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演講 君子固窮
君子固窮
李曉甜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君子固窮》。想起這個題目是因為前些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孔乙己在別人嘲笑自己偷書時以「君子固窮」為自己分辨。「君子固窮」字面理解很像君子固守貧窮的意思,但其實孔子並不那麼喜歡貧窮,他曾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 《述而》 ),意思是如果富貴是可以追求的,即使是給人拿鞭子,我也願意做。可見這樣理解這句話不太恰當 。
「君子固窮」出自《論語 ?衛靈公》。孔子和弟子們周遊列國時,在陳國被困絕糧,弟子們餓得無法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問他的老師孔子,「君子也會有這麼困窘的時候嗎?」孔子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其意是說處境困厄時,君子能固守其道,而小人則會像水四處橫溢一般,任性妄為。「君子固窮」,就是君子固道,這是儒家對君子的要求,能在一切境遇之中都不為外物所動,固守仁義。守得仁義,自得安心。即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衛靈公》 ) 。
這樣的君子在我們的史書中是比比皆是的: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的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新政失敗,屢遭貶謫的范仲淹想的依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清貧的張載想的卻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他們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君子固窮」這樣一種傲岸不屈,卓然獨立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我們稱之為風骨。
反觀孔乙己,科舉不成,生活潦倒,就以偷竊為生,淪為眾人的笑柄;還有《儒林外史》里的范進。在考中科舉的第一天就嫻熟老到地收受別人贈予的幾十兩白銀,毫無羞慚之色。「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失去了精神上的固守,久處窮困,必將為非,長處安樂,必將驕奢。如孔乙己,范進一般的讀書人顯然都只剩下了讀書人的架子,而早已喪失了讀書人固守的風骨。
所以清末龔自珍提出了「衰世」說。衰世處於治世和亂世之間。所謂衰世,就是「文類治世,名類治世,聲音笑貌類治世。」也就是說表面上看來典章制度儼然,禮儀規範分明,一片歌舞昇平,繁榮昌盛,但人們卻沒有憂心、思慮心、作為心、廉恥心。舉世都是只談享樂的庸碌之輩,沒有真君子,萬馬齊喑。社會失去了對道德精神的固守,必然帶來的是整個時代精神道德的頹喪。所以大清帝國在英國的堅船利炮到來之前,就已經失去了生機與活力。人因固守而顯其風骨,民族因固守而得其未來。
今天有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承平的年代,我們的時代日新月異,我們的祖國蒸蒸日上。我們無需面對先哲們進退不得、生死兩難的人生困境,但我們是否也應該固守一些「道」呢?中國傳統的君子之道,未必完全適合今天的社會發展,但「固守」的風骨應該是一脈相承的。我們也應固守我們時代的精神,誠信、仁愛、勤奮、勇毅等等,固守這些精神,我們就能守住自己,坦然面對外在的喧囂與浮躁。
我想只要我們能守住自己,就守住了我們的時代,也就守住了我們的未來。
謝謝大家。
編輯:北京師大附中團委宣傳部新媒體工作室 梁思地
TAG:北京師大附中團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