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爵跡2》終究回歸,郭敬明能否重來?

《爵跡2》終究回歸,郭敬明能否重來?

作者|樂 水

編輯|李春暉

郭敬明有多久沒出現在公眾面前了?硬糖君感覺起碼兩年多。但仔細算來,他徹底的坍塌,不過是半年前。

來自其旗下作者的性侵指控,成為壓倒郭敬明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在此前,從《夢裡花落知多少》的抄襲不道歉,到《爵跡》的票房口碑雙失利,郭敬明的公眾形象其實一路都在崩壞中,只是大聲為他辯白的粉絲越來越少——直至徹底消失。

兩年前,《爵跡》上映後的第四天。郭敬明在路演最後一站的上海,忽然情緒崩潰,哽咽落淚:「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此時的郭敬明,基本消耗光了市場的信用,不再擁有《小時代》的運氣。郭敬明甚至粉絲電影都來到了一個拐點,而最現實的疑問就是:郭敬明究竟還能不能吃電影這碗飯?

但外界的疑問顯然多慮了。在那之後不久,《爵跡2》就開拍了。雖然距離2018年暑期檔上映,中間經歷了近兩年時間。但其中的周折,樂視經歷的一切或許才是《爵跡2》延期的主要原因。

4月底騰訊影業發布的2018年片單中,就有《爵跡2》的身影。近日,《爵跡2》又正式宣布定檔2018年暑期檔。逐步啟動的宣傳動作都在宣告著,經歷了兩年的挫敗和調整,《爵跡》、郭敬明、樂視影業、張昭,他們都回來了。

畢竟,他們曾攜手塑造過《小時代》那樣現象級的成功。雖然那個「小時代」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暫時性的和我們告別。

某種意義上,硬糖君倒有點可惜「小時代」時代的遠去。小鎮青年拋棄了「小時代」,因為那是幻象。沒有巴黎一樣的上海,沒有紙醉金迷的成功,那都是假的。於是,新來的電影人迫不及待向他們販賣「青春」、「情懷」和「前任」,多麼真實,多麼共鳴。

小鎮青年沒有幻象,他們只能反芻回憶。

時隔兩年的「自救」

郭敬明的電影路,充滿荊棘也充滿趣味。雖然一路備受質疑,但從履歷來說並不難看。

尤其是在《小時代》系列終結後,《爵跡》算是郭敬明擺脫文學的「保護傘」,盡情拋灑電影天賦的一次實驗。只是《小時代》的「毒」在《爵跡》身上盡情發作,糟糕口碑的先天印象和《爵跡》不太成熟的CG嘗試,一併反擊給了郭敬明。

對於「自信」的郭敬明來說,這樣的打擊難免過大。在外界看來,《爵跡》的失利是IP泡沫破滅的一個標誌,是流量演員+粉絲IP=高票房「電影公式」的一次失靈。

但無論是樂視還是郭敬明,顯然都還堅信著自己的產業邏輯,並未因一次打擊而試圖調轉船頭。

從樂視到樂創,張昭仍頻繁提及IP,直到現在仍對迪士尼模式極其迷戀。無論是作家還是導演,郭敬明都靠IP存活,《爵跡》的失敗並不會阻擋他們對IP的架構。

郭敬明將《爵跡》的失利歸結為市場類型的更迭和CG技術的不成熟。畢竟失利不久,《爵跡2》就已經啟動,且和前作保持著幾乎相同的模式。

從第二部來看,《爵跡2》勢必在全真人CG動作捕捉技術上得到明顯加強,技術BUG的修復毋庸置疑。而且有了《爵跡》的慘痛教訓,《爵跡2》在視聽體驗上應當是有所提升的。

值得一提的是,《爵跡2》除了沿用原班人馬外,還湊齊了TF boys,加入了王俊凱和易烊千璽。兩年後的TFboys已形同單飛,這樣的組團更顯珍貴。再加上其他流量級演員的加盟,讓電影在市場號召力方面更具衝擊力。

《爵跡2》儘可能給出了自己的自救「藥方」,但這就夠了嗎?且不說《爵跡》技術修復能不能引起大眾的興趣,其主演陣容顯然仍將面臨和第一部一樣的「演技災難」質疑。

而從外部環境來說,張藝謀、姜文、黃渤、徐克、開心麻花、徐崢,華語電影的半壁江山集結在今年的暑期檔。《爵跡2》所遭遇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天壤之別,觀眾對電影需求也發生了本質更替。

《爵跡2》既是郭敬明的自救,也是張昭的自救。但靠著同樣的商業模式如法炮製,《爵跡2》的這場延期自救,也只能自己為自己捏把汗了。

張昭的「泥沼」

21年前,張昭帶著「奧斯卡」光環學成回國的第二年,執導了中美合拍科幻片《太空劫持》。這部「重工業」遭遇票房慘敗,總票房僅100多萬元。

此後,張昭「棄筆從商」,先後創辦了光線影業和樂視影業,才有了如今的「企業家張昭」。

相較於「光線速度」,張昭一手打造的「樂視奇蹟」更為其奠定江湖地位。讓一家新興公司在最短時間內進入民營影視公司「五強」,張昭靠的就是IP。這其中,郭敬明的作用自然功不可沒。

《小時代》四部曲為樂視「造血」成功,儘管《爵跡》結果不如意,但在當時的市場環境里並無太多不妥。在題材重複、創新無力、資本浮躁的背景下,郭敬明依然值得投資。

但《爵跡》的失利更像是一個導火索,此後樂視幾度搖搖欲墜,樂視影業也受到了牽連,98億估值縮水70%。如今兩度改名,讓張昭極力擺脫了「樂視」的影子。但張昭依然推崇迪士尼模式,仍然將IP視為電影的核心。

理念的一致,讓張昭甘願再賭一把。在樂創「新生之時」,如果《爵跡2》能成功回血,樂創也將宣告徹底上岸。

而且相比前作,《爵跡2》有著極大的成本壓縮空間,起碼技術上的「試錯」會少。《爵跡2》本身的觀眾基礎和市場方向基本定型,無需大規模鋪排宣傳。單從投資角度來說,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去年,還叫「樂視影業」的樂創文娛召開了IP生態發布會,推出了12大IP。如今,「樂視」名號已去,《奇門遁甲》票房失利,華強方特帶著《熊出沒》轉投光線傳媒,張昭更需要新頭部,且不止一個。

有成熟IP基礎,有流量明星組盤,《爵跡2》身上還是有著太多足以讓張昭保持信仰的標籤。如今的樂創文娛,繼續用重新定位和重拾信心,而《爵跡2》是張昭繼續驗證IP運營,渴望將樂創拉出「泥沼」的救命繩索。

雙子星的斷臂求生

2016年的時候,電影市場人人談IP,人人談重工業。2016年,儘管樂視崩盤初見端倪,但是片單部部過億,足以彰顯IP的威力。

2016年,張藝謀+郭敬明的「雙子星」輝映樂視影業。2018年,張藝謀的《影》,郭敬明的《爵跡2》仍是樂創文娛的核心資產。

但是相比郭敬明,張藝謀顯然徹底蘇醒,《影》的身上去除了太多浮躁,在製作上更加務實。而這也基本符合整個市場的轉變。

從2016年的市場蟄伏到2017年的高速增長,電影市場也經歷了一次「斷臂求生」。雖然能夠取得成功的依然是國產重工業大片,但是核心元素已經從IP變成了內容,從流量變成了情緒。真正能夠引發影迷情感認同的重工業,才會在市場得到充足的反饋。

所以,張藝謀的《影》不再渴望著挑戰中美遊戲規則,而是儘可能將重工業服務於自己的電影世界觀。

那麼,從市場的角度來說,《爵跡2》前景如何呢?

其實在當年一眾罵聲中,理性的聲音同樣不少。《爵跡》在CG方面的嘗試,為國產電影開闢了一個先河,也讓國產電影的體量級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只是,現在的電影產業,已經無需用特效來挖掘市場增量,而是更需要故事本體來填充增量。

從這一點來說,郭敬明的「斷臂求生」,斷的是對特效技術的無效嘗試,這在本質上不會對電影起到太大的幫助。倒是張藝謀的「斷臂求生」,斷的是盲目投資帶來的技術噱頭,《影》還擁有足夠的外界好奇。

電影市場兜兜轉轉,無非是一個「輪迴」。在現在的環境里,故事、情緒才是打開成功之路的密鑰。郭敬明曾經精確掌控這種情緒,但現在,也許他丟掉了,也許他過時了。

而哪怕是現在流行的情緒共鳴,也有可能迅速成為下個月的市場陷阱。事實上,我們甚至也沒法從郭敬明的失敗或劉若英的成功中汲取多麼有效的經驗。對於任何難題,我們都只能找到暫時的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硬糖 的精彩文章:

一年要辦1000場Live演出,「雲豆現場」會符合年輕人的胃口嗎?
快手聯合清華大學成立未來媒體數據研究院,演算法里也有價值觀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