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震後到振興:子弟兵與汶川一路同行 汶川抗震救災10周年紀念

從震後到振興:子弟兵與汶川一路同行 汶川抗震救災10周年紀念

來源:軍民融合瞭望微信公眾號 作者:魏宏濤、仲崇嶺 等

2018年的春天,映秀花開了,汶川更美了。

放眼望去,舉目已是千山綠,空氣中瀰漫著濃厚的煙火氣。大自然的畫筆在這片曾經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塗抹出濃墨重彩。

10年間,大地的「傷口」已在重建中縫合,人們心靈的「傷口」也在全國各地八方支援下痊癒。從搶險救災「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到災後重建「三年目標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用時間這把尺子來衡量,汶川無疑書寫了我國抗震救災史的「中國速度」,創造了世界救災史的「中國奇蹟」。

人民子弟兵,無疑是「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蹟」的重要創造力量。從救災到重建,從震後到振興,子弟兵與汶川一路同行。

本文擬刊發於5月12解放軍報5版

作者:

王龍偉

中國國防報記者 魏宏濤

本報特約通訊員 仲崇嶺

今日北川縣城新顏

圖片來源:新華社

01.

辦好中國的事情

關鍵在黨

子弟兵及時送上黨的溫暖,處處體現國家意志

大地震後不久,四川省委召開常委會。會上,省軍區領導表態,以黨建促重建,子弟兵一定積極作貢獻。

非常時期,有一種聲音,人民群眾最想聽到;有一種身影,人民群眾最想看到。

地動山搖時,這聲音就是「定海神針」,這身影就是壯膽、壓邪、救人的「天降神兵」。

西部戰區空軍某部回訪災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08年汶川、2010年玉樹、2013年雅安、2014年魯甸和2017年九寨溝,每一次地震來襲,人民群眾最想聽到的是黨中央的聲音,最想看到的是子弟兵身影。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四川全面實施「萬村黨建富民、建設美好家園」行動,四川省軍區成建制、成系統投入力量,通過班子隊伍強村、結對共建幫村、產業項目富村、民主法治管村、科教人才興村等綜合措施,與災區基層黨組織協同作戰,成為牽引災區恢復重建的「火車頭」。

10年來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駐紮四川的空軍、火箭軍等軍種部隊,根據地方工作節點和地方黨委政府請求,及時組建黨員宣傳隊、搶收隊、助耕隊、技術隊等,支援地方重建,被各地群眾譽為「穿軍裝的村幹部」。

02.

適應危機管理轉變

重在防控

子弟兵率先垂範抓機制建設,確保生力軍成拳頭

今年4月8日,汶川龍溪鄉阿爾寨發生一起高位推移式滑坡災害,軍地緊急疏散撤離415人,成功實現此次災害「零傷亡」。

有人稱讚說,汶川抗震救災10周年之際,汶川人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防災減災的出色答卷。

10年前,汶川救援現場,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設備,大部分救援人員只能用原始工具施救。山川撫平傷痕,記憶卻深入骨髓,走科技減災之路,成為中國軍民一門「必修課」。

玉樹地震時,12分鐘內,軍隊就收到中國地震局災情通報;30小時內,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萬餘救援官兵揮師玉樹,展開高效救援。

地震救援

圖片來源:東方IC

災害損失評估理論的測試報告顯示,防災防損的投入產出比為:投入防災防損10元錢,抵得上救災100元錢,更抵得上抗災1000元錢,甚至相當於災後重建10000元錢。

支援地方災後重建,人民子弟兵牢記習主席號召,積極適應各級人民政府從單一、被動、應急的危機管理模式向全面、主動、長期的風險管理模式轉變,從「處理存量風險」向「促進風險減量」延伸。一位地方領導說,當時抗震救災,部隊用兵十幾萬人,10年重建累加,用兵量也不會少於這個數字。

2018年3月,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成立。引人注目的是,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進行轉制,與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隊伍一併作為綜合性常備應急骨幹力量。軍民一體化的應急力量建設,呼之欲出。

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應急管理部掛牌儀式,並在應急管理部指揮中心調研。

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攝

03.

爭當全面小康建設排頭兵

要在布局

子弟兵擺兵布陣講科學,全力助推國家戰略落地

2015年6月28日,阿壩州連降暴雨引發山洪,壤塘縣邢木達村安蘭木寨卻沒像往年那樣遭受洪災。村民們說,多虧子弟兵給村裡修建了一條防洪堤壩。

權威數據表明,因災致貧占貧困人口20%,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易反覆的因素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子弟兵支援汶川災後重建,日益呈現出一個顯著特徵:擺兵布陣講科學,全力助推國家戰略落地。當地黨政領導表示,感謝子弟兵全力支持,精準扶貧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後勁充足,長江經濟帶發展持續發力,創新驅動發展魅力再現,健康中國戰略贏得各族群眾歡迎。

災後重建的學校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震後到振興,軍民攜手奮進的汶川實踐,再一次證明了恩格斯的一句話:「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以精準扶貧為例,子弟兵在汶川、四川乃至全國叫響了深得民心的口號:「百姓的念想,扶貧的方向」「百姓的難處,扶貧的去處」「百姓的娃娃,扶貧的牽掛」。

這是一組令人鼓舞的數字:震後重建頭3年,平均每天有1所醫療機構、3所學校、1700多套住房在廢墟上建成。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10年來,汶川所孕育催生的抗震救災精神,早已超越了川西北這方水土,化為我們這個國家、整個民族最為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

10年來,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發展振興,改變著災區的山山水水,也升華著軍政軍民關係。

有評論說,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次特殊大考,也是對改革開放40年來綜合國力的一次特殊大考,更是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特殊大考。誠哉斯言!

04.

構建一體化戰略體系和能力

贏在融合

子弟兵敞開懷抱,「民參軍」正書寫嶄新篇章

前不久,因父親病重返回成都的「抗震英雄」、北部戰區陸軍某旅幹部胡軍來到都江堰,眼前一片繁榮昌盛景象,與10年前大地震發生後的樣子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胡軍興奮地打電話告訴當年一同搶險救災的戰友:災區已穿越災難,正放飛夢想。

軍委機關當年坐鎮一線指揮的一位部門領導說,這「穿越」和「放飛」,也有軍民融合一份功勞。

綿陽成為四川軍民融合重鎮

圖片來源:網路

四川省國防科工辦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四川乘勢而上拿下多項「全國第一」: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軍民融合推進工作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率先與12家央屬軍工集團和中物院全面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第一個與科技部、中央軍委科技委簽署聯合推進科技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故地尋訪,記者欣喜地看到,一批「民參軍」企業成為經濟繁榮「領頭雁」。綿陽區域重點建設科學新城、空氣動力新城和航空新城「三大創新城」,建設「八大軍民融合專業園區」,打造軍民融合創新改革發展示範基地。

與此相映成輝,攀枝花、廣元、樂山、宜賓、瀘州、達州、資陽等區域,充分利用軍工資源突出的優勢,建設發展各具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產業基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捐資助學,這個旅溫暖了14名困難學生的春天
我的軍戀簡單而幸福,因為未來有你一直陪伴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