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的煩惱 一點財經

小米的煩惱 一點財經

左邊是成為蘋果,與硬體公司為伍;右邊是邁向亞馬遜,與互聯網公司為鄰。小米是誰?雷軍該如何定性?

文 |劉煜

編輯 |崔登攀

小米是誰?這是一個非常容易回答的問題,不過怎樣的答案都不對。

可以說小米是一家硬體廠商:到了新品發布季,路邊很難找到沒有張貼小米廣告的牆角,賣場里也會有三五黃牛蹁躚遊走,手中揮舞不同型號的小米手機,身後擁躉甚眾。這是一個硬體崇拜的時代,小米就是那座瑤台,雷軍就是教主。

然而無論是小米,還是雷軍,都不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硬體的英雄譜上。小米自稱為「專註於智能硬體和電子產品研發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後綴一定是「互聯網」;雷軍曾同時兼任金山、YY、獵豹移動等三家上市公司董事長,沒有一家和硬體有關。

小米是誰?如此看來,外界回答確實很難,眼下這個問題要留給雷軍了。他已經準備好去港交所敲鐘,將答案告訴交易中心投資人。回看這些年小米走過的路,雷軍的答案可能是這樣的。

01| 互聯網的皮,硬體的心

2010年,iPhone完成了功能機向智能機時代過渡的啟蒙。全新的硬體形態、操作邏輯、功能效用,開始重構用戶需求,卻設置了極高的價格門檻。市場需要一款產品,讓用戶找到低成本滿足需求的窗口,小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小米手機一經發布,旋即受到了用戶的追捧。總結背後原因時,雷軍認為小米的「互聯網」基因,以及「軟體+硬體+互聯網服務」的「三駕馬車」,是一切的前提。更不能忽略的原因是,雷軍為小米手機配置「發燒級」的硬體,卻制定了「草根級」的價格。用價格優勢置換用戶市場,小米成功開創了先河。

壓低產品的售價,同時穩定市場供貨,解決辦法是向供應鏈「開刀」,在這方面三星是成功的典範。這家公司打通了SoC、存儲、電池、屏幕等眾多環節,將產品成本壓至同行業最低水平,掌控整個手機零配件市場的定價權。

小米是行動派,很快開始效法。2016年,小米控制了富士康的2家印度代工廠,專門生產小米手機;2017年,小米推出首款SoC澎湃S1,投放到旗下中端產品中。目的很明確:小米要儘可能強化對收集供應鏈的中央集權。

由此可見,雖然雷軍強調小米「互聯網基因」,突出「三駕馬車」的重要意義,但是能夠將旗艦配置智能手機的價格,嚴格控制在2000元以內,這才是小米的本事。在逐漸壯大後,小米強化的還是對硬體產品全產業鏈的管控能力——與其認為這是「互聯網思維」,不如說這是對三星模式的延展。

此時,雷軍高舉「互聯網思維」的大旗,不過真正讓他成功的是硬體。

02| 回歸:向死而生

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

這一年,整個行業清醒地認識到,智能手機的普及時代已經走到盡頭。到了提升單品利潤空間,精耕細作細分市場的時代。vivo、OPPO等廠商們的迅速崛起,在於他們精準定位於年輕用戶的使用需求,且將既得利益與實體供貨商緊密捆綁在一起。一邊對接用戶,一邊對接渠道,走向新時代,也賺得盆滿缽滿。

小米和雷軍都已意識到形勢在變,卻沒有堅定地去迎合改變。這一年,小米發布的產品,只有小米MIX、5S、5S Plus、Note2四款產品稱得上旗艦。由於製造難度過高,MIX未能足量發貨,導致小米頂級產品序列十分孱弱,中高端市場幾近真空。相比之下,紅米3、4、4A、Note4等多款普及型產品的發布,預示小米仍希望繼續提升低端市場佔有率。

這一年的小米手機沒有發燒,普及型產品也沒有提振用戶的購買慾望,於是產品銷量迎來雪崩。各大諮詢公司的市場調研結果都顯示,小米手機的全球銷量未能排進前五,雷軍出席各類活動,更是對此事諱莫如深。這一年,雷軍很少公開發表講話,小米也變得不倫不類。

此時的小米,已經對硬體供應鏈擁有足夠的控制力,市場很少出現詬病小米手機「不好買」的問題。若按此繼續發展,小米可能會開發出高端晶元,或是收購屏幕、存儲、攝像頭模組、電池供應商,不斷提升核心模組的研發實力。有銷量支撐,小米可降低邊際成本,通過更少的成本開發新產品。

不過這樣的話,雷軍「互聯網思維」以及所謂的「三駕馬車」就成了空話。小米之所以與其他手機廠商不一樣,在於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線上的資源與數據,徹底盤活了市場。大量用戶通過MIUI接入互聯網,體驗小米服務,利潤空間遠高於「死磕硬體」——這也是雷軍成立小米的初衷。

這一年後,小米調整了方向,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才有了模樣。

03| 「三駕馬車」換輪轂

2017年,小米開始調整。

vivo和OPPO的成功證明,離開實體店的供給,產品和服務再好也無立足之地。於是在這一年,小米選擇從線上走向線下,試水實體店經營。與其他廠商不同的是,小米在用互聯網的思維觀察、理解與選擇渠道。

雷軍曾表示,小米之家的選址會對標優衣庫、星巴克等快時尚聚集的商區,引導同類型客戶的關注;擺放展品時,會將網路上熱賣的爆款陳列在最醒目的位置,提升用戶消費頻率;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也會成為店面內的「常客」,豐富小米之家的容量。遵從「導流」原則,小米充分吸納商圈的客戶,也將線上收集的產品信息融入線下。這是小米從線上的「偏科生」,成長為多渠道並舉的重要一步。

在線上資源上,小米也不再只將互聯網視作銷售與互動平台,而是繼續強化應用對用戶的吸引力。數據顯示,依靠專屬應用商店、音樂、視頻等服務,小米已經儲備38個活躍用戶總量超過1000萬的應用,更有18個應用活躍用戶數超過5000萬。最終小米能否以硬體廠商的身份,轉身化作純正的互聯網廠商,這些應用就是關鍵了。

如今,小米已經擁有一套硬體的骨架,並在通過互聯網的底層代碼,驅動產品的開發。多年前種下「互聯網思維」的種子,如今總算有了模樣。根據雷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2316萬台,環比增長70%。市場中沒有新技術出現,小米也沒有使用新的噱頭刺激消費。銷量出現如此成長,意味著小米在渠道和互聯網應用環節的儲備,已經積蓄了足夠的增長動能。

此時,小米才真正意識到,更多的小米之家能夠幫助其聽診互聯網的脈搏,更多的服務才能成為其最終實現互聯網轉型的跳板。此時,與資本市場對接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第三季度,雷軍將橄欖枝拋向資本市場。

04| 雷軍的進退

眼下,小米有了幸福的煩惱。

小米已經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招股書。每天讓雷軍如坐針氈的,還是各方對小米的定性究竟為何——左邊是成為蘋果,與硬體公司為伍,公司估值約為17倍;右邊是邁向亞馬遜,與互聯網公司為鄰,公司估值約為249倍。小米智能手機業務營收805.63億元,佔比超過70%時,會有人相信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嗎?

如果想讓投資人直觀地相信,小米的身份絕對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型企業,至少應該讓這「扎眼」的70%,儘快平衡到50%甚至更低。或許是為了體現這份決絕,雷軍開啟「辭職模式」:他先後辭去了獵豹、YY、金山等多家公司的職位,只為再造小米。

為了實現1000億美元的「估值夢」,雷軍以退為進。或許即便如此,小米還是未能將估值垂直拉升。不過,那又如何呢?現在小米的互聯網基因已經閃光,剩下的就是等待量變到質變的一躍。

05| 結語

創業之初,雷軍始終和用戶站在相同的陣線,在小米論壇和微博圈子游弋多年,才向用戶喊出了小米「為發燒而生」的口號。小米科技副總裁黎萬強在《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一書中曾表示,小米公司上下全員,都是論壇上骨灰級用戶,只為讓用戶用到最好用的產品。眼下,大家都穿上了西裝,將過去的影子包裹在商務外衣裡面,已經有些陌生。

雷軍是非常敏感的。他很清楚,現在這個時代,再去舞動「互聯網思維」的旗幟是多麼可笑,再去堆砌手機參數等待水軍的歡呼是多麼無聊,再去經營過去的小米就只能是死路一條。

於是他開始調低小米發燒的熱度,在工業化生產和技術最前端努力尋找臨界點,造就了一個「低燒」的小米。如今看來,「低燒」的小米同樣厲害。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點財經 的精彩文章:

攜程:大象能否再起舞?
楊元慶再塑「野獸派」聯想

TAG:一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