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VS 谷歌,AI first
1
毫無疑問,微軟和谷歌是PC時代和後PC時代的兩大代表性公司,目前則分別擁有全球最大的桌面和移動操作系統。
PC時代,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組合橫掃市場;而在後PC時代,谷歌和蘋果分割統治了移動平台。
而如今,這兩大科技巨頭也存在著不少業務重合與競爭。無論是5.7號開始的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抑或是5.8號開始的谷歌I/O大會,有著一個共同的關鍵詞——AI。AI幾乎無處不在,貫穿著兩大巨頭諸多紛繁複雜的新產品,重新定義了軟體服務的體驗。毫無疑問,科技行業正在邁進了全新的AI時代。
2
納德拉在發布會上還表示,以AI的發展速度來看,顯然不該將今天的想法「鎖定」到專用晶元上,還友情提醒各公司不要「被Google的TPU誘惑」。小編表示在遙遠的東方都聞到了火藥味。
然而,微軟Build大會的影響力似乎遠遠不如谷歌I/O大會,在炎黃土地上,谷歌官方甚至放出了視頻直播和中文同傳,微軟在這方面表現的差強人意。(有朋友還親口和我說完全不知道微軟大會,公眾號們都在推谷歌大會)
3
谷歌和微軟去年就已將AI定義為自己的未來戰略。無論是微軟CEO所說的「AI重新定義一切」(AI Redefine All),還是谷歌CEO提出的「移動優先轉向AI優先」(Mobile First to AI First)。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年的成績單,是無所不在的AI的應用體現。
微軟發布的Azure AI、IoT、Microsoft 365和Brainwave
谷歌更新的全家桶軟體——Android P、Gmail、Google Photos、Google Assistant、Google News、Google Maps、Google Lens、自動駕駛
無一不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行為預測、自然語義理解這些深度學習相關技術在產品端的體現。
但這些產品可以如此智能的實現,無一不是需要用戶的所有行為數據,這不僅需要用戶的完整信任,巨頭們也要避免再次"Facebook"式的泄露用戶數據,否則一次可能就是致命傷。
4
另一方面,微軟更加側重於2B市場。畢竟當年佔據95%以上市場的windows大佬,也不是蓋的,當今世界500強中,絕大多數依然用著Azure和Office等服務。在中國方面,也接連拿下華為、小米(內嵌的智能翻譯),大疆(無人機)這樣的大客戶。看得出來,微軟迫切地希望打造一個基於自己雲AI技術的企業市場生態圈。
相較之下,Android則是谷歌發展AI最得天獨厚的競爭優勢,也是可以直接轉化的消費市場用戶。所有產品都可以和AI進行無縫接入。每一款經過AI「開光」的谷歌產品,都能給谷歌帶來更多的用戶數據,滿足深度學習的訓練需求。
5
除了平台和流量,背後的運算力才是重中之重。
谷歌在I/O大會2018上正式推出了TPU3.0,相比去年的2.0版本,性能提升了8倍。此外,谷歌CEO皮查伊稱,TPU 3.0的計算能力最高可達100PFlops(每秒1000萬億次浮點計算),1000萬億..艾瑪,十個手指不夠用了哇。
微軟在晶元方面推出了Brainwave預覽版,在這個平台上,能夠用英特爾的FPGA在Azure雲和邊緣設備上實時運行深度學習模型。微軟認為FPGA比設計定製晶元更靈活,納德拉聲稱Brainwave的實時AI能力延遲比TPU低5倍。
TAG:阿Q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