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應急通信:震後十年,從無到有

應急通信:震後十年,從無到有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崔爽

2008年5月15日13時55分,指揮部終於撥通成都到汶川的第一個長途電話。此時距地震發生已經72小時。

在智能手機普及、即時通訊便捷的今天,十年前的這72小時很難想像:黃金救援時間,通信斷絕,汶川失聯。人們第一次發現,沒有應急通信保障,巨災面前「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天地合一 保障災區信息暢通

應急通信系統指突發緊急情況、通信需求驟增時的通信保障。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可以及時傳遞災情、保障救災指揮調度、滿足災區民眾的聯絡需求。

國內應急通信建設始於汶川地震的慘痛代價。中國移動原董事長奚國華曾反思,「在傳輸手段上應該採用『天地合一』的方法」,建成高效協同的應急通信保障專網。

「天」指高空通信。衛星電話是地面光纜斷裂、基站被毀時唯一可用的通信設備。2016年8月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天通一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首發星。北斗系統也在災情信息收集發布、應急物資調度等方面陸續發揮作用。

汶川地震後,道路損毀嚴重,應急通信車無法進入,高空基站被正式提上研發日程,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投入巨大。高空基站的載體為熱氣球、氦氣艇、無人機等,可升至千米高空,承載大容量的基站。

去年8月8日發生的九寨溝地震中,無人機高空基站首次應用於地震環境,迅速打通方圓30多平方公里的移動信號。

「地」包括超級基站——同樣是汶川地震後提出的概念。傳統基站在大地震中極易被毀,超級基站加強土建強度,配備大蓄電池、固定油機及衛星傳輸設備。其內部電力系統用軟線連接,可以抵禦12級地震,這套系統在汶川地震後的所有地震中都發揮了作用。

四川省內迄今已建成59座抗震型超級基站,採取光纜+衛星傳輸切換和基站容災兩項關鍵技術,在光纜、電力中斷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行72小時以上。汶川震後七個「信息孤島」的噩夢不再。

與時俱進 新技術武裝應急通信

據四川移動負責人介紹,從汶川地震時3G剛剛起步,到4G的全面建設、5G的提前部署,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驅動應急保障技術的演進。「九寨溝地震搶險中,我們首次利用5G技術,與4G網路無縫融合,單基站通信保障能力提升6至8倍。」

在近期舉行的中國電信「天翼神劍·聯動2018」應急通信演練中,系留式無人機載基站、綜合應急通信車、大應急電源車等裝備齊亮相。系留式無人機可以對周邊15公里進行無線信號覆蓋,實現高空照明、空中定點監視、遠距離通信中繼等功能。物聯網、大數據、可視化調度等技術也成為應急通信「新兵」。

目前,中國移動已搭建西部地區最大的大數據平台。九寨溝地震時,平台確認了受災人員信息和遷移情況;對斷站搶修的優先順序進行分級;協助災區人民尋親。

去年印發的《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基層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和應急機構配備小型便攜應急通信終端」。十年前汶川縣僅有一部通了十秒的衛星電話,十年後移動終端設備的裝配仍不樂觀。國內正逐步加大對車載移動通信終端和手持式終端的研製力度,提高生產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清明,這些關於清明的事兒,一定講給孩子!
發病機理不清,沒有可靠治療措施……自閉症和老年痴呆真的「無藥可救」嗎?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