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真的是明君嗎?非但不是,而且還是地地道道的庸君

崇禎真的是明君嗎?非但不是,而且還是地地道道的庸君

原標題:崇禎真的是明君嗎?非但不是,而且還是地地道道的庸君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年號崇禎(1627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並不幸福。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於公元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冊封為信王。



熹宗於公元1627年8月(天啟七年)死後,由於沒有子嗣,他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時年十八歲。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朱由檢即位後,勤於政務。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帝連忙自我檢討。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


俗話說得好: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我們承認崇禎是個明君,但他最終未能挽大明於既倒,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明的吏治在萬曆時就已經敗壞,雖有張居正的改革,也只不過是使之獲得了一時喘氣時機,何況最終改革的一些政策終被推翻。二、崇禎前的幾任皇帝都是昏庸之輩,到崇禎時已是積重難返了。



三、明後期多次對西南用兵,鎮壓反叛,浪費了巨大的國力。四、中國曆朝歷代改朝換代無外乎天災人禍,導致百姓吃不上飯,從而造反。很不幸的是崇禎年間亦是先澇後旱,而且是連年大旱,國庫又無錢救濟,致使起義此起彼伏。五、先後遇上了滿族名主努兒哈赤,皇太極。對手的實力強勁也和最終的失敗有一定的關係。六、局勢危急,心情急迫。直接導致不斷地撤換大臣,已求速定,結果確是欲速而不達。


七、崇禎為人刻薄寡恩,對臣下猜忌心重。許多大臣要麼下獄,要麼被殺,要麼投降(無論是投降於農民起義軍亦或是異族。八、沒給袁崇煥與後金謀和,以積攢實力,先平內患,再除外虜策略實行的機會;反而中了後金的反間計,自斷一臂。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崇禎是一個一心想勵精圖治,對政事殫精竭慮的有為明君。只不過接位太晩,大明已經是千瘡百孔,積重難返了。再加上天時不利,異族崛起。現在想來只能是掩卷嘆息。


一個皇帝再英明,如果不能駕御自己的臣子或者是得到臣子的信任,也不能成就一個王朝的興盛。崇禎一直有一個中興之夢,希望成為力挽狂瀾,再次恢復王朝活力的帝王,但是當時的時局以及全國性官僚腐敗、複雜多變的黨爭、內宦亂政、外戚斂財已經動搖的帝國的國本,完全靠崇禎皇帝一人之力絕對不可能扭轉大局,而崇禎皇帝本身的猜度和急噪也直接影響了他和大臣的關係,在朝十幾年內閣大臣如走馬燈似的一度換了又換,殺了又殺,對於將軍們他既要牽制又要他們利用他們,文武大臣對自己岌岌可危的處境和暗中對峙的心態已經完全將崇禎孤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野鏡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張三丰到底有多厲害?各朝各代的皇帝花重金都在找他
為何說鬼谷子才是歷史上最牛的神人?只因他這三個不成器的徒弟

TAG:視野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