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龍門山的世界名片
飛來峰,龍門山的世界名片
從成都出發,經成彭高速到達彭州,沿彭白公路往西北行駛,平原在慢慢消失,遠處出現丘陵、拔地而起的大山區,起伏綿延,沒有盡頭,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龍門山。從億萬年前的汪洋,到百萬年前的冰川漂礫,再到數千年前的古蜀文明,滄海桑田,成都終成一片宜人的豐饒之地。群山環繞,氣候宜人,這方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土地,究竟養育了怎樣的人們?這段探秘之旅就是從成都北郊的彭州開啟的……
彭州,地跨北緯30°54ˊ—31°26ˊ、東經103°10ˊ—103°40ˊ,屬神秘的北緯30°地區。境內北部是群山爭拱、風光秀麗的山區,最高點太子城海拔4814米;南部是一馬平川。沃野千里的平原,最低點烏鴉堰海拔489米。整個地勢,宛如一把巨型浮雕靠背椅,上傾斜而高俊,下平坦而寬闊。特殊的地質構造、4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山丘壩俱全的地形,決定了彭州礦產豐富、物產豐盈、氣候溫潤、風景綺麗、水土肥美。年均氣溫15.9℃,森林覆蓋率44%,年均降水量867毫米。
彭州同時擁有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水河國家森林公園、龍門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國家級自然生態資源品牌,是成都近郊重要的生態宜居城市。
彭州龍門山特殊的地質構造為世界之罕見,地質構造完整,分帶明顯,地質剖面典型,化石豐富,尤以「飛來峰」著稱,素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具有極高的科研和科普價值。2001年3月,「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成為首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彭州市境內有塘壩子、葛仙山、天台山、尖峰頂、卧牛坪、白鹿頂等大小13處殘、斷塊組成的「飛來峰」群。飛來峰到底是推覆構造產生還是冰川漂礫造成,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但無論是「推覆構造說」還是「冰川漂礫說」,都認定彭州飛來峰分布之廣、特色之鮮明、規模之大,可與阿爾卑斯山「飛來峰」相媲美。
龍門山上有很多別處飛來的山峰
龍門山以其滑覆和推覆地貌,在世界地理學界有著顯著的聲名。
這兩種構造運動,帶來的是全新的景觀:飛來峰。這一名字很形象,意思是從別處飛來,打破了原來看地貌。導致這兩種構造運動的主要原因還是地球板塊運動——印度洋板塊對揚子板塊的俯衝,長久以來的多次造山運動,抬升了青藏高原,而龍門山脈就是青藏高原的東緣,四川盆地的西緣,有的地方就是巴蜀古湖盆的邊界。
2018年4月,中國科學院山地研究所研究員鄭遠昌老師來到大魚洞的觀景台,北面公路邊一座山體,裸露的山體是典型的二疊系灰岩,這顯然不是本地的主要地質。在這一代,主要是中生代的砂岩或砂礫岩。年齡要比二疊系灰岩年輕得多,應該呈現在地表,然而,原來在地底的更年老的地層「爬」了原本地表地層的上面,因此出現了被地學界戲稱的情形:「兒子背老子」或者「孫子背爺爺」。這種現象在地學界稱為「樓層模式」,由於是老壓新,又被命名為「倒序疊置」。
在塘壩子,地質學家認真剖析了這裡地層結構,晚三疊世砂岩的上部覆蓋了晚二疊世的灰岩,晚二疊世灰岩的旁邊又狀置了角礫狀灰岩,角礫狀灰岩又疊置在侏羅紀砂岩上面,甚至有的與最年輕的地層——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在一起。這種特殊的地層疊置關係宛如地層大穿越,成為全世界地學關注的重點。
飛來的山峰,增加了不少景觀
在龍門山中段都江堰與彭州交界處,飛來峰比較集中,被專家稱為彭灌飛來峰群,比較典型的有幾處:塘壩子,白鹿頂和葛仙山。除了地貌的景觀有了高聳、峭拔的山嶽景觀外,還呵護了一些珍稀植物。
飛來峰為我們帶來了諸如向斜、單斜和褶皺等地質景觀,褶皺是地殼運動中,使地層發生扭曲變形的印跡,變形小的形成波浪形、弧形,變形大的形成了箱形,有的甚至形成膝形。
塘壩子有一處溶洞,在成都平原及周邊,很少出現溶洞,由於塘壩子也是從別處「飛來的岩溶地貌」,經歷了重新膠結,水蝕等作用,形成了溶洞。從洞口進入潮氣很重,空氣清新,溶洞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洞穴不長,基於本身的體量並不大,經過億萬年的變化,就形成了這麼一個袖珍型溶洞。雖然袖珍,岩溶的諸多特點還是存在,石鐘乳仍在緩緩生長、石幔在角落裡靜待細心的發現,溶洞盡頭,還有一處「天窗」,可以看到外面的森林。
而在葛仙山,彭州林業局的工作人員,經過三年的追蹤,發現生長在葛仙山二疊紀灰岩中的珍稀植物——矩瓣尾囊草。這種草對環境要求高,只生長在灰岩上面,彭州境內發現的矩瓣尾囊草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野生群落,與之伴生的也許還有我們所不知曉的生物。
北緯30°這條緯線上有許多的美景奇觀,更是藏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造就了彭州這麼多迷人的景色。
文字:品鑒彭州 劉乾坤
圖片:品鑒彭州
編輯:龍洋 責編:梁丹
親,讀完文章,記得在頁面最下方點贊哦!謝謝關注和支持!
文章由品鑒彭州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並標明來源出處!
有一種美好生活,叫彭州!
TAG:品鑒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