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搜索引擎之戰—《數字戰爭》讀後感

搜索引擎之戰—《數字戰爭》讀後感

搜索引擎之戰—《數字戰爭》讀後感

簡介:《數字戰爭》作者查爾斯·亞瑟(Charles Arthur),《衛報》資深科技編輯,多次採訪過比爾·蓋茨,拉里·佩奇,斯蒂夫·喬布斯等人。作者通過對微軟與Google間搜索引擎競爭,微軟與蘋果、Google智能手機競爭,剖析了互聯網時代三巨頭各自競爭優勢及成長邏輯。追尋作者的思路,本文主要分析Google與微軟的搜索引擎之戰,了解和思考Google崛起之路。

總結

Google推出了解決搜索引擎行業痛點的產品,並選擇了實現產業鏈正循環的商業模式,從而推動搜索行業真正爆發。微軟與Google之間戰爭,一方面因為微軟對互聯網判斷失誤,在戰爭開始之前Google已經形成極大的優勢,另一方面,微軟本身因為缺乏互聯網基因,無法適應互聯網行業發展思路,在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給Google帶來大的衝擊,最終成就了Google搜索行業的霸主地位。Google不僅成為搜索引擎的龍頭,而且推動了搜索引擎行業的爆發。真正成功的公司與行業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1

搜索引擎時代的到來

第一代搜索引擎:20世紀末,互聯網發展初期,大量的搜索引擎湧現,如雅虎(1994)、MSN(微軟,1997)、Alta Vista(康柏,1995)等 ,第一代搜索引擎產品和商業模式如下:

產品:門戶網站 + 搜索框 ;

商業模式:門戶廣告,搜索頁面廣告。下圖是雅虎的門戶網站和搜索頁面。

但是由於技術及商業模式等原因,第一代搜索引擎存在很多弊端,我們從行業痛點和商用模式兩個角度分析下:

行業痛點:搜索準確性差

(1)搜索效果差,10次搜索,只有1-2次能夠搜索到正確結果;

(2)垃圾網站和色情網站充斥網路,而搜索引擎卻難以自動篩選;

商業模式:產業鏈負循環

(1)搜索引擎門戶網站上充斥各種廣告,用戶體驗差;

(2)搜索頁面廣告越來越多(前十個搜索結果可能都是廣告),一方面用戶體驗差,另一方面廣告效果越來越差,廣告價格在下滑。

結果:搜索引擎搜索不到想要結果,用戶體驗差,因為網路廣告太多,廣告效果差,廣告單價持續下跌,最終搜索引擎網站賺不到錢,造成整個產業鏈的負循環。第一代搜索引擎產品和商業模式不能推動搜索行業發展,必將走向死亡。

第二代搜索引擎:

1998年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斯坦福發明PageRank技術,該技術通過網路浩瀚的超鏈接關係來確定一個頁面的等級,極大提升了網路搜索的準確性,同年二人成立了Google公司,第二代搜索引擎時代到來。通過Google來分析下第二代搜索引擎的特性:

產品:搜索框

商業模式:放棄橫幅廣告,搜索頁面廣告,2000年9月推出AdWords(搜索關鍵詞廣告) 。

同樣從行業痛點和商業模式來分析第二代搜索引擎:

行業痛點: 準確快速找到搜索結果

(1)Google產品要求:準確性和速度,二者同等重要;

(2)Google十次搜索6、7次準確,比原來十次1、2次準確大幅提升,準確性大幅提升;

(3)速度方面: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IDC、伺服器資源白菜價,Google大規模收購,一舉提升自己硬體能力,為搜索服務提供強有力硬體支持。

商業模式:產業鏈正循環

(1)放棄橫幅廣告,門戶頁面清潔,用戶體驗非常好;搜索後第一時間看到搜索結果,同樣提升了用戶體驗。

(2)AdWords:基於搜索的關鍵詞廣告,在搜索頁面右側提供跟搜索關鍵詞相關廣告,廣告排列根據點擊率和出價兩個因素決定。這個商業模式對用戶有利,用戶最想看的廣告會排在前面;對廣告商有利,廣告與搜索內容掛鉤,廣告效率提高; 最終Google依靠該模式實現盈利,並不斷推動搜索技術進步。

結果:第二代搜索引擎解決了行業痛點,實現產業鏈正循環,推動了搜索引擎行業的爆髮式發展,從而推動搜索引擎時代的到來。

2

未開始就註定失敗的戰爭

1998年至2003年,Google的搜索引擎業務快速成長,幾乎沒有遇到強勁的競爭對手,那麼同期IT行業巨頭微軟在幹嘛呢?為什麼沒有限制Google的發展呢?

1998-2002:沉睡的微軟

(1)判斷失誤:微軟認為瀏覽器是互聯網行業入口,而且當時沒人覺得搜索業務可以賺錢(第一代搜索引擎不賺錢),所以微軟在IE瀏覽器幹掉網景公司,搶佔了80%的市場份額後,沒有著力發展搜索引擎,自己的MSN網頁的搜索引擎技術還是別人的。因此1998-2002年成為了Google搜索引擎業務發展的黃金期,至2003年初Google搜索網頁市場份額已經35%,搜索引擎份額約70%,而微軟搜索網頁份額15%,大幅落後。

(2)微軟沒有精力發展搜索引擎業務

(a)核心產品的更新:把Windows 98和Windows NT融合到同一平台(企業和消費者),就是2001年推出的Windows XP系統;

(b)反壟斷調查:微軟因為在瀏覽器競爭中使用了操作系統壟斷優勢去競爭(預裝),因此1999-2001被反壟斷調查,儘管最後處罰不痛不癢,但是嚴重束縛微軟手腳。所以微軟在這段時間不敢大規模發展搜索引擎業務。

Google護城河形成:微軟註定失敗的戰爭

2003年初,微軟認識到搜索引擎重要性後,準備全力進軍搜索引擎市場,但Google市場地位已經確立 ,護城河已經形成,這註定是一場失敗的戰爭。我們來分析下Google的護城河:

(1)搜索引擎:2003年初Google搜索引擎市場份額約70%,搜索引擎具有明顯規模和網路效應。用戶粘性高:客戶對搜索引擎第一要求是準確性,而80%的搜索尋找的是20%關鍵詞,但是決定搜索引擎好壞的是剩下難以統計和預測的80%「長尾」詞語的搜索情況,「長尾」詞語搜索結果決定了用戶的去留,所以編譯搜索詞量越大,搜索結果越準確,用戶體驗就越好。2003年時Google索引量達到50億以上,而微軟僅僅才幾十萬索引,差距巨大。

(2)ADWORDs:廣告系統是通過點擊率排名和廣告商支付價格來確定廣告放置順序,點擊率排名需要通過對用戶點擊習慣進行大量數據分析得到,所以規模越大廣告排名有效性就越高,Google70%的市場份額,能夠提供市場上最有效關鍵詞搜索廣告。這樣Google廣告的性價比遠遠高於其他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這是最強的護城河。

(3)品牌:2001年後,Google品牌在影視劇、生活習慣等場合大量出現,用戶已經將搜索與Google相關聯。而且911事件中網路崩潰,Google依靠強大的硬體支持能力,正常工作,保證信息流暢傳遞,極大提高Google的品牌。 Google已經成為用戶搜索的首選,成為一種習慣。

結果:在如此強護城河下,微軟大概率走向失敗。

3

互聯網基因的重要性

2003年,微軟認識到搜索引擎的重要性,開始研發搜索引擎和廣告系統 ,巨人蘇醒,戰爭開始,此時微軟唯一勝算只有提供更好搜索引擎和廣告系統。

2003年2月:微軟集結公司最優秀人才,啟動Underdog(落水狗)項目,研發搜索引擎和廣告系統;

2004年7月:微軟MSN發布新的頁面設計,跟Google頁面基本一致;

2004年11月:微軟發布自己的搜索引擎,但剛上市第一天系統就崩潰,此時距Google推出的搜索引擎晚了6年;

2005年3月:微軟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廣告業務,比Google晚了5年;

2007年初:Underdog項目負責人佩恩離開微軟,宣告項目失敗。

持續人才流失:從Underdog項目落地後不久就有微軟人跳槽至Google,至2005年3月,有超過100名員工跳槽至google,包括首席架構師。

結果:微軟沒有推出更優秀的搜索引擎和廣告系統,而且隨著人才流失,市場份額差距拉大,微軟對Google戰爭以失敗告終,甚至沒有給Google帶來些微衝擊。是什麼導致IT的王者如此不堪?

微軟 VS Google:公司對比分析

(1)組織架構差異

微軟:分工明確,層級嚴格,產品推行需要嚴格的報告層層上報,效率低;部門只關心自己業績,很難相互幫助,協同性差。

Google:員工可以直接跟領導對接,快速有效推動產品進展;部門溝通便利,實現信息快速傳遞,問題快速解決。

(2)文化差異

微軟主業做操作系統、辦公產品,產品更新換代慢,但要保證產品質量,穩健是公司最主要品質。

Google工程師文化,推行個人英雄主義,在高效率組織架構下,工程師作用最大化。

(3)領導者差異

微軟:2000年後微軟管理者逐步由蓋茨轉變為鮑爾默,鮑爾默是管理專業出身,但對IT行業創新理解不深,對新興互聯網行業發展把握更差。

Google:比爾蓋茨是信息時代拿破崙,繼任者並不是鮑爾默而是Google的佩奇和布林,佩奇和布林對互聯網的理解是別人難以企及。

結果:互聯網時代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甚至一周就能推出一款新的產品,微軟固化組織架構、穩健的企業文化完全跟不上節奏,而Google不論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甚至領導者都完美適應互聯網思維,最終Google取得了搜索引擎戰爭的勝利。這些原因的綜合,可以說就是一個公司的基因。

延伸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信基金渠道服務 的精彩文章:

TAG:長信基金渠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