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屢遭日本欺侮,為什麼留日學生卻越來越多?
作者:張海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曾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會長。季我努學社演講嘉賓。
1896年6月,中國第一批留日學生到達東京就讀。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中國政府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學生起始的一年。 百年來,中國、日本以及整個世界,都發生了百年前所料想不到的那種變化。回顧中國留日學生所走過的道路,我們今天可以冷靜地做出總結了。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落後挨打的歷史,也是先進中國人發憤為雄、立志振興中華的歷史。中國留學生,特別是留日學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頁歷史。
留日學生合照
1895年中日《馬關新約》 (日文本稱《媾和條約》,俗稱《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重失敗。巨額的賠款,難以忍受的割地,造成了中國國運的空前低落,同時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反響:列強以中國為可欺,認為這個「東亞病夫」正躺在「死亡之榻上」,一些人公開提出「分配這個病夫的遺產」問題,呼籲把「瓜分中華帝國」 一事提上侵略日程,並在此後幾年間,使中國面臨豆剖瓜分的極為嚴峻的局面;中國人則從甲午的失敗中震驚於自己的落後,痛恨自己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的不如人,決心振奮精神,重塑「國魂」。於是先有孫中山於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發起組織興中會,號召「振興中華」,接著康有為在1895年5月在北京發動「公車上書」,要求變法維新。
留日學生創辦報刊
這種情緒反映到政府,便有大臣奏請派學生赴日留學之議。張之洞的《勸學篇》被皇帝頒發各省,留學日本便被確立為政策。往昔的弟子,昨日的敵國,於今成為中國學子問學之所,變化何其巨大。前引《勸學篇》說,二十年前,日本派人去西洋或學政治工商,或學水陸兵法,「學成而歸,用為將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其顯效如此。「日本小國耳,何興之暴也」,中國人要去看一看,日本人怎樣學習西方,使自己強盛起來的。張之洞說:「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 「事半功倍」,是當時統治者中高層人士的心態。「東亞風雲大陸沉,浮槎東渡起雄心。為求富國強兵策,強忍拋妻別子情。」 反映了那時留日青年的熱切心情。
《張海鵬史學文論精選集第二卷》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雷曉凡
※此國曾是對華援助的重要大國,卻因日本一句話向中國禁售軍火
※是什麼導致國民政府暫緩實行關稅自主?帶你深度剖析當時的內政與外交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