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追蹤 烈士戰友憶崢嶸歲月:「感謝大家,沒有忘記我們」

追蹤 烈士戰友憶崢嶸歲月:「感謝大家,沒有忘記我們」

「謝謝大家,沒有忘記我們。」電話中,年過6旬的袁老先生情緒激動。僅僅是報紙上「和靜」、「鐵路」、「烈士」幾個字,就勾起了他40年前的那段記憶。「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鐵路修建歷史,正在被如今飛速發展的高鐵、動車等交通方式所更新,但是與之相關的記憶不應被遺忘。

5月4日,華西都市報刊登《川籍

烈士長眠新疆數十載 兩地媒體聯動尋找親屬》一文,在之後的近一周時間裡,華西傳媒集群熱線電話:028-96111 接到近百通來電,在這些來電中,除了有名單上的烈士親屬尋找烈士安葬地之外,還有許多和這些烈士一樣,曾奮鬥在南疆鐵路建設一線的鐵道兵。他們主動提供關於犧牲戰友的線索,更正名單上有誤的信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那些年與南疆鐵路有關的感人故事。

回憶/老鐵道兵袁先生

一天兩頓壓縮菜 隧道八小時只能挖一米

在珠海女兒的家裡,已經年過6旬的袁先生打開手機,當他看到關於《川籍烈士長眠新疆數十載 兩地媒體聯動尋找親屬》的報道後,忍不住淚流滿面。「謝謝大家,還記得我們。」那段40年前的難忘經歷,再次浮現在眼前。

1976年1月,袁先生跟隨部隊一起,從老家河南坐上了「悶罐子車」。再次下車時,他們已經到達了吐魯番。初到新疆,當地寒冷的天氣就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我們吃完飯,去洗飯盒,手剛剛接觸到飯盒就被牢牢黏住了」。

休整一晚後,袁先生和戰友們又坐了整整一天的汽車,到了和靜縣上新光村。在之後的3年時間裡,他們打通了長達2000多米的上新光一、二、三號隧道。「月干百米」那時的口號,袁先生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我們是三班倒,每一班工作八小時,只能挖通一米」。

山體內多為堅硬的花崗岩,工具又十分簡單,那時袁先生和戰友們的施工,全靠人眼判斷、人力操作。「負責打眼的戰友用風槍打好了以後,我們再推車子進去將碎石裝出來。」一天下來,每個人身上除了牙齒和眼睛之外,都積滿了灰塵。「和礦工差不多,只不過他們是黑色,我們是白色」。

除了高強度的工作之外,當地的飲食和氣侯,對於袁先生和戰友,也是很大的挑戰。「一日三餐,兩頓是壓縮的干洋蔥和菠菜。早餐固定就是鹹菜、豆腐乳,饅頭也是硬的」。

後來,在打通了隧道離開上新光時,袁先生看到,沿著南疆鐵路沿線一條鋼鐵大道正逐漸成型。他們在上新光三年的經歷,正是鐵道兵奮鬥在南疆的縮影。

我們留下了回憶 他們卻永遠留在了那裡

1980年,袁先生從庫爾勒返回洛陽。2003年,在一次出差的過程中,他買了一張火車票,從蘭州一路向西到了烏魯木齊。這是他時隔23年之後,再次回到新疆。

「那裡留下了許多讓我們終身難忘的回憶,但是也有很多戰友,他們卻永遠留在了那裡」。

袁先生清楚地記得,曾經有一名戰友就倒在距離他不到一米的地方。「那天的工作都已經結束了,他實在是太累了,就坐在本不該坐的翻斗車上,一不小心從上面摔了下來,頭摔在地上,沒有搶救回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犧牲的戰友,袁先生已經記不清他們的名字了,但是依然能夠回憶起他們的樣貌、想起他們是哪裡人。「有一個四川的戰友,是被岩壁上滾落的石頭砸中犧牲的」。

袁先生也曾在隧道內遭遇危險。「當時排長讓我把裝著石渣的推車,推到安全距離外固定好,避免溜車撞到人。」就在袁先生低頭用木頭卡主車輪時,隧道頂端就掉下一塊半個西瓜大的石頭。袁先生被砸倒在地,頭上的安全帽救了他一命,但是他的手還是被順著肩膀滾下的石頭砸傷。

「如果是我,我不會怪我的家人。」看到和靜縣烈士陵園裡,180餘名烈士數十年無人祭掃的情況後,袁先生說,「當時犧牲的戰友,大多數被就地安葬在鐵路沿線。那時的交通狀況,經濟情況,家人想去祭拜確實太難了」。

袁先生除了想要將當年鐵道兵在新疆的經歷告訴大家之外,也想感謝和靜縣民政局把零散烈士墓遷移到一起,並且儘可能詳細地記錄了烈士的信息。讓這些烈士在離開40餘年後,有機會重新與家人「重逢」。

繼承/ 烈士顏昌貴弟弟

繼承哥哥遺志參軍 希望能接他「回家」

1975年1月,顏昌貴用一封信向家人宣布了自己參軍的消息。

「他是家裡最大的兒子,在收到他的信之前,長輩們都不知道他要去當兵。」顏昌福是顏昌貴的弟弟,哥哥當兵時,他才16歲。

就像參軍時一樣,顏昌貴犧牲的消息來得也很突然。同年12月,在他參軍還不滿一年時,家人突然收到通知。「當時首長來通知我們,說他在施工時,被從高處墜落的電瓶砸中頭部犧牲了。」據部隊的戰友說,顏昌貴在部隊期間特別喜歡幫助別人,因此和大家的關係都很好。「聽說他犧牲那天,本來也是應該休息的,但是有戰友想跟他換班,他就答應了」。

從那時起,哥哥顏昌貴就成了顏昌福學習的榜樣。「受到哥哥的影響,我才想去當兵的。」顏昌福說,本以為沉浸在失去長子痛苦之中的父母,不會同意再讓自己去當兵。但是,當他告訴父母自己的打算之後,父母不但沒有阻止,還很贊成。「在家人的心裡,都以哥哥為驕傲。」1978年3月,顏昌福從老家瀘州到了河南,成為了一名像哥哥一樣的軍人。「哥哥沒有做完的事情,我想要替他完成」。

顏昌福說,哥哥顏昌貴犧牲後不久,家人就曾去新疆祭拜過他。之後數十年,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再去祭拜,不確定顏昌貴是否還安葬在原來的地點。2016年,侄女結婚前,就專門再次去新疆尋找。輾轉多地,最終通過部隊番號等信息,在和靜縣烈士陵園找到了顏昌貴的安葬地。

看到報紙上對包括哥哥顏昌貴在內的40名川籍烈士親屬進行集中的尋找,顏昌福說,他希望能趁著這次機會,把哥哥「接」回來。「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希望將哥哥的墓遷回瀘州。讓他能夠落葉歸根,我們想他時,也可以經常去看看他」。

封面新聞記者 於婷 實習記者 姚箬君 報道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坐在網約車副駕「碰瓷」,不給錢還施暴!這群敲詐嫌犯落網了
金堂縣預防腐敗抓「早課」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