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菲特股東大會一行,想對你說八千字

巴菲特股東大會一行,想對你說八千字

文章來自老虎社區「__33」分享。

本文多圖且長,打開偏慢,分為奧馬哈遊記和股東大會感受兩部分。

奧馬哈體驗

第一次來到奧馬哈,一個美國中西部毫不起眼的小城,位於Chicago往西760公里之外的Nebraska州,如果不是冠以股神家鄉之名,我大概一生都不會知道有這麼個地方,更不會穿越半個地球來到這裡。

對奧馬哈的印象除了一些零星的報道,全部來自HBO的紀錄片《成為巴菲特》,這部電影我看了3、4遍,曾寫過觀後感「紀錄片《成為巴菲特》告訴我們的投資道理」(老虎社區_33個人主頁可查看),無論是巴老所住的街區,伯克希爾總部所在的Kiewit Plaza,巴老上過的University of Nebraska,還是他每天吃早餐的麥當勞,感覺陌生又似曾相識,親自來看一看也算是對電影場景的一次回歸。

奧馬哈正如它給外界的印象一樣低調樸實,雖然是Nebraska最大的城市,總人口不過40-50萬,從城南開車到城北也就二十分鐘的車程。這裡寧靜、節奏慢,毫無喧囂浮躁的氣息,市中心就兩條主路,街道上稀稀疏疏的人,可能除了喝咖啡看書看報,也沒什麼娛樂的地方。正應了那句話,一個人年輕時候生活過的地方會伴隨他一生,巴菲特和芒格都是土生土長的奧馬哈人,跟這個城市一樣內在平靜,不急不躁。

巴菲特在《成為巴菲特》里說道,奧馬哈給他的感覺就是家,這裡的鄰里、這裡的街道、這裡的商業都是他最熟悉的,家的感覺。這種生活方式投射到投資理念中,正是生活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一切都那麼了解,充滿了安全感。

也正是這個城市的屬性,讓巴菲特成為巴菲特。奧馬哈機場很小航班很少,我想不便捷反而維持了它本來的面貌,很少往來經商的人,也很少外來移民,沒有燈紅酒綠的誘惑,沒有信息爆炸的騷擾,遠離繁華嘈雜。奧馬哈是美國境內網路信號倒數第一的城市,很多角落網路無服務,這種情況確實也只能做長線投資了,連看實時行情的基礎都沒有。

如不是來到這裡,不會發現這裡的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還是報紙和電視,不止是巴菲特,當地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慢節奏卻不失秩序。不像我們今天要被無數高頻、真真假假的消息轟炸,有時候想想在北京生活很快,快到來不及思考,每天吸收的東西太多,難以辨別信號與噪音,久而久之有點兒麻木了。

在奧馬哈的人大多面容祥和,我們走在old market遇到的人都很nice,會主動打招呼寒暄問候,站在路口拍照,會有人主動問你需要不需要幫忙拍照。可能生活簡單且滿足令他們願意跟陌生人分享,也可能是本地人的主人翁意識,來者是客,也許這樣親切的老鄉就是巴老最熟悉的人。

我想如果喜歡這種純粹的生活,是很難適應東海岸的浮華或者西海岸的科技節奏。巴菲特就是這樣一生過著極簡的生活,吃著3美刀的麥當勞,住著60年前買的房子,開著凱迪拉克普通代步車,樸實無華。有媒體把他列入摳門富豪,我覺得這就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喜歡吃什麼就吃,用的習慣就不換,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不需要因為別人或者有了更多錢就去改變生活本來的樣子。每天讀書看報,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熱愛所以堅持,人唯一可以經年累月堅持下來的事情就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作為一個巴菲特的迷妹,我信奉「以合理的價格買優質的公司,與時間做朋友」的投資理念,心中總有那麼一種情結,在愛豆有生之年來這裡親眼看看,體會他的真實。我想大多數中國人不遠萬里來到這裡大概都帶著信仰來朝聖的吧,而且較年輕,正是需要信仰充值的年紀。而來這裡的歐美人年紀看起來大一些,周圍問了一圈,不少都拿了伯克希爾十幾二十年的老股東,他們拿著小本本來做筆記,真是用最傳統的方式在學習,而在現場一看望去低頭看手機的都是中國人。

今年是一個很有意義年份。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也說,2018年他88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8是好兆頭,也許會在8月他的生日月進行一個大的併購案。所以非常榮幸能在這麼一個吉利的年頭來到這裡,感受股神的氣息。

第一次知道巴菲特其人是高中時候選修business課,有一個關於可口可樂的case study,講企業的競爭優勢,也就是巴菲特的護城河理念。不喝碳酸飲料的我對於為什麼可口可樂就是比百事可樂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還不炒股,對投資的認識很淺,認為炒股都是投機分子的遊戲,股神的名號遠不如比爾·蓋茨、星巴克霍華德·舒爾茨、GE傑克·韋爾奇這些商業奇才來的引人入勝。

直到2008年,巴菲特超過比爾·蓋茨成為當年的世界首富,鋪天蓋地的報道,書店報刊亭都是關於他的書籍雜誌,我才開始了解這位「Oracle of Omaha」,以及他有個名字很難記的公司叫做伯克希爾·哈撒韋,剛開始以為伯克希爾是一個做鐵路基礎設施的公司,後來才知道是個主業賣保險的綜合型企業,世人都稱巴菲特「股神」,而他是個實實在在的企業家,不但將一個巨無霸企業經營的很好,並且用經營企業的理念去投資。

每年Berkshire weekend 在五月第一個周末舉行,人山人海神馬的就不用多說了。除了萬眾矚目的巴菲特和芒格投資理念「二人轉」,還有一系列伯克希爾旗下品牌的展銷會。巴菲特今年也出現在了展區,親自為旗下品牌代言拉,可惜我沒有遇到咯。商家每年都會出各式各樣的股東大會定製品出售,價格不貴,可以說很厚道。今年排隊最長的當屬See』s糖果,那個被巴菲特形容為吃了讓人想親一口的幸福味道,將品牌做到不買就感覺虧大了。

巴老絕對精於公關之道,他選擇的公司無論是可口可樂,還是See』s、卡夫亨氏等等,都有強大的品牌壁壘。而巴菲特本身就是一尊帶有傳奇色彩的名牌,又給旗下公司增添邊際效應。極致的自我定位、智慧但不失幽默的形象、嚴於律己、愛惜羽毛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正如他的護城河理念,巴菲特為自己打造的個人品牌就是他的護城河或者也是他最成功的投資之一,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寬。

此外,還有「Invest in yourself」5公里跑步活動,今年是第6年,我也是參與了才恍然大悟這個活動的意義。首先,名字起得讓人不想錯過,畢竟最好的投資永遠是投資自己。再則,5公里距離只要堅持一下人人都可以完成的,門檻低,在於你是否能堅持。也象徵著投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重要的不是你跑得有多快,而是不要半途而廢,朝著正確的方向一路向前,恰恰印證了做時間的朋友,投資不是賺快錢,一夜暴富,而是在本金不虧的前提下不斷積累實現複利。好啦,我5公里跑了34分鐘~

還有些意外驚喜哦~帶著小虎拍照,竟然被北美留學生認出來小虎了,還不止一次,真是喜出望外,不知道在這裡遇到的虎友會不會更有認同感呢?希望老虎早日在北美立足!!!

股東大會

回到股東大會本身,人真的很多,真的很多人凌晨排隊,開場前就坐滿了。其實一開場就有感受,芒格由人攙扶著顫顫巍巍地出來,剝糖紙也費勁,這麼大年紀還在堅持,雖然很老了,但是說話還是簡明扼要,可以看出思路很清晰,敬意油然而生。巴菲特更精神一些,也很幽默,時光讓智者越來越靈光。

今年巴菲特和芒格一共回答了58個問題,包括記者、分析師和現場股東,其中就有我的同事徐楊哦~ 雖然有些問題老生常談,有些問題看似無關緊要,但也不乏一些引人深思的地方,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所思所想。

開場白

每年股東大會開場,巴菲特除了解讀當季業績,還會有一個自述環節,相比即興問答,這個開場白更是巴老深思熟慮後一定要告訴我們的投資哲理,建議大家翻出記錄好好看看。今年巴菲特講述了他12歲時候的人生第一筆投資,這個故事巴菲特曾經提過很多次。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辦公室的走廊上將過去恐慌年代的報紙貼在牆上,作為時刻提醒自己的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他拿出1942年3月12日的《紐約時報》,那時的美國正處於二戰中節節敗退,壞消息不斷,報紙整天都在傳達當時的悲觀情緒,投資人面對股市望而卻步。

當時巴菲特一直看好的城市服務(City Service)優先股,已經從84美元跌到了40美元以下,12歲的巴菲特拿出全部身家讓爸爸幫他以38.25美元的價格買入3股。但是城市服務繼續大跌,一度又跌去30%。後來發生了什麼呢?當時38美元的城市服務竟然漲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巴菲特並沒有從這隻股票上賺到錢,因為他在1942年7月當股價從谷底反彈到40美元時候就將它給賣了,凈賺5.25美元。

巴菲特還說,如果當時你拿1萬美元買入標普500指數,什麼都不用做,現在是5100萬美元。但是如果你拿著1萬美元拿來買黃金,當時可以買入300盎司,到今天你仍然持有300盎司黃金,沒有變化,而現在300盎司的黃金價值大概是4萬美元左右。

再次講述這個故事巴菲特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1) 對你的國家有信心

雖然當時的情況很糟,太平洋戰場是一團亂,但是所有人都相信美國最後會贏得戰爭。如果當時押注美國,賭國運,回報是500倍。巴菲特曾經說過:「1930年出生在美國,就是一個幸運的事情,這樣一個經濟體中,加上複利和一些運氣綜合在一起促成了我的財富。」他的財富累計是坐了美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時代的紅利加上一些獨特氣質,造就了股神巴菲特。而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某一方面說,我們能有今天富足的生活,也是在中國這幾十年的國運之下,而我從選擇回國就堅定的看好中國的發展,要樂觀,當然不是躺著不做等國運帶你飛,而是滿懷信心去努力。

2) 股票是過去幾十年最好的資產類別

當然要是跟中國房價比,就另當別論了。巴菲特對比的是黃金,黃金多少盎司就是多少,不會膨脹,對價來自通脹。巴菲特說希望資產是能有產出的,也就是能不斷進行在投資,不斷獲取複利,這樣的結果會是投資非產出資產的1萬倍以上。

3) 堅持、耐心,長期持有,不被支付成本控制

巴菲特當時買入城市服務的成本是38.25美元,當股價下跌時候,他跟我們現在大多數人一樣坐不住,一反彈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趕緊賣了,結果錯失了大頭。這個案例其實在我們炒股中天天都發生,股價一漲就賣一跌就焦慮不安,但獲得最大回報的投資往往應該摒棄一時的波動,耐心持有,當然前提是持有好股票,如果垃圾股誰都無法耐心。

4) 輿論有時候會創造機會

巴菲特用很長篇幅告訴我們當時的悲觀環境,媒體的每天都是負面報道,實際上大家心裡對美國是有信心的,那麼恐慌造成的大跌就是機會。於我們今天也不乏有市場因素造成的大跌,加上信息比當時發達許多,輿論產生的效應會疊加,經常會出現好公司被連累或者因一些非核心因素造成的大跌,這是就需要我們去識別是不是機會。

關於蘋果和科技股投資

在伯克希爾整個portfolio裡面最引人注目的不外乎蘋果,公司在第一季度增持了7500萬股,而且蘋果剛剛宣布1000億美元回購計劃,股價創新高。就連蓋茨都在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贊蘋果的盈利能力在科技行業無人比擬。

我們曾在去年初很認真分析過巴菲特買入蘋果的原因《巴菲特為什麼買入蘋果?》(老虎證券CEO巫天華撰文,老虎社區「巫天華」個人主頁可查看),主要還是當做消費品投資,簡單的商業模式;強大的品牌護城河;無與倫比的現金流;估值合理;大規模的回購,光是回購就能為伯克希爾創造相當的利潤。

一買再買,除了上述幾點,似乎還有些別的。

從巴菲特今年的股東的信來看,他說現在資產價格太貴了,所以最近很少做併購。可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消耗伯克希爾大量的現金,需要投資到好的項目去。在這種情況下,蘋果似乎是最好的選擇,首先蘋果夠大,市值9150億美元,美股上市公司第一,只有這樣的規模才能消耗伯克希爾大量的現金,巴菲特在增持7500萬股後說,投資$蘋果AAPL$很好,令我們現金少了很多。因為集中投資,一般小公司對伯克希爾這種量級的投資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太大了。

除了市值第一,盈利能力也是第一,是美國盈利第二大公司的兩倍,賬面現金富可敵國,宣布1000億回購計劃。巴菲特和芒格都認為如果錢太多,又沒有太合適的投資,與其放著現金不動,不如回購自己的公司,當然是投資自己比投資別人更好的情況下,說明對自己有信心。蘋果估值才20倍,純粹按硬體公司估值,就是一個賣貨的。

但是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過去巴菲特說蘋果的商業模式很好理解,就是一個賣硬體的,但是現在他說他理解蘋果的生態。巴菲特在CNBC上說,不擔心iPhone季度銷量,他更看好蘋果未來十年的增長。他說:「我看到了這個生態系統是多麼強大,已經達到了非凡的程度。你被牢牢地鎖定在了你正在使用的產品上,至少在心理上是如此。iPhone是一款非常具有粘性的產品,」

生態」這個詞很重要,這個詞表達了蘋果純粹作為賣貨的公司被低估了,蘋果不再只是一家僅僅依賴iPhone的公司,從最新的季報看,他的軟體服務收入增長31%,包括了App store、Apple pay、iCloud、Apple Music等。「

有一個問題因為提及微信而被很多國人關注,提問者說,美國運通慢慢可以看到一些憂慮,比如微信,它的移動支付在中國做的非常好,這可能是一些小的陰影,但是會影響到美國運通的發展,不知道這個烏雲會有多大。

巴菲特承認,有很多很聰明的人都在嘗試著去更新這種支付系統和支付方式。我們都不知道這個支付系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也不知道自動支付方面會什麼樣,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這樣,都在不斷變遷。我們以前也經歷過,我們以前甚至買過像紡織品註定要失敗的行業,甚至在加州去做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我覺得這方面是有很多困難,但是我們現在在這方面也是吸取了很多經驗。

我的想法是,巴菲特和芒格都老了,他們可能從數據上知道在中國移動支付多厲害,知道技術革命會帶來行業的變遷,正如當初紙媒被顛覆一般。但是他們兩人可能一生都不會用到移動支付了(當然我希望他們都能活很長),所以他們不知道也無法想像這個將來會怎樣,微信支付是在中國市場,坦白說,微信在美國還很弱,但是在美國有沒有一個潛在的微信支付呢?

其實有,Apple Pay就是。蘋果的品牌和安全性是佔據人民心智的,手機是一個入口級產品,Apple Pay在美國市場也是有很強地位的,只是在進入中國時候水土不服遇到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但是如果要在美國本土找一個移動支付的標杆,我想是Apple Pay,而伯克希爾已經是它的第三大股東,這也是巴菲特說的生態系統之一。

對於其他科技股,芒格說,他走進谷歌總部就像進了幼稚園;巴菲特說,貝佐斯是一個奇蹟,正因為是奇蹟所以他沒有下注。

我覺得,錯過就錯過,不論是他們還是我們,不論是投資還是成長,都不太可能將每個機會都抓住,人生無所謂錯過,而在於你所把握住的每個機會是不是對你有著非凡的意義,能不能讓你再上一層樓。投資的第一原則是不虧錢,人生很多選擇都是無法重來的,有時候你所承擔的風險跟收益是不對等的,千萬不要為了一個萬分之一的奇蹟將自己全部押注,因為虧50%想要回本需要賺100%,輸光之後重頭再來的起點是0,過去的積累都不復存在。

護城河理論的辯駁

這幾天Elon Musk和巴菲特護城河理論的互懟刷了屏。Musk認為護城河概念是蹩腳的(lame),不會持續太久,創新還是核心競爭力。巴菲特和芒格都不否認這點,但是巴菲特認為很多行業的護城河都在受到攻擊,但是有些行業的護城河堅固無比,比如糖果行業。

我覺得這兩個觀點都沒有錯,在於選擇,這是追求高度確定性和追求高度不確定性的兩種選擇,每個人的選擇要依據自身的性格和所處環境。我個人認為我在投資的時候回追求高度確定性以及一定成長性,但不敢挑戰高度不確定性。我認為如果一個企業能持續創新,並且在科技時代保持自己的持續競爭力,那就是最強的護城河。但是,創新本身是一種風險,企業理應承擔合理的風險,以適應時代的速度,我指的是合理,而不是高度,因為投資總是處於高度不確定性中的公司會讓人睡不著。

另外,護城河是會拓寬的,有些公司經歷了時間的積累護城河會更加厚實。護城河包括品牌(商譽)、專利等,比如巴菲特投資的See』s糖,味蕾是會習慣的,品牌也會更加深入人心,再比如中國的茅台,一種神奇的東方飲品。網路效應也是一種護城河,比如互聯網的價值隨著用戶數的長期增長而越發堅固,而收入成本關係也隨著一個臨界點到來而產生源源不斷的資金。

Musk說的不斷創新才是核心競爭力,非常符合他的性格,我非常崇拜這種富有能量的人,他的創業公司包括:Zip2, X.com, Paypal, SpaceX, Tesla, SolarCity, Hyperloop。涉及的領域包括:汽車、太空技術、太陽能、電池電儲、衛星、外星殖民(汗~),這些公司我們平常人能有一個就了不起的要死,Musk也是一個巴菲特口中創造奇蹟的人,但正因為是奇蹟,所以追求穩定的人不敢下大注。

更深入思考,如果定位Musk,我想他是一個偉大的破局者,一個真正的innovator,他擅長在新的領域突破,在突破,去實現很多常人不敢想的夢想家。但是他不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這種有很多夢想並不斷嘗試破局的人很難兼備一個企業家的責任,也許就是這樣當年他被迫淡出Paypal。而現在Tesla已經完成了破局,但苦於產能問題一直無法解決,這裡的問題在於供應鏈管理,我們知道蘋果cook就是用其極強的供應鏈經營能力承擔了喬布斯之後帶蘋果再上巔峰的使命。但顯然Musk在供應鏈經營中略顯吃力。如果時間上的先發優勢耗盡,傳統汽車龍頭已經相繼進入這個領域,他們一旦掌握了技術,更擅長生產,那特斯拉未來的不確定性就會更強,再加上現金狀況非常不好,實在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資邏輯,如果真是賭奇蹟,或者買夢想,也不適合傾盡所有。

最想問的問題

其實本次股東大會我也有機會想二老提問。後來因為時間問題,最後一巡提問取消了,不知道是不是二老年齡也大體力消耗太大。

我本來準備好的問題是關於比亞迪的,這是伯克希爾portfolio裡面唯一一個中國公司,並且投資於2008年成本8港幣。最近比亞迪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業績,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83%,並且預計2018年上半年同比下滑71%-83%。很顯然這個業績很不理想,主要是受到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策影響,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整體盈利都大幅下滑。

我很想問問二老怎麼看待比亞迪未來的業績情況,坦白說,國內能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品牌很多,包括吉利、長城、北汽等,比亞迪到底有什麼核心競爭優勢讓伯克希爾持有了十年?從我的角度理解,伯克希爾買比亞迪的時間點是金融危機之後,當時的價格非常低估,但那時候抄底的很多股票,現在回報都差不多有7倍,甚至更多,但是為什麼現在仍在持有呢?我個人是不太喜歡依靠外力的企業,比如主要利潤靠政府補貼的,比如蘋果產業鏈公司蘋果對其收入佔比超過了50%,這些公司自己的話語權太低了,商業模式太脆弱了。

但很遺憾,我沒有得到答案。而我的同事徐楊很幸運地,提問巴菲特和芒格,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增長潛力,如果被動按照中美兩國市值加權比例來分配投資倉位的話,很多美國投資人手中持有的中國投資標的是非常低的,是什麼因素導致美國投資人過低投資中國?

我覺得其實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距太大,中國太複雜了,美國人沒有那麼容易真正研究透徹中國,很多研究中國和中概股的投行也是僱傭著中國人。而且中國改革開放僅40年,外國人開始關注這個市場的時間更短,真正有改革性的金融開放是最近,也是基於超配投資確定性,低配不確定性的邏輯,西方投資人不敢在這個市場下大注。

但是毋庸置疑地是他們都看好中國,我們更了解這個地方,對於我們,這裡的投資機會比外國人更多。

結尾

以合照結尾,並披露本人持有$伯克希爾B股brk.b$,問我巴菲特和芒格如果不在了,我還會不會持有?我的答案是會的,我把伯克希爾當做一個基金在投資,巴菲特建議投資標普500指數基金,但是伯克希爾過去53年年化大幅跑贏標普500指數。

(圖為__33本人在奧馬哈)

再則,我相信巴菲特和芒格看人的眼光,在二老的投資中,CEO的人品能力是一個很大考量標準,但過去投資的公司都證明他們的選擇沒有錯,伯克希爾總部只有25人,是一個極度去中心化管理的模式,每一個子公司或者投資公司都有獨當一面的管理人,即使二老不在了,他們也都會將公司經營的很好。不管二老選擇誰作為伯克希爾總部的接班人,兩個近百年的智慧的人選出來的人一定是最合適的。如果股價因為他們的離開暴跌,我或許會擇機加倉,正如當初喬布斯不在之後,蘋果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萎靡,之後再創新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虎社區精選 的精彩文章:

TAG:老虎社區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