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文明的曙光——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下)

2007年,上海考古工作者又在北距福泉山遺址的吳家場村,發現了一處良渚文化權貴墓地,已發掘了兩座,出土文物精美。這充分說明福泉山遺址是上海地區良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處遺址中心。現就福泉山出土的良渚文化各類精美玉器,向廣大文物研究者、愛好者作如下介紹,以供鑒賞。

玉鉞

玉鉞

高12.4、刃寬9.3厘米,乳白色,器身光滑,表面有二道明顯的線切割遺痕,圓孔為管鑽對鑽而成。弧刃,刃口無使用痕迹。1986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101號墓出土。

玉錐形器

玉錐形器

長10.7厘米,透閃石,乳白色。方柱形,一端鈍尖,一端有長榫,榫上有小孔。器身有一面可見一條明顯的線切割痕迹。1982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9號墓出土。

錐形器的起源多被認為與箭鏃有關,用途也有法器說、飾件說、砭石說、祖宗崇拜說等,從出土的眾多形制、位置分析,可能有多種用途。使用錐形器的有男女老少,有貴族也有平民,在良渚文化時期極為普遍。

神人獸面紋玉錐形器

神人獸面紋玉錐形器(局部)

長15.3厘米,透閃石,湖綠色。玉色滋潤透光,有少量土沁。方柱形,一端作四棱鈍尖,另一端有短榫,榫上有一對鑽小孔。方柱體上有兩節紋飾,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較常見,系神人獸面紋的簡化。以對角線為中心,由戴冠的神面與獸面構成一組紋飾,兩條橫凸棱表示頭冠,兩端見三角形的陰刻圓圈表示神人的眼睛,其下以一條凸橫檔表示神人的嘴,由此構成神面。獸面以兩個橢圓形凸面作眼瞼,線刻圓圈作眼,橋形凸面作額,一凸橫檔作鼻。由獸面觀察,上下兩節紋飾錯位。圖案雖簡化,但神與獸面的形象仍栩栩如生,透露出威嚴的氣勢、尊崇的地位。錐形器應為懸掛之物,從神人的排列來看,錐形器上的紋飾應是給佩戴者本人觀賞,他人很難領略。1982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9號墓出土。

重圈目紋玉錐形器

重圈目紋玉錐形器

長5.4厘米,透閃石,乳白色。圓柱形,一端鈍尖,另一端有小榫,上有一對鑽小孔。近榫的圓柱體上以減地法雕琢一對三重圈組成的目紋,是一種簡化的神人紋。通體精磨拋光。良渚玉器中以凸線陽紋作裝飾,這是首次發現,也是迄今僅見的器物。1984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60號墓出土。

對於玉錐形器的使用,還是能發現明顯的等級區分,琢刻神人獸面等圖案的錐形器,往往見於權貴墓中。其圖案分布也是有規律的,不論雕刻何種圖像都是尖頭方向為上端,推測人們在使用這類器物的時候也應是尖頭向上的。

玉柄形器

玉柄形器

長10.3、寬0.8厘米,綠灰色,有土沁,一端圓錐形,穿一孔,另一端圓柄形。器身採用減地法凸出6組琮形方座,每組分為兩小節,一節刻三條平行凹弦紋,另一節有一塊凸面。其使用方式應與玉錐形器相同。此器形制規整,製作精細,良渚文化中僅見此一件。1987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144號墓出土。

玉冠徽

玉冠徽

高3.6、長5.1—6.8、厚0.5厘米,透閃石,乳白色,有土沁,沁呈靈動的水波狀。扁平倒梯形,上寬下窄。上端鋸割出兩耳一角,呈冠頂狀,下端凸出扁榫,榫兩端鑽有兩個小孔,實心鑽。角下方鑽有一個圓孔。全器製作規整,琢磨精緻。1984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60號墓出土。

1999年在海鹽周家浜遺址墓葬中曾出土一組完整的象牙梳。齒狀器和此冠狀器組合的「梳子」,得以明確其使用方式,因此重新定名。還有學者認為,從玉梳背「宮」字形形狀和佩戴頭部的出土位置來看,應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有著高於「梳背」的更為特殊的含義,可定名為「冠徽」。

玉帶鉤

玉帶鉤

長3、寬2.1、厚1.8厘米,透閃石,玉色乳白,間雜土沁。一端方塊穿一孔,孔壁光滑,另一端切割成彎鉤,鉤內留有鑽孔,鎪刻痕迹。器表高度拋光。出土時位於墓主腰部,為我國年代最早的帶鉤。福泉山玉帶鉤的發現,使中國穿戴用帶鉤的歷史提前了近2000年。1984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60號墓出土。

組合玉項鏈

組合玉項飾

周長81厘米,這是一組由70顆不同的管、珠等物串聯的項鉓,其中有1件仗端飾作為墜飾、2件細刻神人紋的玉管、2件扁輪形帶凸棱玉管及5顆綠松石等。1982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9號墓出土。

良渚文化時期多件玉管組成的串飾,一般都作為項飾出現於墓主人頸部。也有頭部以下或周邊以及頭端、葬具之上發現的。常見的玉器組合情況有:玉管與玉璜、圓環形牌;玉管、玉璜組成一組璜串等。

組合玉項鏈

組合玉項飾

周長60厘米,這串項鏈由大小不一和形狀不同的47顆珠、2件管和6件錐形器串聯組成,出土時位於人骨的胸部,呈「8」字形排列。玉料有的呈湖綠色、有的已變乳白色。按發現時的部位復原:錐形器分別在左、右兩邊各有3件,中間以2顆玉珠相隔。項鏈下部下墜為牛鼻形玉珠。整串項鏈美觀大方。1983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74號墓出土。

神人獸面琮形玉管

神人獸面琮形玉管

高7、寬1.2厘米,葉蛇紋石,湖綠色。細高琮形,兩端出射,中有小孔,器表以兩側為中線,以陰刻和浮雕的方式雕刻兩組神人獸面紋。此組琮形管出土於墓主的上肢骨旁。1982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9號墓出土。

這種器物因形似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琮得名,實是神人獸面紋在玉管上的體現。有時作為串飾的一部分,良渚墓葬中往往成對放置,也有學者推測它是玉鉞杖上的掛飾。

玉鳥

玉鳥

高1.88、身長2.6厘米,透閃石,乳白色。尖喙上揚,其下有一圓形穿孔,實心鑽對鑽,既表示鳥目又可繫繩佩掛。整器雖寥寥數刀,卻刻划出鳥兒昂首振翅,一飛衝天之剎那的神態。下部殘。1987年青浦區福泉山遺址良渚文化126號墓出土。

新石器時代,鳥的形象在陶器、玉器等遺物中屢見不鮮,但是不同於其他文化中多表現猛禽形象的玉鳥,良渚文化玉鳥的喙部短直,似雀、鴿之類的溫順鳥類。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鳥多為俯視的形式,而側身玉鳥極為少見。

原文作者:孫維昌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5年12月刊《上海福泉山出土良渚文化玉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玉巡鑒——仙人瑞獸
古玩,玩的是情致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