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上過大學嗎?

你上過大學嗎?

一直覺得,讀書和上學是兩個概念。

接觸過一些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人,其思想見識卻難以恭維。懷揣著獨步自封的思維,課越上越多,學分越修越滿,思想卻停滯不前。本為其學歷工作所吸引,引以為秉燭夜談之良友。交言一番,難以投機。當真是井娃難以語海,夏蟲不可語冰。觀念若差之千里,即使披著相同的外衣,咫尺之間卻是千里之外。

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諸多方面的原因。民國有史學大家錢穆,其著名的兩大觀點影響頗深,一曰地理決定論,一曰基因決定論。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你我個體,概莫能外。從世界看,中國民眾之任勞任怨、委曲求全與小農經濟、千里沃野有莫大牽連;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獨立也與四面環海、小國寡民有密切關係。從區域看,東北之虎氣,江南之溫婉,燕趙之慷慨任俠,湘楚之血性剛毅,無不源於一方水土的孕育。地理環境的鬼斧神工,加上祖先代代的基因流轉,形成了一個群體的氣韻和觀念。

那麼小到個人,一個人成長也無一例外受這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生活環境,二是骨子裡的基因。前者是受命於天,後者受恩於父母。兩者皆不可改變,唯有靠後天自強。荀子主張「化性起偽」,所謂「君子敬其在己者。」思想的高度,在於後天的努力學習。

讀書,可以改變父母所賦予我們的思想。

可是,為什麼不是上學呢?

上學這件事兒從三代時便有,從小學到大學,幾千年了,還是這個模式,只是湯藥早已經換了幾茬了。或者說,小學可能還是小學,大學可能不是大學了。

三代時,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學「禮、樂、、射、御、書、數」六門基礎學科,號為「六藝」。六藝嫻熟出類拔萃者,進入大學。宗旨是開闊學生視野,奠定學生抱負。現在我們的大學,別管什麼批次,包括所謂雙一流,還是分門別類,術業專攻。其實我們現在的大學,還是原來的小學。而原來的大學,卻消失不見了,這是很要命的。因為最初的大學,恰恰是以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為己任的。

《禮記》有一篇《大學》,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開篇第一句,即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親民」,即「新民」,意為使民眾的觀念新,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先「親民」,方能「修身」。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先修其身,繼而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簡而言之,大學的教育,是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端正自己的思想,就要建立自己真實的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充分獲得知識,而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天下間萬物的道理,這就叫「格物致知」。那就需要多讀書,讀好書。《尚書》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的任務,就是使人的思想日新月異,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疊加。

所以大學一詞還有一解,許慎《說文解字》中直接意為博學。博學方有高境界,包羅萬象才不會固執己見,知己知彼才能淡然寧靜。河伯到了北海,望洋興嘆之後便不會志得意滿;蜩與學鳩若能扶搖直上九萬里,便不會譏笑大鵬。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只因自身格局太小。古今之大文豪,無不遍覽群籍,博聞強記。是以能夠下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洞悉人心,描摹世態。

孔子把「六藝」變成了「四書」,也把小學變成了大學。讀書人也由原來的「小人儒」變成了「君子儒」,「小人儒」指的是以學習技藝為目標的讀書人,而「君子儒」是有思想、有道義的讀書人。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才是大學培育的人才。而無論博學還是與小學對應的大學,都不是細化分類,擇一技傍身的現代教育模式。現在的高等教育培育的,大多數人還是」小人儒「。

崇禎年間有大儒黃道周,乃翰林學士,飽讀詩書。其時時局板蕩,外有清兵凌境,內有盜寇肆掠。大明兩線作戰,疲於奔命。江河日下,國祚式微。若能議和於外,為一時權宜,內安再圖攘外,則倒懸可解。然而黃道周卻力反議和,慷慨激烈,聞者莫不戰慄。大明最後喘息之機,被這樣一個讀書人葬送了。連崇禎都斥他:「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

這樣一個迂腐固執的人,九年之後的結局,卻令人讀之嘆服。到後來北京城破,崇禎自縊,清軍入關。黃道周募眾千餘人,十匹馬,一月糧,出仙霞關以抗清。被捕之後,絕食十餘日。就義之後,頭斷而身猶立。臨死留血書示人:「綱常千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這是典型的大學教育出來的人才,儘管可能辦不成事,但是有那一份思想,那一份堅守,便足以照耀汗青,千百年來在歷史塵埃里煜煜生輝。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至少有一點。人也要有自己所堅守的,至少有一點。因為有些堅守的精神,比生命要來的重要。

就以真實功績來論,文天祥、黃道周、海瑞、史可法這樣的人,於國家民族並沒有實實在在的功勞。書生意氣,徒有一腔熱血,臨事一死報君王。難怪崇禎自縊前,大呼」文臣人人可殺「。而恰恰是這麼一群人,撐起了民族的脊樑。恰恰是有無數個黃道周、無數個文天祥,中華民族才不曾滅亡。就是這麼一群的」君子儒「,像一盞盞星火,在民族危亡的關頭,燃紅了億萬中華兒女的碧血丹心。崇禎的明帝國雖然因為這群人亡了,中華民族卻因為這一幫人永遠延續,傲立東方。

這就是大學教育下的「君子儒」們,有思想,有道義,有擔當,所以也有靈魂,不朽的靈魂。

漢之李陵,運籌帷幄,用兵如神。浚稽山一戰,寡不敵眾,乃降匈奴。生死存亡之際,晚節不能保全,難逃身後之劫。宋之秦檜,飽讀詩文,書法造詣更是卓爾不凡,其所創「宋體」字沿用至今。然一代才子與金媾和,製造「風波冤案」,殘害忠臣良將,終於長跪西湖畔,遭萬人唾棄。

知識從來不曾有過力量,知識有信仰,才有力量。

前不久有一部電影稱得上優質,王芳芳的《無問西東》。片名來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有深厚的內涵積澱,濃重的人文氣息。她培養出的一代代學子,為心中的理想道義奉獻一生。無論在抗日戰爭的狼煙炮火聲中,還是白色恐怖的年代;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極左路線時期,他們的理想擔當不曾磨滅,他們為心中的那團光所奮鬥,不問西東。

記得高曉松在某節目上痛批一清華學子,原因這位高材生竟然糾結自己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更合適。清華北大身為國之重器,所培養的理想學子該當是「明明德」,乃至於「至善」的「君子儒」,清華北大的校風也是以浸潤人的思想,以「親民「為目的,而不是只想尋得一技藝、一專業足以的」小人儒「。

事實上,清華北大這類學校,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代的」大學「之風。而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學校,嚴格來說並不能稱之為大學,可以稱之為」專業學校「或」技術學校「。但是,他們該當以大學為目標,所有的學子,也該朝著」君子儒「進發。

那就要我們去多讀書,去讀史學,從歷史變更中知道我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去讀哲學,提升思辨能力,認識社會本源;去讀文學美學,凈化心靈,洗刷人心。去讀一切有價值的書籍,形成自己真實的自我意識和觀念,自己看待價值和人生的方法。從書本中獲得理想和堅守,精神和靈魂。那上沒上過大學,就沒那麼重要了。

你可以不上學,但請不要停止讀書。

我們可能是上過所謂大學的人,但同時也可以說是沒上過「大學」的人。

但,我們應該都做一個讀書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來兮 的精彩文章:

一個手鐲,一個杯子,一個智障

TAG:念來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