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場當代藝術展,如同一場「陌生風景」里的奇遇記

這場當代藝術展,如同一場「陌生風景」里的奇遇記

每一次與藝術作品的相遇,都是一次走進陌生風景的奇遇——不論是否情願,你都與這些藝術作品產生了一次不期而遇的對話。而這樣的體驗,也正是藝術展最吸引人的美好體驗。近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陌生風景」拉開帷幕,更讓這種奇妙的觀展體驗有了更鮮活和生動的展現。

此次展覽持續至7月29日,展出近100件/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的標誌性藝術作品,展覽涉及多樣的主題,而受邀參與展覽的創作者也有著各異的背景。從華人藝術家蔡國強、黃永砅,到電影導演北野武和大衛·林奇,從攝影家森山大道到漫畫家墨比斯,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中,我們有機會領略來自不同領域的創造者們通過視覺藝術傳達的觀念、審美和思考。

當你走進這片陌生的風景,你又會與這些藝術作品產生怎樣的奇妙對話呢?

北野武:《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系列

2010年

北野武 《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系列

無論電影還是藝術,北野武的創作中都貫穿了兩個基礎性的母題:對於同年回憶的執念,以及他與圖像的關係。他對圖像的熱情也促使他創作了一系列繪畫作品,其中很多可以在他的電影中見到。北野武把藝術創作視為一種私人實踐,幾乎從未公開展出。2010年,他接受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邀請,終於在巴黎和東京呈現了題為「北野武:畫家的孩子」的展覽,圍繞孩童的概念展出了眾多裝置作品。

北野武 《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系列

「畫家的孩子」顛覆了傳統展覽的模式,將展廳變成了餓一座充斥著流行文化和科學探索的遊樂場。曾在這場展覽中展出的《動物與花卉造型花瓶》系列也在此次的「陌生風景」展覽中與上海的觀眾見面,這些受日式插花啟發的作品充滿童真與趣味。

蔡國強:《白聲》

2016年

蔡國強 《白聲》

《白聲》(White Tone)是蔡國強受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委託為2017年的展覽「動物大樂團」創作的作品。這場展覽收到美國音樂家伯尼·克勞斯(Bernie Krause)的啟發,邀請了來全球各地的藝術家享受一場用聲音和視覺構成的、與動物世界有關的美學冥想。蔡國強用火藥創組偶的這件作品長達18米。在火藥硝煙散去以後,呈現出的是一幅野生動物在塘邊飲水的畫面,其中的平靜和脆弱與火留下的激烈痕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大衛林奇:《山之眼》

2009年

大衛·林奇以其導演的身份為人所熟知,以《象人》、《藍絲絨》、《穆赫蘭道》、《雙峰鎮》等影視作品留名。於此同時,大衛·林奇也是一位藝術家、攝影師和作曲家。他曾於2007年舉辦個展「The Air is on Fire」,並於2017年出版了攝影集《裸體》(Nudes)。

大衛林奇 《山之眼》

大衛·林奇在繪畫和攝影中常常可以見到她對於童年經歷的重構,對於青年時期幻想的再造,以及對於成年時期工作的回應。他在色彩和氛圍陰暗的畫作中傳達了神秘的信息和有機的質感。然而,即便在最令人不安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發現林奇獨特的幽默感,混合著半夢半醒一般的迷茫和困惑。

森山大道:《無題》(《東京色彩》系列,第21號作品)

2008-2015年

《東京色彩》系列曾於2016年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為森山大道舉辦的個展「大道東京」中展出。這些彩色攝影作品展現了森山大道在過去20年中少見但又普遍的攝影創作。正如其很多同輩的日本攝影藝術家,森山大道見證了日本在戰後的社會變化,並用一種新的視覺語言對其進行回應,以表達夾身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社會現實中的矛盾。

森山大道 《無題》(《東京色彩》系列,第21號作品)

森山大道的創作也受到美國攝影師威廉·克萊(William Klein)的影響,繼而促使森山大道將鏡頭帶到戶外,用手持小型攝像機拍攝下他所走過的街景。這些作品失焦、移軸、大幅裁切,展現了森山大道眼中當代城市給人的分離感。

墨比斯:《又見地球》

2010年

墨比斯 《又見地球》

讓·吉羅(Jean Giraud)是法國著名的漫畫家,他更為人熟知的是他的筆名墨比斯,他的創作跨越了傳統的領域邊界。2011年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展覽「墨比斯變形」探討了貫穿於墨比斯的漫畫、繪畫和電影作品中的變形主題,也展出了墨比斯知道的首部3D動畫電影《又見地球》。這部電影中,無論風景和人物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他的繪畫觸及到了無意識的邊界,向我們展示了一想像的精彩世界。

黃永砅:《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

1991年

黃永砅的裝置作品《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1991年)曾於1994年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同名個展中展出。這件作品用桌子和工具建立起了一場對話,這些物品上覆蓋著用書本攪成的紙漿。此外裝置作品中還有一張照片,它記錄了一場於1985年在瑞士巴塞爾舉辦的一場閉門會議。

黃永砅 《我們還應當建一座大教堂嗎?》

這場在巴塞爾發生的對話最終以出版的形式面世,這本題為《讓我們建一座大教堂》(Let Us Build a Cathedral)的書對黃永砅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件作品中,這本書成為了藝術作品得以延續的源頭,而那些紙漿正是來自於這場1985年對話的德語和法語出版物。裝置中的每一個座位都對應了照片中參與談話的人物,而他們各自的思考、爭論和寫作都被消解成為同樣的紙漿碎屑。

羅恩· 穆克:《在床上》

2005年

2006年,澳大利亞藝術家羅恩·穆克(Ron Mueck)舉辦了他在法國的首場個展,並展出了這件大型雕塑作品《在床上》(In Bed)。自1990年年代中期以來,穆克以現實主義作為審美,更新了當代雕塑的創作語言。無論作品大小,穆克的雕塑總會建立起現實和幻境的微妙關係。

羅恩· 穆克 《在床上》

他作品中的人物有著逼真的細節,從血管、皺紋、體毛,到各種瑕疵,而這種「完美」的再現反而讓人不安。他的作品以玻璃鋼材料為主題,此外還運用硅膠材料和種植毛髮。穆克的作品藝術的寫實喚起了大家對個人世界的心理感受。作品中的衣物和床單也在暗示著一個更大的環境,讓觀眾與其他人的經驗相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vivo創始人沈煒:到2020年5G手機將實現大規模商用
工行去年凈利2875億增3%,撥備覆蓋率回歸150%以上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