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貓抓老鼠的夫妻互動模式

貓抓老鼠的夫妻互動模式

愛對話題:據統計,85%的伴侶會是焦慮性和逃避型的組合。然後我們就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畫面,焦慮型的人在後面追,逃避型的人在前面逃。就象貓抓老鼠。

例子一:外強中乾的貓

舉一個最有趣的例子,我和我老公結婚九年,我就差不多抓了我老公七年。

我呢是典型的焦慮型,我老公是逃避型。每次我和我老公講話呢我就很敏感,我怕他覺得我羅嗦,覺得我說的沒勁,於是,我就一邊講一邊看他的表情。時不時就會停下來問他:你有沒有覺得不耐煩啊?我老公就很隨便的回答一句沒有。可是我覺得是有,於是我就說了沒幾句停下來繼續問他,「誒,你是不是真的沒覺得不耐煩啊?」他繼續回答我沒有,可是臉上閃過一絲不耐煩。

於是我就開始發火:「還說沒有,你看你明明就是不耐煩了嘛。」我老公就說:「本來沒覺得你講話的內容不耐煩,可是被你老問老問反而覺得很不耐煩。」這句話就象一根導火線嗖的一下,我就被點著了。我就會回擊「哼,不要說得那麼好聽,明明一開始你就沒興趣跟我說話,我就知道你不喜歡跟我聊。嫌我無聊嫌我羅嗦」老公默不作聲,可這種反應更讓我光火,心裡嘀咕著:「看吧,我說對了吧,他就是不喜歡跟我聊,也不喜歡我,怎麼就不說話呢,到底在想什麼?是不是真的不喜歡我啊?」

於是為了表示自己很強大,我再次炮轟:「不說話好了,我就知道你煩了,你有本事就一輩子別跟我說話。」可大家都知道,如果我老公真的一輩子都不跟我說話,我老早抓狂了是吧?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兩個人一個在水裡一個在火里,可實際在火里的那個是外強中乾對吧?裡面已經在傷心流血了,可表現出來的還是咄咄逼人的樣子。因此在諮詢中,或者平時生活中,我們總會傾向於那個不說話的,總覺得那個不說話的才是真正的弱者和受害人。而正是因為這種忽略,會讓那個火冒三丈的焦慮型徹底崩潰。

例子二:找藉口的老鼠

另外再舉一個例子是我老師和他老公。他們呢,正好和我們反一反,我老師是個逃避型。

她是台灣人,後來去了美國,每年寒暑假都會回國內講課。他老公有點像德國人,一定要對出行安排的詳細情況問的很清楚,一旦決定了就不願意更改。我老師呢,就怕自己回國時間太長,老公不開心,所以每次都把真正要待的時間講少一點,比如要回國15天,她就說只要五天,然後老公問怎麼時間長了,她就說臨時這裡有安排延長的。

這樣一來老公就很不開心,於是更是追著問到底是幾天。老師就覺得很煩,就懶得理他,於是他老公就不斷問不斷問,問到我老師關機。結果等回到美國,他老公就暴跳如雷,並跟她約定,下次再怎麼煩都不準關手機。於是下次又發生同樣的狀況,老師想說答應過不關手機的,可是聽到手機響不接自己心裡過不去,於是就把手機開著,又把房間電視開很響,這樣就可以說沒聽見手機鈴聲了。

結果第二天老公又很憤怒問怎麼不接電話,並約定說一定要接電話。老師說好。等到第三次同樣的狀況發生,老師想手機不能關,也不能不接,於是就去洗澡,她想,我在洗澡迫不得己不能接手機總可以了吧?

大家可能覺得很好笑,可是對於一個逃避型的人來說,壓力狀況下讓自己獲得安全是最關鍵的,所以他們就一路逃之夭夭。

貓捉老鼠的互動模式就是焦慮型的人不斷刺激那個逃避型,試圖讓對方做出回應。可是越刺激,逃避型越想逃開,可是這種逃離迴避會讓焦慮型感受不到來自對方的聯結越加抓狂,於是一個追一個逃,一個逃一個繼續追,直至最後兩個人都累了,這場追捕才告終結。

貓與老鼠都渴望回應與聯結

那如果我們能了解兩種不同類型的心理活動,一個是不懂得表達害怕表達而非不願意表達,一個是渴望親近內心柔弱卻用強勢武力來死撐面子,而出發點都是渴望回應與聯結,那麼我們的做法是不是可以有所不同?我們是不是在追捕開始之初就先暫停下來,真實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意願?

同樣的,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兩個焦慮型(老虎對老虎)的人在一起,那麼他們就會互相攻擊,不斷的批評對方錯了。而兩個逃避型(烏龜對烏龜)的人在一起,那麼冷暴力就不可避免。

如果大家有什麼疑惑或是想法想要交流,歡迎給我們留言。程老師會抽取一些作出解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對國際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是犧牲品

TAG:愛對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