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音樂史上的怪才,是如何憎恨自己的作品?

音樂史上的怪才,是如何憎恨自己的作品?

藝術家似乎有個永恆的詛咒:在靈感驅動下創作,但花了數日數月甚至更多時間和精力完成一部新作品後,卻不滿意最終的成品,甚至對它懷有敵意。有些作曲家的習慣特別惡劣,總是不斷修改作品,大大增加了給作品標註時間或給曲目編碼的難度。例如,「臭名昭著」的肖邦就喜歡改來改去。真是絲毫不為他的傳記作者和粉絲著想。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 (降E大調第2號夜曲,作品9之2)

 Chopin

Tamás Vásáry 

00:00/05:07

「這種歌還越來越流行,簡直恐怖」

沃恩·威廉姆斯(Vaughan Williams)

Vaughan Williams: Linden Lea: Track 19

 The Voice of Heddle Nash

Heddle Nash 

00:00/02:58

很多作曲家隱藏或拋棄他們的「幼稚作品」,也就是說,他們年輕時或剛剛開始作曲時的作品。喬治·巴特沃斯(George Butterworth)在前往一戰戰場前毀掉了很多作品,他如若不能返回,希望它們不會被人發現。霍爾斯特把他年輕時的作品稱為他的「早期恐怖片」。沃恩·威廉姆斯(Vaughan Williams)哀嘆他年輕時創作的音樂仍在給他賺錢,並稱這些錢款是「我年輕時的罪孽——《椴樹花茶》(Lindent Lea,1902年歌曲。這種歌還越來越流行,簡直恐怖)——帶來的不義之財。」

對自己的作品不夠滿意往往是好事,它表明一個人願意提高。然而這種態度如果過頭,就可能弄巧成拙,帶有自毀傾向。如果你有時覺得竭盡全力仍然不夠好,或是對你的認可超出了你配得上的成績(煩人的「冒充者綜合征」),這裡有一些作曲家跟你觀點一致,與他們為伍是值得自豪的。

瓦格納創作早期歌劇《黎恩濟》(Rienzi)時,尚未全面發展出自己成熟的風格。這部歌劇的背景是中世紀義大利,講述了一個受民眾歡迎的逃犯與富有的壓迫者作對的故事。它還有個不體面的名氣,是希特勒的靈感來源之一。後者後來弄到了瓦格納的手稿。儘管歌劇取得成功,為作者贏得聲譽,但瓦格納本人覺得它令人厭惡。

「非常吵鬧,完全沒有藝術價值,創作時顯然沒有熱情和愛」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Rienzi: Overtur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By Wilhelm Richard Wagner

Malag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0:00/11:10

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1812 Overture)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紀念俄羅斯擊敗拿破崙軍隊的勝利。這是命題作文,柴可夫斯基聲稱它「非常吵鬧,完全沒有藝術價值,創作時顯然沒有熱情和愛」。他討厭這部作品,也討厭它的流行。我們前面提到過,他對自己很多作品都不滿意,但在臨死前不久完成的《悲愴交響曲》(Pathétique Symphony)使他終於感到自己創作出了有價值的東西。

他為此極為惱怒,準確地說是他成功地惹惱了學術界

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

Pomp and Circumstance

 Victoria Day Celebration

Edward Elgar 

00:00/02:25

愛德華·埃爾加的《威儀堂堂》(Pomp and Circumstance)一號進行曲里包括了高等教育的經典主題,經常在畢業典禮和影視中的大學場景中播放。這是埃爾加的熱門金曲,但它的走紅也意味著埃爾加其他作品被忽視了,後來,他為此極為惱怒,準確地說是他成功地惹惱了學術界。1905年,他在伯明翰大學擔任佩頓學者,並發表了一系列講話。不幸的是,他當時剛剛擔任了音樂教授,講話只堆積了一些雜亂的想法和反對當時英國其他音樂運動的藝術宣言。當權者對他的演講大肆抨擊,導致他退出了學術界,重新集中精力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感到自己的作品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批評。

「失敗是件好事。你不會遭遇被公眾逼迫重複自己的危險。」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Dheodore Holst)

The Planets, Op. 32: II. Venus, the Bringer of Peace

 The Most Relaxing Classical Music in the Univers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00:00/08:05

埃爾加年輕的同行古斯塔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經歷了同樣的問題。這部作品是無數科幻電影配樂的靈感來源,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整個20世紀20年代,多數古典樂粉絲都記不起他的其他作品,這成為他的一大難題。這部作品如此成功,所有人都等著他譜寫《行星組曲II》,但他想翻過這一頁創作其他作品。這個立場完全合理,但批評家和觀眾卻並不理解他的願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人氣越來越低。不過這並不影響他繼續隨心所欲地創作。他泰然自若地說:「失敗是件好事。你不會遭遇被公眾逼迫重複自己的危險。」

他最終恨透了這首相當平淡無奇的小曲

珀西·格蘭傑(Percy Grainger)

Country Gardens

 Percy Grainger: Country Gardens and Other Piano Favourites

Martin Jones 

00:00/02:04

我們前面說過,珀西·格蘭傑除了喜愛鞭打和其他古怪行為之外,還是個傑出的鋼琴演奏家。但有一首曲子總使他煩惱—一首名叫《鄉村花園》(Country Gardens)的莫里斯舞曲。這是他為那位有控制欲的古怪母親創作的生日禮物,曲譜銷量驚人(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達到了每年2.7萬份左右!),成為音樂會裡觀眾的最愛,每次看他演出的觀眾都要求他用這首曲子謝幕。如果他試圖不演奏就退場,總會被阻攔,觀眾們乾脆不走了。他最終恨透了這首相當平淡無奇的小曲。這首歡快的小調多年來給他帶來了巨大財富,卻以他痛恨的方式定義了他本人。

「一直奇怪為什麼樂隊總想演奏它」

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

Boléro - Boléro

 Maurice Ravel, Boléro

Dominique Debart 

00:00/15:44

拉威爾(Ravel)的《波萊羅舞曲》(Boléro)是另一首世界名曲,而這本身就是個問題。儘管它遠非拉威爾最出色的作品,但它的走紅掩蓋了他其他很多作品的光彩。1928年該舞曲首次演出時,因無休止的重複遭到一些嚴厲的抨擊。但不知為何,它極受人們歡迎,結果超越了其他更好的作品,成了拉威爾的代表作。他感到意外,並不太喜歡它,一直奇怪為什麼樂隊總想演奏,而且觀眾也總想聽。他去世幾十年後,電影《十全十美》(Ten, 1979)的走紅讓事情變得更糟了。

毫不意外,他們鬧翻了

(左:貝多芬 右:梅爾策爾)

相反,貝多芬即使知道自己的作品水平欠佳,也會為它們辯護。他與節拍器的發明者約翰·內波穆克·梅爾策爾(Johann Nepomuk Maelzel,1772—1938)合作創作了《惠靈頓的勝利》(Wellington』s Victory),或者叫《維多利亞戰役》(The Battle of Victoria)。貝多芬從未喜歡過這部作品,也知道它為什麼會遭到批評。然而,他雖然同意這部作品水平不高,但仍然在多嘴又尖刻的批評家面前為自己的能力辯護,聲稱他的屎都強過他們的任何創作。數百年來各行各業多少藝術家都想跟批評家說這話啊!毫不意外的是,他和梅爾策爾鬧翻了,後來後者似乎死於酒精中毒,不過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貝多芬的頭骨》

蒂姆?瑞博將幽默和恐怖以一種讓人愉快的方式編織在一起,帶你進入古典音樂史的每個角落,讓我們窺見這些音樂天才們身上瘋狂的一面,體會人性的複雜。本書告訴你音樂家們的鮮活人生、心路歷程和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當你再次聽這些音樂大師的作品時,將會得到更多感動與慰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葉芝·情郎的歌
柏樺·他們的一生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