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萬曆十五年》看明朝變遷

從《萬曆十五年》看明朝變遷

原標題:從《萬曆十五年》看明朝變遷

關於本書


作者黃仁宇,是中國很有影響力的一位歷史學家。印象中,歷史大家往往會對於某一段歷史特別精通,或者是有著重要的發現。但黃仁宇的成就並不只是這些,他主張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更提出了著名的大歷史觀,可以說是影響深遠。


這本書從公元1587年,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一些事件,而且更多的是一些細節。通過這些細節,來解讀當時一派太平安逸的大明朝,為何會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滅亡。

01


中國古代的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擁有著幾乎沒有邊界的權力。然而從明朝萬曆皇帝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事實並非如此,歷朝歷代皇帝,都會受到很多的束縛和管制。


回看一些帝王史,很多皇帝剛即位時都有一腔熱血,一心想謀發展做建設,可是越往後,越能感受到力不從心。同時,也意識到手中的權力不僅不是萬能的,還會帶來無數的煩惱,於是逐漸變的平庸無為,甚至自暴自棄。像宋代的徽宗,清朝的咸豐,都是延續了這樣的路徑。


02


年輕時的萬曆顯然也是想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三四歲時就開始讀書,稍大一點便通讀各種聖賢經傳。


他的老師,是當時的首輔張居正。從朱元璋時代,就有一個規矩,皇帝幼年時期都要狠抓教育,從小就被灌輸:想做一個好皇帝,必須要遵從祖宗的教誨,順應天道,還要以德服人。


張居正一直教導萬曆皇帝要勤儉治國,不可鋪張浪費。正是在張居正的悉心調教下,萬曆皇帝接手這個國家的前十年,做得可以說是相當完美。外患基本平息,國庫也日漸充實。


對此,小皇帝很高興,也很感激張老師。此時的張居正在萬曆心目中,就是一位親人,有著絕對的信任。然而,就在萬曆19歲那年,張居正胃病發作突然去世,年僅57歲。


曾經在張居正的強硬手腕下利益受損的各種官僚,就開始了對這位前首輔的清算。他們翻出各種罪證,像任人唯親,搞裙帶關係,接受巨額賄賂,私生活糜爛,更重要的是,欺君罔上,都是相當大的罪名。


當然萬曆一開始並不相信,但是面對各種鐵證,實在是不得不信。

一個年輕人,經歷了這種刺激,世界觀一下就崩塌了。於是他在悲痛中,抄了張居正的家。



03


這是他人生道路遇到的第一個重大挫折。接下來萬曆皇帝很快發現,即便張居正已死,但事實上自己還是沒辦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辦事。那些文官集團不斷以各種勸諫的名義,對他各種批評,甚至連私生活也要批判一番。自己雖然貴為皇帝,但是根本無法抗衡眼前這個文官集團。


因為,他們所代表的,是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是一種巨大又沉重的道德觀。這種道德觀卻又是明朝立國的根基。


作為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他一開始並不甘心被人牽著鼻子走。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居然連立太子的事情也做不了主,必須按照文官集團的要求,立長子朱常洛,而不是他自己最喜愛的三子朱常洵,終於心灰意冷。


從此以後,他便一直躲在深宮之中,再也不過問政事。這種逃避,可以說給當時的國家管理造成很嚴重後果,比如當時中下級官員和地方官員的任用,因為得不到皇帝的選拔,只能靠抽籤來任免,而這種荒唐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他的去世。


04


說到兒,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在明朝當皇帝這麼難?而張居正又真的這麼壞嗎?《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作者大歷史觀的指導思想下,還原了一段客觀的景象。


在治國方面,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他利用手中的權利,倡導改革,打擊腐敗,整個國家的走勢是明顯向上的,財政稅收,國庫儲存,軍事儲備,大大超過以往。但這裡面隱藏了一個問題,張居正的改革,依靠的是個人的權威,而不是建立完善的制度。

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明朝規定,不可以有任何親戚擔任攝政王。所有皇室支系,只要已成年就必須離開京城去到自己的封地,並且不得擅自離開,這麼做就是為了防止皇族干預政治。


而從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更是撤銷了丞相這個職位,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但這麼做有很大的問題,皇權雖然集中了,但是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作為皇帝的文書機構,文淵閣擔當起了兼職顧問。


雖然內閣大學士們名義上並不具有行政職能,但卻掌握了實際的權力。因此明代的歷任內閣首席大學士,特別是自從嘉靖鞏固了首輔的權力之後,便成了實際意義上的百官之首。


這樣一來,身居高位的張居正,手中有著極大的權力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頒布新政、力圖改變文官集團的腐朽之氣,整頓經濟,強化邊防軍事,客觀上真正做到了富國強兵,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萬曆中興」。



05


但有時候,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下半身。太過激進的改革都會有很大的副作用。比如反腐,他為了責令各地方政府把稅收按照規定如實繳納,這就導致了已經各種腐敗透頂的地方官員,對這種突然而來的壓力感到非常不滿,想著各種方法來敷衍。


同時,為了解決政令無法到達地方的問題,他安排自己的親信擔任各地方官員,協助中央完成政令。這就讓張居正落了一個任人唯親的口實。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還有自己的派系和手中的權力。更重要的是有皇帝撐腰。即便是面對不斷的彈劾,萬曆都會選擇置之不理,甚至是處罰上書的官員。但是,等到張居正一死,事情就立刻起了變化,各種清算紛涌而至,而死人是沒法替自己辯護的。


張居正死後,接任首輔的申時行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他認識到文官集團的平衡,是關乎這個國家能否繼續走下去的核心問題。甚至在他看來,一項政策能否順利實施,主要在於它能否令文官利益集團整體感到滿意,而並不在於政策本身是否合理。

正是抱著這種妥協的心態,他成為了騎牆派,和事佬。這種圓滑的處世方式,雖然讓萬曆年間一片粉飾太平,但並沒有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這個國家的內部已經腐朽不堪,搖搖欲墜了。


即使是這樣,文官集團還要不斷攻擊他首鼠兩端的做派,導致申時行只能引咎辭職。


06


到這裡我們已經大體上看出了萬曆十五年前後,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皇權和文官集團的鬥爭,以及文官集團內部的利益紛爭。特別是以文官集團極度推崇的道德觀念來取代真正的法治,導致在治國上的種種弊端。


比如說海瑞,畢生都恪守著傳統的儒家道德思想,極度清廉。很多官員接受不了。他推崇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標準,但實際上,朱元璋的標準,是純粹以極高的道德要求,來要求官員和百姓,第一不切實際,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的法律和制度作為保障。


到了明朝中後期,這種標準反而成了文官集團玩弄權術所豎起的旗幟,嚴重製約了國家的發展。


從《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公元1587年一切還看似平靜,但明王朝運行的軌道已經僵化,各種弊端在不斷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皇帝的勵精圖治,還是官員的變革嘗試,都已經於事無補,只能目送著大明王朝走向終結。


從黃仁宇的話來說,就是「封建社會,以道德替代法律,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以他的「大歷史觀」看來,明代只注重維持國家的基本生存,但一來不重視商業以及民間經濟體的發展,二來也不重視國防軍事的改革,官僚們披著道德的外衣假公濟私、粉飾太平,民間各種矛盾問題都無法從制度上解決。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反覆出現,明朝的經驗和教訓,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如何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牢籠,用創新優化的制度,實現全體人民的中國夢,一定是這個時代重要課題。

作者:大成 來源:搜搜課(sousouke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精品推薦


《薛紅讀詩經》:


薛紅帶您還原中華傳統詩詞最美好的的感受,深入中國最悠遠純美的民謠詩歌的肌理,感受其中的純真之美。


或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紅棗FM】收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如王陽明鎮壓失敗,寧王能奪取明朝江山嗎
民國時期的10大流行金曲,現在聽,依然醉。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