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楞嚴經》參習(151)
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楞嚴經》參習(147)
「於中實無是非二相」——《楞嚴經》參習(148)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楞嚴經》參習(149)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楞嚴經》參習(150)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
(經)【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本文:
(經)【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這一句是譬喻,佛在此地用月亮做比喻,天上本來的月是真的。『第二月』是什麼?妄見,看到兩個月亮,佛用這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從前也沒什麼科學儀器、也沒有分光鏡,手把眼睛按一下,看到的是兩個月亮。現在用科學儀器,照相的時候,特殊的鏡頭,一個月亮可以給它照成一連串的月亮,照成幾十個,那幾十個是妄的,裡頭只有一個是真的。但是所有那些妄的,都從這真的變現出來,沒有這個真的,妄的全都沒有了。真的是說「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第二月那就是「妄為色空及與聞見」,這是叫我們認識真與妄的關係,妄不離真,妄沒有自體,妄之自體就是真體。所以佛講一切現象,佛常講的是依他起性,唯識裡面三性講依他起性;又常講因緣所生,因緣所生這個意思是什麼?就是沒有自體,就是當體即空。無有自體、無有自性,就是真性。好像我們捏目看的第二月,第二月的真體就是真月,它沒有自體,它是因緣生法。我們捏目所見因緣生法,它是依他起性,是沒有自體,體就是真月。程度深的人他見理見得深,程度淺的人他見理見得淺,但是都沒有見錯,都與那個真的相應,都在這一條路上,就是隔的遠近而已。確實是這一個方向、一條路,但是目標有遠近差別不同,愈近愈真實。這個比喻,佛教給我們,既然見到是兩個月亮,不可以在這兩個月亮裡面去計較哪個是真月、哪個是妄月。真月是本有的,妄月是虛妄的,虛妄的何必要你去分別?虛妄用不著分別;本有的,既是本有也用不著分別。分別就是虛妄,不分別皆是真實,意思就是在此,叫我們不要在第二月上去妄生計度分別,哪個是真、哪個是妄?因為一有計度分別就是妄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把妄為去掉,就像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用真心、用正智、用如如,怎麼不自在、怎麼不圓滿?世間人求幸福,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世間人追求真善美、追求幸福,有名無實,在佛法裡頭有名有實。
在前面佛是以捏目所見的第二月來做個比喻,此處這個文,佛叫著文殊菩薩告訴他,如果我們明了月亮只有一個,並沒有兩個,你就絕對不會生一個錯誤的觀念,這到底是月還不是月?出現兩個月亮,我們才可以說哪個是月、哪個不是月;月亮本來只有一個,一個裡面當然不會發生這樣錯誤的想法。所以經文才說「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佛的意思是叫我們只要明了色空無自性,自性就是真如,這才是真正見性,真實離開了戲論的範圍。如其不然,總是離不開妄想,離不開分別執著,凡與聖的差別就在此地。聖者,人家住的是真實法界,用這個地方的經文來講也好,一,唯一月真,一就是真法界,二就是妄法界,十法界是妄。妄原是真,好像那個第二月一樣,第二月並不是真正有個第二月,原來是第一月的月影而已。可見得見性與不見性不是在境界說的,是在當人迷悟上說。悟了你才能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迷了我們就叫做見了妄相。為什麼妄相?迷的時候在真相裡面生起妄想,所以把真相就變成妄相。由此可知,真與妄不是在境界上變,是在當人心念上變。
經文,可以說幾部大經講到現前這個境界,這個義理都可以會通。實在說境界愈說愈微妙,愈入愈深,要是稍稍能體會到一些,確實很有受用。這一段跟《華嚴》普賢行一真法界那個理是一個道理,《華嚴經》說得詳細,此處說得簡單扼要。終日在妄,終日恆真,於中實在說來並沒有是非二相。
《金剛經》裡面講「應如所教住」。這個如所教住,實在是關鍵的所在,修行人真正懂得這個原理,日常生活運用這個道理,他就是大菩薩、就是佛。這個境界實在很難講,我們念過的《六祖壇經》裡面,六祖教給我們,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前念不生,就是應無所住;後念不滅,就是而生其心,一樣的意思。不生要從不滅裡頭去證得不生,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要從不生裡頭證得,才是真正的不滅。所以不生、不滅,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把它看作兩樁事就錯了。此處講的,是月、非月原是一真,入到這個境界之後,生滅之相了不可得,正是所謂寂照同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雖然寂照同時,也不著寂照同時之相才是一真。這在修行法裡面是上上乘的修行法、最高的修行法。
《金剛經》裡面講的「一念生凈信」,那個一念凈信也是說的這個。佛說明一念凈信的福德無量無邊,一點不假,為什麼?稱性。本性跟十方諸佛是一個性,十方諸佛所修的功德也都是你自己所修的功德,一性所修,那個福德怎麼能讚歎得盡!確實不可思議。可是問題,我們什麼時候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個事情難不難?不難。我們常說世間最難的事是求人難,成佛作祖的事不要求人,求自己。求自己的事情,問題就是我肯不肯干!
修行的步驟,第一個是要明理,理論上要是有疑惑,沒有辦法,路走不通。所以在修行之前先要解悟,悟後起修,修了以後的目標在哪裡?目標在證。證什麼?就是證原先所悟的,證實原先所悟。由此可知,悟、修、證也是一樁事情,並不是三樁事情。悟的是一樁事情,修的一樁,證的又是一樁事情,那就麻煩大了,就出了差錯。悟的是這個理,修這個行還是證的這個理,這就對了,那就完全相應。我們應當要好好的把握著這個機緣,認真的探討這個道理,在我們一生當中完成修證的功夫,這一生沒有白過,這一生有無比的意義與價值。那是多生多劫來我們都沒有能完成的事情,這一生可以完成,世人常說「人生一大快事」,人生一大快事是講一生的,我們這個無始劫以來的大事,這一生能得到解決,這種歡喜沒法形容。就是這個道理明白了,說得很清楚,在數億萬相之中見到一真,然後再從數億萬相當中修此一真、證此一真,就行了。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楞嚴經》參習(131)
※若如汝問,是義不然……——《楞嚴經》參習(136)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