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看得懂和看不懂的藝術,到底有何區別?

看得懂和看不懂的藝術,到底有何區別?

「為什麼離不開藝術?」這句話缺少一個主語——WHO。大家不禁要問,到底誰離不開藝術,誰又需要藝術?

▲ 《維納斯的誕生》 桑德羅·波提切利 義大利

一切有形的無形的,都離不開藝術,鑒於藝術的展現形式亦飄忽不定,我就不多妄談形式主義了,因為形式是流於表面的,往往在藝術評論家的筆下,思想表達較於形式更為重要。人、社會、建築、政治、山川、河流······都需要藝術,準確來說都需要美或丑(有些藝術品是美的對立面,反叛的表達)的表達。

基於不同人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在欣賞藝術的同時,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鑒賞障礙」,鑒賞是為了區別於專業藝術人員。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具備同等程度的藝術欣賞水平,也不能要求所有藝術品都能被大眾所能接受。正因為參差不齊,才會產生不同的見地和理解。

▲ 《清明上河圖 · 局部》 張擇端 中國 · 宋朝

感性認識是普通人通過「藝術欣賞」所產生,感知、想像、情感體驗都是這方面的表現。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欣賞」和「鑒賞」的區別,僅僅是為了甄別專業與非專業人士。以筆者的理解來說,如果藝術品是鮮活的生命體,它並不會在意欣賞它的人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藝術不會雙重標準對待任何人,所有人都需要藝術。

▲ 圖片來源於Google。

我們如何定義「Understand」與「Do not understand」,

並不能完全依照「欣賞」和「鑒賞」之基本概念。

認知乃是每個個體獨有的,產生的情感、感官等體驗都不同,

各人因時機不同在不同時間、地點又能產生新的理解。

「Understand」不代表一定要有理性的深刻認識,要有對藝術技法、材質的分析。作為普通人,擁有適合自己的「欣賞角度」,藝術所表達的東西才會直擊內心深處,這便是『看得懂』。

「Do not understand」只能說明你不喜歡或者對藝術不感冒。筆者完全拒絕,以普通人的身份強行去評價任何藝術品和藝術形式,並攜帶大量生澀的所謂專業辭彙。如果您熟讀《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世界美術史》,請出門左轉上知乎。

▲ 《瀟湘圖 · 局部》 董源 中國 · 五代南唐

我們可以將『懂』與『不懂』視為模糊概念,

沒有明顯的界限之分。

對於藝術的藝術不會拒絕上層社會的紳士,

亦不會拒絕來自橋洞下的乞丐。

享受藝術擊中你內心的那一瞬間,

任憑世界虛與委蛇,皆拋諸腦後。

在我這近三十年的人生當中,也曾多次有過被直擊心靈的瞬間,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這哥幾個:

▲ 圖片來源於網路

威廉 · 特納(William Turner)

特納在英國的地位、評價相當之高,當世多冠以『最偉大的畫家』、『最偉大的畫家之一』、『19世紀最偉大的水彩畫家』等等名頭。我們暫不討論特納的歷史地位虛名,我們聊畫。

▲ 《Fishermen at Sea》 威廉 · 特納 英國

就是上面這幅畫,大概12年前,在一本破雜誌的封底上,我第一次看到特納。現在無論我怎麼整理詞句,都沒辦法描述當時那一瞬間的感覺,就好像被閃電擊中一般。久違的遺失,突然被尋回。說真的,當時,我並不能分辨這是油畫還是水彩畫,雜誌印刷的原因導致色彩以及其他細節都失真,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看到的只是一幅劣質的複製品。遺憾的是,我至今都沒看到過真跡,只能在互聯網上去欣賞。

『孤獨』,是我第一次看到畫時的感受,那時的我真的就處在一個無助的漩渦當中,完全不知未來在哪。

▲ 《Snow Storm -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威廉 · 特納 英國

12年前,我甚至不能分辨油畫和水彩畫的區別,我對這幅畫完全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是誰畫的,撕掉一小半的頁面完全沒留下任何關於畫的文字信息,只保留了幾個字母----Tate。事實上,慢慢也就淡忘了這件事,但還是一直記得Tate,後來通過互聯網了解到Tate是英國的一家美術館,特納的大部分畫作、手稿都在這館藏。

泰特美術館網站(www.tate.org.uk)也是我在上大學之後最常瀏覽的美術館網站,也是我欣賞特納畫作最近的窗口。是的,我至今都沒踏出過國門,沒有機會去英國看他的真跡,也沒有參加過國內舉辦的特納展,就是這麼神奇。但是,這完全不影響我對他的喜愛。

▲ 《The Scarlet Sunset》 威廉 · 特納 英國

▲ 《Norham Castle, Sunrise》 威廉 · 特納 英國

▲ 《The Shipwreck》 威廉 · 特納 英國

▲ 《The Golden Bough》 威廉 · 特納 英國

我是威廉 · 特納的『腦殘粉』。

米芾

中國人在畫自畫像這一點上,應該向西方人學學,全網都找不到一張米芾都自畫像,至少我不認為米南宮就長這德行。勾線畫導致幾乎所有中國古代名人都是一樣,長袖舒展,蘭花指,丹鳳眼······

跑題了,我們繼續聊米先生。

在中國書畫領域裡,米芾是有著極大影響的一大家。『蘇黃米蔡』享譽後世,不如意的官場生涯,以及其對書畫金石的顛狂,讓這位仁兄成了有故事的人。

《蜀素帖》,米芾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之一,幾乎所有藝術院校的藝術生都會在大學課本上接觸到。

▲ 《蜀素帖》 米芾 中國 · 北宋

整捲圖太長, 我只截取了帖文部分,後世收藏題跋我刪掉了,對全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https://www.npm.gov.tw/exh100/painting/ch/img07.html)欣賞。

儘管在大學期間,就接觸到米芾的諸多書畫作品,但鑒於自身的興趣有限,對於傳統藝術並不感冒,反而是畢業後的近些年當中,逐漸重新拾起了對國畫書法的喜愛。

▲ 《多景樓詩帖》 米芾 中國 · 北宋

▲ 《多景樓詩帖》 米芾 中國 · 北宋

對於米芾,倒是他的另一幅作品《多景樓詩帖》讓我重新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自身感悟啊,對於藝術真的是需要很多偶然才行。

▲ 《多景樓詩帖》 米芾 中國 · 北宋

『蒼勁有力』、『快劍斫陣』······,看得極其痛快,我能看到的滿是男子氣概,直抒胸臆。毫無彼時文弱之氣,沉著如斯,無半點媚俗官氣。我一直很鄙夷趙孟(喜歡趙大人的朋友別噴我,個人喜惡而已),較之南宮,真是差一大截,軟塌無力,綿得跟娘兒們的腰似的。

因為自身的惰性,我目前的書法水平還停留在臨帖階段(楷書),雖然實踐的本領還未達到理想的高度,但還是不能阻礙我在欣賞美的路上繼續跳躍的腳步。假以時日,期望自己能勤加練習,努力實踐,在藝術的道路上繼續進步。

話又說回來了,眼界高低跟自身修養足夠是否存在矛盾比例增長關係?理論上說,是的。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也是的。雖說眼界是好事兒,但是腳踏實地的基礎才是最重要的,有良好的實踐基礎,才會有長遠的發展。

對於欣賞的幫助,眼界開闊使知識儲備更加豐富,實踐卻是能給自身修養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好處。

好生實踐,必有收穫。

馬遠

馬大叔,祖上幾代都在南宋宮廷畫院干,自己和兒子馬麟也是宮廷畫家。是個擅長山水畫的角兒,繼承了五代荊浩等的北派山水畫風,人稱「馬一角」,這個名號來源於他的畫風:「邊景之角」。他的畫也備受皇室青睞,算是在宮裡混得還不錯的。

對了,他跟夏圭,經常出現在各種美術史課本中,合稱「麻蝦」,開玩笑的,應該是「馬夏」。再說說馬遠所處的南宋,偏居臨安,應該是是歷史書中最弱的朝代之一。「靖康之恥」之後,北宋滅亡,二帝(包括「瘦金體」的發明者宋徽宗)被俘,宋室南遷,也就有了南宋。

扯個題外話,宋朝是個出奇人的朝代,除了上面說的「馬夏」。還有什麼林逋,此君甚好種梅花養鶴,世稱「梅妻鶴子」。另外一個就是宋徽宗趙佶了,一筆「瘦金體」傳世,但就是當不好皇帝,可惜生在帝王家。

宋朝的奇人遠不止這幾個,有興趣的,我們日後可以專門就此話題深入聊聊。

繼續說回正題,事實上,我原先對與馬遠這個人並不了解,2013年,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個日本藝術評論家關於宮廷畫的論述,其中提到了馬遠,並且我第一次知道《水圖》。

下面我援引一段故宮博物院的《水圖》卷簡介:

《水圖》卷,南宋,馬遠繪,絹本,淡設色,共十二段,每段縱26.8cm,橫41.6cm。

《水圖》共有十二段。除第一段因殘缺半幅而無圖名外,其餘圖名分別是:「洞庭風細」、「層波疊浪」、「寒塘清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雲生滄海」、「湖光瀲灧」、「雲舒浪卷」、「曉日烘山」、「細浪漂漂」。這十二段作品,專門畫水,除個別幅有極少岩岸之外,其它沒有任何別的景色,完全通過對水的不同姿態的描寫,表現出種種不同的意境。作者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嘆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於水天一色,彷佛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灧」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盪,即使畫家不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不由得想起「湖光瀲灧晴偏好」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 《水圖 》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淺薄限制了我的想像啊,在這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山水畫竟然還能這樣畫。在我概念中的院體畫,少不了深宮院牆的束縛。準確來說,我對於各派技法風格並無半點兒深入的見解,不具備完整系統的中國傳統書畫研究體系,單憑個人喜好去甄別。

比馬遠稍早些的王希孟,同為宮廷畫家,被後世稱為天才少年畫家,名垂千古的人物啊,被吹上了天。是不是天才,真偽暫且不論。同樣工于山水,王希孟與馬遠,幾乎從來不會被放在一起做比較。

從歷史經驗來看,王希孟之流的青綠山水幾乎代表了山水畫的主流。

▲ 《千里江山圖》卷 王希孟 中國 · 北宋

從當今被吹捧到極致的《千里江山圖》來看,王希孟擅用青綠設色,全卷無一點胭脂俗色,氣象萬千。反觀馬遠的《水圖》卷,無沾染半點紅色,細緻入微,水天一色。

王、馬分別從兩個極端去表現山水之意,較之而言,我更喜好後者。

▲ 《水圖 》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 《水圖》卷 馬遠 中國 · 南宋

不與他人爭喜好,

能讓自己內心受到洗禮衝擊的藝術,就是你所愛。

能讓人動心的藝術,就說明你『看得懂』。

上述文中所有觀點均為筆者切身感受

如有不服,請不吝賜教

歡迎廣大藝術愛好者(不愛也不怪你),

在留言區踴躍評論,參與互動。

是的,你沒看錯

— 送 福 利 —

留言點贊排名前六的朋友

恭喜你,你將獲得由本CEO

為你精心挑選的藝術雜誌一本

另外

本CEO將精選六位極具價值的留言評論

恭喜你,你將獲得由本CEO

為你精心挑選的詩集一本

請先關注,在留言哦

活動截止日期:

2018年5月12日 12:00

不包郵,蘇浙滬皖也不包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大書法家米芾學書法的故事,引人深思!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