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梁祝》舞評:一千七百年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視角審視這段曠世愛情

《梁祝》舞評:一千七百年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視角審視這段曠世愛情

婦孺皆知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據考起源於晉朝,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據百度百科內介紹,《梁祝》同時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光環之外,《梁祝》的故事也飽受爭議,爭議多集中於以下幾點:

1·懷疑論:梁、祝二人到底是虛構人物還是確有其人;

2.拼湊論:梁、祝是不同朝代之人被後人強行拼湊;

3.年齡論:梁、祝二人實際年齡甚小(據推測二人年齡區間為12—17歲),現代視角下的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兒童」的早戀是否值得傳頌。

儘管有以上種種爭議,《梁祝》魅力依然不減,當這個有著不同變體的故事轉化為不同藝術形式時,觀眾依然喜聞樂見。電影、電視劇、戲曲、音樂……多方演繹下,《梁祝》的故事一次次被激活,一次次煥發活力。似乎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有《梁祝》的陪伴。就筆者個人經驗,小時候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不知在復讀機中播放了多少遍,讀書時期羅志祥主演的偶像劇《少年梁祝》熱播,再大一點了解到了元雜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並藉此進入到較深入理解這一傳說的階段。

化蝶

 中國名曲經典

純音樂 

00:00/05:31

然而,距離這個傳說近兩千年後的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角度去再度審視這一故事呢?筆者接下來將借本月6-8日於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上演的舞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進行探討。

在討論正式開始前,我們可以先為《梁祝》找到兩個參照文本,一個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另一個是《花木蘭》。

《梁祝》和《羅朱》相似度極高,悲劇收場的愛情故事以外,都體現出愛情受到更大權力結構的約束和限制,這樣在莎士比亞那裡是不共戴天的世仇,在《梁祝》中是包辦婚姻與權力/階級論。而「舶來文本」《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程度不亞於本土傳說《梁祝》,這也說明了古今中外全世界人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式地對美好自由愛戀的嚮往。

至於《花木蘭》這一參照文本的選取,則是出於對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識的考量。這兩個故事中的女性,均以男扮女裝的形式參與到當時社會權力結構體系中拒斥/禁止女性參與的場域,花木蘭男扮女裝前線殺敵,祝英台男扮女裝求學不信「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邪。

通過以上對三個文本進行的簡要剝析,我們不難發現《梁祝》是一個雜糅文本,它至少包含著《羅朱》的曠世悲劇戀歌中「情」的亘古和《花木蘭》中女性衝破體制之「勇」的顯現。所以我們至少應當帶著兩幅眼鏡去審視這一故事,而「情」之外,女性在重重壓制下顯示出的「勇」更為可貴。

回到舞劇《梁祝》,包含序章和尾聲在內,全劇共有六個章節。舞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序章是梁山伯墜入死亡深淵前與祝英台的生前回望,後三幕按「相識」、「相送」、「相會」和「相伴」的關係發展順序展開,尾聲「永生」側重抒情,體現了主創對梁、祝二人化蝶後雙宿雙棲的美好寄託。在這一結構下,只要將二人關係的變化次第推進,著重二人情感世界從相識到萌發愛意、到彼此表明心意、再到以死明志的情感爆發,觀眾的移情十分容易做到。但在該舞劇中,情感線略顯失控,只有「機械化」的對二人情感發展的呈現,缺少了讓二人心意相通的「情感點」的呈現,或曰細節,或曰二人四目相對、電光石火的瞬間。在這樣的敘事邏輯下,舞劇中「劇」的部分,換言之敘事的部分,基本仰賴觀眾對這一故事的先知,舞劇敘事本身略顯不足。

不知讀者有沒有和筆者一同落入《梁祝》這一故事的一大「陷阱」,在筆者上段的論述中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作者對梁、祝二人情感過程發展的描述是基於觀眾上帝視角下對人物身份的全知,也就是說觀眾知曉祝英台是女性,梁、祝二人是男性和女性的愛情。但是就劇中人的角度,梁山伯在與祝英台的相處過程中對其性別判定為男性,所以「男-女愛情」是不成立的,這種情感是一種兄弟情或曰bromance(取brother和romance),一種兄弟式的羅曼蒂克。一但陷入這個由彼此真實性別引發的弔詭的邏輯漩渦,梁、祝二人的關係便充滿了曖昧和含混的解讀空間。

但舞劇《梁祝》巧妙的對這樣邏輯漩渦進行了化解,其化解方式是將祝英台置於主體位置,這就宣告著以上含混空間的打破。祝英台知曉彼此的身份,所以,這段曠世愛情中「先發制人」的,是祝英台,她也是「男-女愛情」的發起者。基於此因,舞劇創作者將祝英台作為了舞劇的靈魂所在和絕對中心。這體現在祝英台飾演者遠遠多於梁山伯飾演者的舞段,以及求學過程中多次群舞所對祝英台內心糾結、猶豫、不安等情感所進行的外化。此外,主創也在祝英台男扮女裝的過程中多配合女舞者嬌美的群舞來向觀眾傳遞並凸顯其女性的身份,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代入角度。

這樣的編排可以打通邏輯,但卻缺乏看點。我們依然拿《花木蘭》為例證,在《花木蘭》中,最精彩的時刻是什麼?是其女性身份揭曉對同吃同住同征戰沙場數余載而未發現其真實性別的男性士兵所造成的衝擊,這是多麼成功的偽裝。祝英台也一樣,梁、祝二人關係甚密,梁山伯卻遲遲不能洞悉其真實性別的原因是絕非按故事中梁山伯「愚」所能搪塞過去的。

所以,在《梁祝》中,除了「化蝶」這一經典橋段外,祝英台身份的揭曉是另一看點,或稱其戲劇性時刻。舞劇主創在後半段借祝英台的命運,尤其是被逼婚的過程,對封建婚姻進行了強烈的批判。象徵婚姻制度紅色的綢緞在白色為主調的舞台上顯得格格不入,一條一條的紅色綢緞被放在飾演祝英台舞者的手上,愈發沉重,再往後,紅色綢緞直接變成了紅色的「天網」罩住了祝英台,讓其動彈不得。配合這些表現手法和橋段,如果能將祝英台女性身份的揭示時刻同時體現,相信本舞劇對於封建婚姻制度及女性身份等問題的思考,會平添幾分分量。

《梁祝》的故事已經一千七百多年了,每個時代都應找到其與當下境況息息相關的側重點,文本並非一成不變,適當的提純、演繹、改良,豐富了文本自身內涵的同時,也讓當代的作品受眾在有所感以外,獲得更重要的有所思,這才足以見得編創者的功力。就像那個流傳許久的《小紅帽》的故事,從最早的規訓女性、讓女性不要亂出門在家中安守婦道,到後期成為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進行命運抗爭的文本,這樣的故事從久遠處走來,卻從未離我們遠去。

圖片來自網路

舞劇劇照來自公眾號「舞蹈劇場DT」

·關於我們·

-劇場大實話-

保持中立·觀眾發聲

我們收集觀眾最真實的評價

劇評·短評·資訊

以及一切關於舞台值得分享之事

·想看到更多我們的文章·

·就快關注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劇場大實話 的精彩文章:

舞台「丑」,是絕症

TAG:劇場大實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