三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