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喝酒的人看過來:為什麼有的人喝點酒就會全身通紅?決定酒量的因素有哪些?

愛喝酒的人看過來:為什麼有的人喝點酒就會全身通紅?決定酒量的因素有哪些?

全身通紅是因為乙醛的擴血管作用。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是逐步氧化過程。

第一步,乙醇經乙醇脫氫酶氧化成乙醛。

乙醇對人體沒什麼影響,但乙醛卻不同。乙醛可導致血管擴張,飲酒後面紅耳赤、心跳加快、頭痛頭暈等生理反應都是乙醛的作用。幾乎所有的人體內都帶有乙醇脫氫酶,所以,所有的人飲酒後都會產生乙醛。

第二步,乙醛又經乙醛脫氫酶變成乙酸和水。

乙酸對人體也沒什麼影響,如果乙醛很快的被代謝成乙酸和水,那就沒有什麼特別不舒服,可以繼續飲酒;如果乙醛不能被代謝掉而在體內蓄積,乙醛的作用就會越來越明顯,全身通紅、心跳加快、噁心頭痛,讓人很難受,也就不想再喝了。所以,決定某人飲酒後的反應是否強烈、能不能喝的主要因素是乙醛的含量。

不是所有的人體內都帶有乙醛脫氫酶,也不是所有人酶的含量都是一樣的。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的人,飲酒後乙醛蓄積,肯定不能喝;體內乙醛脫氫酶含量少的人,酒量也小;體內乙醛脫氫酶的含量越高,活性越強,乙醛的代謝就很快,酒量也就越大。

所以,體內乙醛脫氫酶含量缺乏或者含量很少的人,飲酒後產生的乙醛無法代謝而蓄積,就會出現強烈的飲酒反應。

研究發現,長期大量飲酒的人,乙醇的代謝速率會提高2~3倍,也就是說,酒量越喝越大,越鍛煉越能喝。這可能是因為這些脫氫酶經乙醇的長期誘導產生的越來越多、活性越來越強的緣故。這也可能是因為大腦對乙醛的反應越來越不敏感有關。

出來乙醛脫氫酶的含量之外,決定酒量的因素還有:

1、食物的影響:歐洲人也喜歡飲酒。義大利和法國都是酒消費大國,但義大利人飲酒時習慣吃一些肉食,而法國人在飲酒時不喜歡吃東西,所以,酒相關的健康問題法國可能更嚴重些。

乙醇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十二指腸和小腸,胃和結腸的吸收要少得多。當空腹飲酒時,15分鐘便吸收50%,2~3個小時能完全吸收。如果胃內先有食物,或者飲酒的同時進食,也減少乙醇的吸收,當然,也就允許你能多喝一些酒。牛奶、馬鈴薯、高蛋白和適量的脂肪可阻礙乙醇的吸收,建議飲酒前或者飲酒的同時吃一些上述的食物。

2、飲酒的速度:成年男子酒的標準代謝率為每小時每公斤體重0.1克,成年女性為每小時每公斤體重0.08克。這基本上是一個恆定的速率,不受血液中乙醇濃度的影響。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飲酒,超過了身體的代謝速率和能力,就會造成酒的蓄積和中毒。所以說,快速大量飲酒是非常不好的。而酒依賴的人為了儘快獲得酒後的快感,往往空腹快速飲酒,可當他感受到那個快感的時候,往往已經超量了。所以,酒依賴的人總是酩酊大醉。

3、酒的品種和濃度:蒸餾酒(白酒、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日本清酒等)的吸收比葡萄酒、啤酒的吸收快,濃度高的比濃度低的吸收快。不過,當酒精濃度>30%時,乙醇刺激幽門痙攣,胃排空延緩,以及導致消化道粘膜充血,乙醇的吸收反而減少。

4、性格的影響也很大

有的人天性豪爽,喜歡大碗喝酒,酒量可能就大一些;有的人自制力差,喝酒無節制,喝得酒就多一些;有的人文明內斂,行為克制,喝得酒就少一些。敢喝酒和能喝酒是兩回事,總之,不要逞能。

5、經濟和習俗

隨著經濟的發展,近30年我國居民酒的消費量也在逐年攀升。據統計,15歲以上人群酒精年均消費量:1952年是0.4 L,1978年是2.5 L,2009年則上升為4.9 L。而十八大開始反腐之後,酒的消費量也有所下降。

總之,酒對健康沒有好處,酒的存在是社交的需要,企圖靠酒獲得健康的想法是錯誤的。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少量飲酒有利健康的觀點改為——酒,越少越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青大夫 的精彩文章:

醫生髮貼稱「鴻毛藥酒是毒藥」便遭逮捕,有錢也不能太任性
杭州白領女大胃王的提示:飯量很大但身體不胖,一定要謹防三種疾病

TAG:李青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