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塔村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象徵

塔村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象徵

塔村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象徵。塔村穿透時空的鐘聲,總是回蕩在空寂、邈遠的暗夜,讓人心生無比的敬畏和感慨之情。其實,塔村就是一座古老的村莊。這座村莊安詳地平放在巍峨聳立的紫金山南麓;對面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河流,河道終年乾涸,枯草延漫。整座村莊隨河流走向而建,稀稀落落地散放著幾百戶人家。三座塔鼎足而立,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得非凡而壯觀。每座古塔均為十層,由磚石砌成,上尖下圓,每層砌出柱、額、門窗,塔中設梯,以備瞭望。從全局上看,體勢類似中國的佛塔;但也不盡相同,比如,每座塔前各設一祭壇,壇由上好的泥土築成,高三尺,中有銅鼎一座;祭壇的四角插紅、黃、藍三色旗。

走進塔村,穿越街道,三五十米路程你就會迷失方向。村莊彷彿就是一座迷宮,每條街道方向全不相同,曲折有度的衚衕連接起來,形成令人目眩的迷局。塔村的居民門戶四敞,抬頭就能看到影壁牆,進門轉過影壁牆,後面還是影壁牆,這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竇:這種特殊的格局和建制到底原因何在?我風塵僕僕地站在村東南角的塔前,抬眼看到的竟是唐太宗御賜的金光閃耀的塔名「景雲閣」。這明明是座塔,卻有閣的名稱,我大惑不解。繞在塔的背後,在參天的古柏前面立著一座石碑,碑身經風吹日晾已殘破不堪,碑文字跡模糊,斷斷續續。仔細讀來,竟大吃一驚。

唐代的史景雲,這個曾經風雲一時的人物夾在一堆厚厚的史書中。也許是研究者的疏忽,也許是他本不願名見經傳,總之,他像荒煙蔓草一樣迷離於殘陽如血之中。十幾年前,在一個破舊的書攤前,我尋覓到一本清代歐陽海墨著的小書《唐人拾遺》。昏黃的燈光下,我就看到過這個人物。那個暗夜,讓我心旌搖蕩,我知道,這個史景雲,將來的某一天,也許我還會和你邂逅。

坐在塔後的石凳上,思緒忽然就飄到了煙塵滾滾的唐王朝。李淵的大軍旌麾一指,摧枯拉朽,氣息奄奄的隋王朝轉眼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時守衛在邊疆的史景雲兄弟所率的部隊正在與匈奴兵作戰,戰爭殘酷而艱難。中原大戰在即,邊疆吃緊,朝廷三番五次頻逼,意欲讓其兄弟三人速歸,與李淵決一死戰。是扼守邊疆守衛國土,還是回救風雨飄搖的隋王朝,這讓身為軍隊統帥的史景雲好生為難。「一夜鬚髮盡白」,讀到此處,我頓時淚流滿面。對錚錚鐵漢史景雲來說,這是一個怎樣艱難的抉擇啊!撤回,國土淪喪,落千古罵名;不回,辜負朝廷,落個不忠不孝!。。史景雲終於沒有回來,兄弟三人率領軍隊牢牢把住各處隘口,使外族趁中原大亂入侵的企圖化為泡影。當唐王朝坐穩江山,重新把目光放回到邊疆,忽然就發現了那個史景雲。李淵震驚了,李世民也震驚了,唐王朝的文武大臣也震驚了,史景雲忽然就成了朝廷上下眾口皆碑的英雄。有時就想,假若史景雲回兵與李唐王朝開戰,其結果又將如何呢。

然而,當六百里加急送達史景雲的邊關,他已經身染沉痾,正在死亡的邊緣線上痛苦掙扎。命中注定,史景雲走不上唐王朝威儀赫赫、金碧輝煌的皇宮大殿,看不到同樣叱吒風雲的一代天驕李世民。天地不公啊,英雄,是不是就必然窮途末路。在塔後的石凳上,我思緒如潮,潸然淚下。皇帝的欽差大臣來了,宮廷中最高明的御醫來了,皇帝一道道撫慰的聖旨來了,但最終誰也無力挽回史景雲漸趨微弱的生命。大漠孤煙作證,長河落日作證,古道西風作證,請讓民族英雄歸來!聽塔村的老人講,接下來的一場與匈奴的作戰,史景雲的兩個兄弟也英勇捐軀。唐王知悉後,傷痛過度,三日三夜寢食俱廢。不用說,另兩座塔應該就是為其兩人所立。至於村莊為什麼要建得如此讓人陷入迷境,老人告訴我,這就是當年史景雲與匈奴作戰時的陣局。

我在靜靜的塔村住下來,沐浴在氤氳的霧氣中。細細品味著史景雲曾經寫過的那些催人奮發的詩句,不僅想起了那個橫刀立馬的辛棄疾,想到那個僵卧孤村的陸遊。我曾經問過守塔的老人,據他回憶,唐王李世民建塔時也頗為躊躇,國祭史景雲是必然的,這種做法可以彰顯一個民族的尊嚴和威儀,但方式方法卻難以匆遽間下結論。有關建塔的決議,最終還是魏徵決斷,與佛塔相近,但格局略作不同。已是三更,我了無睡意。就在此時,鐘聲忽然響起,沉穩,一下,一下,又一下;喑啞,一聲,一聲,又一聲。我夢回邊關,寒風,殘月,大漠,氈帳,鐵馬,鎧甲……塔村的鐘聲昭示著史景雲的品格與氣度,它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在靜謐的暗夜,那鐘聲又在響起,沉穩而又喑啞,讓人扼腕悲歌,蕩氣迴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