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最柔軟的方式滋養我們的強大

用最柔軟的方式滋養我們的強大

禪宗是佛教的一種派別,

佛在我的腦海里充斥著和尚、寺廟、迷信、念經、、、

不了解不懂得只能是抱著懷疑與敬畏。

聽這一本書,

我最大的感受是,

我們還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滋養我們的強大。

那種禪宗妙語背後的智慧,

通過解釋讓我有一種很妙的釋然感。

我們是可以從勵志故事中激發我們的強大,

也可以從磨難中鍛煉我們的強大,

但這些都不足以讓我們內心安靜祥和。

勵志故事與磨難給我們的強大,

這種強大是我們應對外在世界的一種反抗,

而禪宗給我們的是心靈的真正強大。

禪宗很神奇但也很難懂,

它要有豁然開朗的頓悟,

也要有無我的覺知力。

當然了我對禪宗也是一時半解,

但書中敘述有關禪宗的幾個故事,

讓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第1個故事是斷臂求法

慧可(禪宗的二祖師)向初祖師達摩求法,

他砍下自己的左臂以表決心,

祖師達摩看慧可這麼有誠意,

就對慧可說:「有什麼事情就問吧」

慧可說自己無法做到息心止念,

需要祖師幫助自己如何安心?

祖師說:「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

慧可愣住了,

回答說:「我找來找去都沒有找到我的那顆心」

祖師說道:「既然如此,便是你已經安心了」

慧可聞言,幡然所悟,從此就成了二祖師了。

第2個故事是三祖僧璨求法,

故事套路與二祖求法差不多,

僧璨向二祖慧可求法:

「弟子身患風疾,請祖師為弟子懺悔」

二祖慧可回答說:

「把罪拿來,我替你懺悔。」

僧璨覓罪不可見,

慧可說:「既然如此,我已經幫你懺悔過了」

這兩個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

我聽到這兩個故事無比的感觸:

生活在這個世界裡,

我們有無數的煩惱、痛苦,

我們總是苦言無法擺脫它們。

就如二祖師向初祖師求法想解決自己內心的苦楚,

其實祖師並沒有給他提供明確的方法方式,

而是通過引導他們自己來解決。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出來的,

而是引導出來的。

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痛苦,

因為你不關注它們,

只有你把注意力放在煩惱痛苦上,

煩惱痛苦就會消失。

就如祖師說你心不安,

把心拿過來我替你安心,

弟子這下才真正關注自己的心,

一旦你關注就無所謂不安之心了。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種種煩心事,

我們一般的做法就是轉移注意力,

去聽歌去看搞笑的電影,

但你有沒有發現,

當你回過頭來,煩心的東西一直都在那,

它不會因為你的轉移而消失。

之所以稱之為煩心事,

是因為你沒有正視與關注它,

你總是逃避它。

當你把注意力之光照射於的煩心的黑暗,

黑暗自動就會消失。

對此事我就深有體會:

就拿上次我手機被偷的煩心事,

我越是安慰自己這只不過是能用錢解決的小事,

沒有必要讓自己煩惱。

但我越是這樣想,

心中那莫名的煩惱就變得更強。

於是我就把注意力放在煩惱中,

讓這煩惱流經我的身體,

不做任何的抵抗,就讓它自由地流動。

就這樣我的心情就舒展了好多,

我很難形容這樣的效果。

就如世界上無所謂的好人與壞人,

我們通常意義上說某某人是壞人的時候,

是因為我們沒有去了解他關注他。

殺人犯的孩子永遠不會覺得自己的父母是壞人,

我們不去關注就越加會認為這個人壞到極點。

煩惱也是如此,

世界上無所謂的煩惱。

第3個故事是慧可被砍頭

二祖師慧可被人誣告妖言惑眾,

所以被處以砍頭。

在處於極刑之前,

慧可作了一首超然的詩偈:

四大元無主,

五陰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

猶如斬春風。

對死既然有如此豁達的心態,

真的很是讓你佩服,

這讓我想起了蘇格拉底的死也是如此豁達。

這是一種無我的狀態,

我都沒有自己何怕死亡呢?

這種境界,我只能體會,

要做到只能靠修行了。

第4個故事菩提本無樹

惠能在給客人送柴的時候,

無意聽到有人念金剛經,

突然有所頓悟。

就去了廣州找五祖弘忍學習,

惠能大字不識有一個,

卻有超越於常人的智慧與悟性。

有一次弘忍讓弟子們各做一首詩,

來展示自己對佛法的理解。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寫道: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意思就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的將它撣拂擦拭,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不光明的本性。

惠能讓人代寫回應神秀寫道: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惠能這首詩就有點證悟禪宗的味道了。

第5個故事是風動幡動

有一天惠能走進法性寺,

忽有一陣風吹過,堂前旗幡招展,

兩名僧人因而爭論起來:

一個說是風在動,

別一個說是幡在動,

惠能聽到他們的爭論,

插話說道:

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這故事我並不是第一次聽到,

以前道聽途說了許多次,

現在聽來超有感覺。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樣的,

外面的世界本是固定一樣的,

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我們內心世界投射的結果。

如果我們的內心不夠豐富多彩,

即使外面世界再怎麼精神,

我們所看到都是單調無味的燥動。

突然想起在施展的大師課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先天性失明的人,

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醫生治好了他

讓他恢復了光明。

大半輩子都生活在黑暗中,

靠觸覺與聽覺生活著,

這下子好了增加了一個視覺。

可是他看這個世界的光明是無感的,

他能「看到」但卻無法「看見」。

比如他看到一本書,

不會說這是一本書,

而是要是通過觸覺摸到它,

才知道這是一本書。

我們固然可以認定他是思維固定在他的觸覺上,

無法感知到他的視覺。

但我們有沒有設想,

當我們擁有一種超越於我們感官的另一種感覺,

會不會也會這樣像一個睜眼瞎的狀態?

而禪宗的頓悟就如這樣的感覺,

或許禪宗就是超越我們一般的感官的一種感覺吧。

心靈的豐富與強大,

是應對這個世界的最好方式。

第6個故事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徒弟問大師悟道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大師說就是該吃的時候就吃,該穿的時候就穿。

徒弟說我也是這樣啊,

為什麼你能悟道而我沒能悟道呀?

大師回答說:

我是有飯就吃、有衣就穿。

而你是千般的挑剔,萬般的揀擇。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我們總是患得患失,

今天該做的事情做有沒有做啊,

有沒有浪費時間啊什麼的。

內心的不安定不強大,

總是想在外界尋找媒介襯托自己的強大。

但是真正的強大始終來自於我們內在心靈。

禪的種種證悟,

是一種掙脫語言的束縛,

直指人性的交流方式。

這種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在這樣吵雜的世界裡,

我需要這樣一種方式來滋養我們內心的安定與強大。

這是我2018年分享的第17本聽書

還剩下35本聽書

加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志強不息 的精彩文章:

TAG:志強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