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收入前後差十倍!對待吹牛,就該讓它上稅
導讀
日前,陝西安康下轄的平利、寧陝兩縣「五一」小長假期間旅遊收入分別達到8.2億和13.99億,人均消費約6千?日前,有網友對這兩縣的「五一」旅遊收入數據提出質疑。
之後,平利縣相關報道經修改後,原來的「8.2億元」變為了「0.82億元」,寧陝縣的「13.99億元」,變成了「1.399億元」,縮水至十分之一。
微博截圖
兩縣的數據同時出錯,出錯均在收入一項,出錯方式均是小數點錯點一位,不能排除一種可能:這系網站編輯一時「手滑」所致。至於為什麼兩縣的出錯方式如此一致,只能說這個概率不太高的巧合,就是發生了,天下之大,何事無有?
很顯然,網民的擔心更多指向另一種可能:會不會是數據造假,在被質疑後又修改了?十倍的造假幅度,確實足夠刺激眼球。倘若是這種可能,那就不是筆誤所能輕描淡寫了。
網站里的數據,倘若與政府正式文件里的數據一致,成為政績一部分,乃至變成決策依據,影響之大,遠不是在輿論場上當一回熱點那般簡單了。
新聞報道修改前後截圖
但願網友是多慮的。但談到數據造假,實在是當今輿論場的敏感點。近些年,造假之風頗令人瞠目結舌。2017年,遼寧、內蒙古、天津等地相繼曝出經濟數據作假,有的地方甚至是持續多年系統性、大幅度的造假。那麼網民對於兩縣顯著異常又錯誤類型高度一致的數據有所懷疑,也在情理之中。
按行政決策的邏輯環節來說,吹牛理當要上稅的。數字報上去了,還需在各個環節篩一遍。收入報上來了,稅務系統需要核對應稅數字能不能對上,人大也要以稅款為依據審議相應盤子的財政預算,最後財政決算時再核對財政款項花費花在何處。
如此一串鏈條,只要有效運轉,那麼一處作假,在下一個環節必然付出代價,多報上去的收入,需要統計人員自掏腰包也好、東拼西湊也好,總得將窟窿填上。如此一來,吹牛上稅,還怎麼吹牛!
然而網民的擔心,恰是在見多了造假之後,對數據信心的折射。從已經曝出的案例來看,很多地方這套運轉邏輯已經失靈,吹牛恰恰是無需上稅的,相關責任人,在造假的過程中也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問責。
就以兩縣的旅遊收入為例,倘若不是顯著失常,如果只是「酌情摻水」,民眾何從知曉,又何從監督?與其說民眾擔憂數據本身,倒不如說擔憂數據的產生及應用語境,它到底具有多大意義上的決策價值和參考意義,並可以被有效鑲嵌在行政鏈條上?
不只是一地的收入,在網路上,每當有諸如平均收入、教育投入、醫保金額等等數據出爐,總免不了被挑剔地打量。其實,對待這些數據都應當堅持「吹牛必須上稅」,置入利益直接相關的決策中去審核,不能在輿論上亮相一圈就算完事。
不過話說回來,吹牛真的無須上稅么?一些地方之所以自曝家醜,主動擠壓水分,原因在財政不堪吹牛的重負,只好以真面目示人,換取轉移支付的支持力度。那麼在造假過程中,虛高的數字,得不到轉移支付的補充,擠壓了民生保障、教育經費等支出,其實這就是一筆「吹牛稅」,只不過納稅主體從相關責任人變成了全體民眾。
所以,應當本著「誰吹牛、誰納稅」的原則,讓重重審核的鏈條發揮出作用來,讓數據關聯上相關負責人的具體責任,增強民眾對數據的信心,到那時,民眾對數據的信心強起來了,即便有筆誤,相信也可以一笑了之,何必去猜測再三。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