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郡王」郭昕:被歷史遺忘的西域戰神
《「鐵血郡王」郭昕:被歷史遺忘的西域戰神》
本文共 2163 字 預計閱讀時間 6 分
作者:雨聲
——歷史故事
· 正· 文· 來· 啦·
唐王朝,一個充滿傳奇的朝代。公元608到公元907年的這近三百年里,歷史是屬於它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其相提並論。在大唐的天空里,有詩仙李白的豪情沖雲霄,也有李靖蘇定方的將星照耀,有關於盛世的莊嚴偉岸,又有拋灑熱血的忠烈英魂。後世余光中先生這樣形容唐朝: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但很少有人知道,曾有一位「鐵血郡王」,駐立在西域狂放的風沙里,遙望著盛世長安,這一站就是四十二年,守護著帝國的西境,縱使風雨飄搖,依舊不動如山。郭昕,他完全可以被稱之為「西域戰神」。
出身名門,臨危受命
郭昕,字昕,出身將門之家,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郭子儀是他的伯父,他的父親郭幼明是郭子儀的同母弟。從小收到伯父的影響,熟讀兵書,對軍事和戰爭有著獨到的見解,郭子儀是名垂青史的大忠臣,或許也是受伯父的影響,郭昕從小就很忠於國家並以報效國家為己任,可以算的上是少年英才。將門之家的血液流淌在他體內,奠定了他日後創造傳奇的基礎。
唐肅宗上元元年,吐蕃舉兵,攻佔了多處河西軍鎮,河西,安西等地都危在旦夕,這時擔任朔方節度使,中書令的郭子儀向皇帝上書請求派人巡撫安西,河西等地,以穩定這些地方的局勢。郭昕被選中了,可以說是郭子儀舉賢不避親,後來情況的發展也證明了郭昕確實有能力穩定西域的局勢。
郭昕後來又擔任了安西四鎮留後,跟北庭都護的李元忠配合,聯合沙坨,回鶻幾個勢力,硬是抵禦住了吐蕃的幾次進攻,算是穩定住了西域的局勢,讓西域始終牢牢掌握在大唐的手中。到唐德宗建中二年,郭昕受到了嘉獎,升任四鎮節度使。
與世隔絕,堅守二十載
穩定住了西域的局勢,郭昕在西域繼續著他的堅守。
但是好景不長,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也是他的好搭檔李元忠去世後不久,吐蕃再次發動攻勢,這次攻擊比前幾次來得更為猛烈,加上此時唐王朝基本已經放棄了對北庭,安西的控制,所以吐蕃一舉攻佔了北庭,又由於吐蕃與回鶻對絲路北道的激烈競爭,安西與中原的聯繫被徹底切斷了。郭昕與他堅守多年的西域成為了大唐的一塊飛地。這時候的郭昕就像一顆釘子一樣,深深地釘進了西域的土地里,雖然安西以沙地居多,但這顆釘子吐蕃是怎麼拔都拔不出來。
郭昕在二十年的堅守中,在安西鑄造了大唐建中錢。這種錢幣成為郭昕忠烈之心的最好見證,流傳至今,出現在世人面前,向今人訴說著那段過往。
公元781年,即唐建中二年,郭昕才知道唐·德宗李適已經登基並改年號建中。德宗對郭昕數次嘉獎,封賞,這些都給予郭昕極大的肯定,更是將門之家郭氏家族的莫大榮耀。由此郭昕誓死捍衛大唐疆土的決心空前強烈,為了表示忠心和決心,郭昕下令鑄大唐建中錢。宣布這裡永遠是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唐在衰落,往日的榮光逐漸消弭於歷史煙海,郭家兒郎不甘於國運,逝要在西域堅守中原王朝的威嚴。
最後一戰,傳奇一生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吐蕃陷麟州。
貞元十九年(803)大漠重鎮,戰略要地西州陷落。
吐蕃的棄獵松贊率領十萬虎狼之師大舉進攻,誓要把安西徹底拔除。
郭昕站在冽冽的西風中,早已滿頭白髮,周圍的將士們五十年前從中原跟到這裡,也已經從青絲變成白髮。面對一生的宿敵吐蕃,面對最後的十萬精兵,郭昕與眾將士將為大唐盡最後一點力量。
元和三年(808)年冬天,古稀之年的郭昕率領和他一樣鎮守安西半個世紀的殘兵與強大的吐蕃軍隊展開生死決戰,結果毫無懸念,安西的唐兵全部陣亡,郭昕也壯烈犧牲。
隔絕四十載的安西最終還是陷落,至此,唐朝疆域止步於玉門關。
縱觀郭昕一生,都在為保護大唐領土完整而戰,不論處境多麼艱難,即使與世隔絕,也就是要完成國家交給自己的任務。忠誠,勇敢,他將最好的年華留在西域,將大唐最輝煌的傳奇留在了史冊。
國家領土主權一寸也不能丟,身為國家的人民,都有義務為國家的尊嚴而戰,上到郭昕這樣的將軍,下至普通士兵,無一放棄,直到滿頭白髮,最終馬革裹屍。放到現在也是一樣,我們每個公民都必須忠於國家忠於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家主權不容侵犯。
有趣,有用,有態度
盡在【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雨聲,工科在讀大學生,熱愛歷史與文學,喜歡寫人物,喜歡寫故事。
圖片來自網路
小編接上級通知特向廣大投稿者建議:
文章盡量趣味化,通俗易懂,富有故事性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中共的卓越領導人任弼時出生
※方臘起義的原因和經過是什麼?結局又如何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