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區塊鏈:重構人類信任體系

區塊鏈:重構人類信任體系

文章作者: MichaelSU

這兩天幣圈最火的事情莫過於一條微博,5月7日,幣安CEO趙長鵬發了一條推文,稱未來申請上幣安的項目需要披露是否接受了紅杉資本直接或間接的投資。

讓我們先看一下事情始末:

2017年8月,創立不久的幣安與紅杉資本洽談A輪融資估值5億元人民幣,紅杉投資6000萬元,占股10.714%。一月時間幣市轉牛,幣安躍居數一數二的交易所。這時幣安和IDG資本進行了接觸,IDG資本給出了約25億元人民幣和約63億元人民幣的兩輪估值。至此幣安和紅杉談判破裂。紅杉並不甘心拿出去年8月和幣安簽署的排他協議訴諸香港法庭,紅杉的理由是幣安違反了排他協議,幣安不能在與紅杉資本談判期間接觸其他VC機構。而據一些流傳消息稱,當時之所以雙方未合作是因為紅杉資本拖著不打投資款。

對於這件事大多數人的關注點在於幣安和紅杉資本的「撕逼」,而我更關注的是這件事暴露出的信任危機。就這件事來說,無論真相到底是幣安違反協議,還是紅杉拖延打款,都說明至少有一方違背了規則。而事實也證明,當一方違背規則時,另一方卻只能無能為力的承擔對方違約帶來的後果。

人類社會的核心是信任,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無論是古時的歃血為盟的部落結盟機制,到各類門派宗教的入會規矩,都是為了建立和鞏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這一階段更多的是靠人的「自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僅僅依靠這些口頭或者儀式性的東西無法真正解決信任問題,於是逐漸誕生了一些懲罰性機制,比如盟國之間互派王子作為質押,宗教幫派內建立了嚴格的幫會門規及內部執法機構,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則是建立並完善了法律,用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但早期的法律更多的是「懲罰性機制」,用來約束人們不要去做什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法律由於其普適性,無法涉及到社會各個角落,於是人們發明了對於履約來說更為細化的「合同」,用「合同」來規範雙方行為,用法律來監督合同的執行。

就像一句話所說的一樣: 如果有10%的利潤讓人瘋狂,有50%讓人不顧一切,有100%的利潤可以挺而走險,有300%的利潤,可以踐踏人間一切法律。無論是合同還是法律,更多是只是一種「形式信任」和「成本信任」。舉例來說,A和B簽訂一份10元供貨合同,如果A沒有履行合同那麼將賠償B3元作為違約費用。基於這份合同看似雙方有了信任基礎,但是如果此時C出20元購買A的貨品,那麼A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違約,因為對他來說違約的成本僅僅是3元錢。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無法從根本上阻止對方違約,因為有些時候違約成本低於他的利潤。當然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影響履約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價格,信任不僅僅體現在交易中,也體現在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在信任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分工協作,因此信任就尤為重要,區塊鏈正是發軔於這個問題:如何在信息不對稱、不確定、不安全的環境下,建立經濟活動賴以發生、發展的「信任」生態體系? 當網路通信雙方均為陌生人,如何能創建出共識基礎來進行安全的信息交互而無需擔心數據被篡改?區塊鏈用「演算法證明機制」來保證整個網路的安全,藉助它,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下自動安全的交換數據。

區塊鏈之所以能完美解決信任問題是因為他最核心的優勢是其所具有的信任機制,它的實質是一個不斷增長的分散式結算資料庫,能完美解決信息系統中的信任危機。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能夠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社會網路,而這種網路形成後,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形成社會信任關係,從而使整個社會運行成本大幅下降。例如在智能合約的管理下我們可以實現自動化採購、智能化物聯網應用、虛擬資產的兌換和轉移等等應用,可以在政治、法律、經濟、開發、房地產、醫院等等各行各業發揮它的作用。它將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可用於實現全球範圍內日趨自動化的物理資源和人力資產的分配,促進科學、健康、教育等領域的大規模協作。區塊鏈技術可以避開所有造成中間成本的信用機構,讓價值交換雙方直接掛鉤,它將重構的是整個社會。在未來,區塊鏈將深刻地影響著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多個行業,製造跨領域合作機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助力產業轉型升級,也將導致各行業內部的重新洗牌。

關注「比特幣快訊」公眾號

獲取最新最快的行業動態

微博搜索「比特幣快報」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比特幣快訊 的精彩文章:

中國銀行:用於炒作的數字貨幣市場將受到整頓

TAG:比特幣快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