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相關問題答疑
學習書法相關問題答疑(當代書法坐標講座之後)
問題一:我們作為初學者,是不是還是應該從楷書開始寫?關於書法,從什麼入手。書法,實際上從楷書入手有點笨,速度慢。比方說寫唐楷,光那個形寫對了,不得一年嗎?而且還得猛寫,並且唐楷的形寫會了之後,由唐楷到行書,就和沒寫一樣,只是說你拿住了毛筆——不能幹這個事兒!我當初念師範的時候干過這事兒,但是那時候不願意寫它,我寫上海沈尹默的《執筆五字法》,我有時候和老師的觀點不一樣——我們那時候一到有作業或者基本功比賽,就拿著字帖照著模仿一下,筆畫也不對。
如果要從楷書入手的話,那很簡單的,兩個碑,第一,《石門銘》(應是世間第一楷書《石門銘》清晰本),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我覺得楷書寫的沒有超過《石門銘》的,特別好看。《石門銘》有兩個版本,陝西碑林的那個凈些石花不大清楚,另一個版本近幾年才看到,石花特別少。《石門銘》為什麼可學?一是,《石門銘》的筆法基本上就屬於篆書的,篆隸筆法,把它寫會了之後,中鋒線你基本上很輕鬆;《石門銘》的字型特別好,把它寫像了就可以行天下,寫個對聯兒都挺好的,它能把中鋒線訓練得徹底到位,並且這個字好寫,不像唐楷,又要這麼拐過來切下去的,它的筆基本上很順暢,很自然。把《石門銘》寫一年就行了,像不像都無所謂,寫一年之後再隨便寫什麼字都無所謂。當能控制得住筆了,再去學行書,或隸書或篆書,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捷徑。第二個,是《泰山金剛經》,這個也可以,多了也沒必要,我覺得就這麼兩個就行了。
如說學《鄭文公碑》,關鍵是有的版本有的地方帶方筆,有的沒有方筆,我更喜歡那個沒方筆的,它也能鍛煉你對中鋒線的控制能力,但初期沒必要為方筆費出大功夫。 實際寫字,最經典的筆就是中鋒筆,因為筆立起來的時候多,不立起來的時候少。就只會中鋒也可以啊,八大不就一輩子一個中鋒線到底嗎,弘一法師也一個中鋒線到底,懷素土和尚也一根中鋒線,張旭也一個中鋒線,一個中鋒線就完了,可以成家立名。于右任也是全中鋒線,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也是。所以,中國書法裡面兩大用筆體系,一個是中側並用的,以二王為代表的這一個系列,二一個是把王羲之的筆法簡化了的,像顏真卿這一個系列,那就是基本上以中鋒線來呈現,叫篆隸筆法。中鋒線在古代也有專門用的,側鋒線是為了使書法的線更產生美感,而廣泛的應用。像王羲之,他應用的特別到位。現在寫書法的問題就是,把中鋒線和側鋒線兩者能夠運用到一起,挺難的,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寫字,小字肯定容易,因為,你坐著,那個筆可以側容易破開,若寫大字,那個筆基本都是垂著的,像我這個個兒還行,像個兒高的人,那得個什麼姿勢?古人寫字,大多是小字,執筆偏斜,現在執筆大多垂直,所以現在基本上都是以中鋒的形式來呈現。再一個與生理結構還有關係,人手腕的靈活度,與你寫字都有著很重要的關係,所以書法到最後一個階段,與個人的生理結構有著重要的關係。每一個行當都是一樣,就像體操運動員,最後能不能夠達到高度,絕對是生理結構的事情。比如說我的手腕比較硬,寫彎的東西肯定要用肘來帶動,但有的女性直接就能彎過來,那個筆不用動,她就過來了。這東西也很有意思,當你動作大了的時候,就需要有強大的控制能力,因為毛筆在紙上運行,就是那麼一種感覺的力度,手腕如果靈活就有支點。否則,這個地方不行,就需要依靠另一個地方作為支點,所以這個時候就產生了很大的負擔,就需要更好的控制能力。 因此寫楷書的話,我推薦從這兩個入手。
另一個是,如果要寫書法的話,你真的需要好好寫寫篆書,不用去寫像著。比如說吳讓之,推薦寫鄧石如的字,鄧石如的字有些版本不太好,就用吳讓之的,或者吳昌碩的。現在網上出了一份吳昌碩篆書《心經》,寫他的,把筆法一下就練出來了。篆書不要寫成美術字,篆書產生的時候,沒美術字,你看湖南里耶的漢簡,現在文物出版社出了第一本,780塊錢,篆書一開始出現的時候,就沒像李斯那麼寫字,李斯那個時候是把篆書已經達到極端的,美術化了,所有的字體達到極端的時候都是美術化。漢隸,如《曹全碑》,還有《禮器碑》,都已經達到完全美術化。小篆到李斯的時候,完全達到美術化,非常標準。大篆,我們看到的鐘山鼎,那個字都是量出來的比例,今天來寫那個字,怎麼能量出來?沒必要。看看秦朝時期的里耶竹簡,民間的篆書,很活潑,有方向感,有的長有的短。 所以說,寫篆書是要利用篆書把中鋒線搞明白,毛筆拿得住,控制得了,那不就和鋼筆一樣,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嗎,你再干別的事情的時候,就有了足夠的基礎。有的人寫字,寫了一年之後,毛筆還控制不了,寫字還要找個什麼墊著。所以書法入門,從篆書也行,從我說的那兩個楷書也行,想從那種特別唯美的美術化的唐楷(楷書到了美術化階段)入手,太難,束縛太大,且寫了之後用處不大,也不是說沒有用,就是說你想向書法里走的話,不推薦,當你過了這一個階段之後,再說下一個階段。
問題二:《蘭亭序》適合初學嗎?首先,《蘭亭序》的字不能寫大,其次,我覺得初學寫《蘭亭序》太費力。咱有很多事可以干,比如米芾的,不夠乾的嗎?先寫寫米芾,然後再轉過頭來寫《蘭亭序》。別看從古代到現在《蘭亭序》寫的多,沒有從《蘭亭序》出來一個書法家,只是當代人在做這事兒,為什麼呢?因為《蘭亭序》不代表王羲之,代表王羲之的是《十七帖》,王羲之一生的成就是草書。行書很少,在所有王羲之的傳世字帖當中,《蘭亭序》是一個,再找不出來幾個行書,大都是草書。《淳化閣帖》裡面第五到第八卷,全是王羲之的,基本都是草書。 《蘭亭序》為什麼有名,因為他這個文章寫得特別好,又特別長,然後經唐太宗大力推介,有人摹下來了,所以,大家好像就覺得《蘭亭序》等於王羲之,王羲之等於《蘭亭序》。實際上,王羲之和《蘭亭序》沒多大關係,看一看王羲之其它草書帖,如《十七帖》的筆法,和蘭亭序不是一碼事兒,結字造型都不是一碼事兒,《淳化閣帖》第五卷第八卷全是王羲之,其中第七卷寫得特別精彩,大家可以買文物出版社出的一個,八開本的。
問題三:這個寫《蘭亭序》的朋友,並不只是因為受時代影響,或者「取法乎上」觀念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個人出於感情,比較喜歡蘭亭序。.舉重或者長跑運動員不是天天都練跑,他除了練跑之外,還練別的,比方說力量練習,比方說其他的東西,都需要。你現在這裡面(這個同學的臨作),比方說在力量方面,在用筆方面,在用筆的收筆上面來說,輕。這種寫法,寫下去,克服不了它,要克服它,也可以寫點別的帖。比方說,可以寫一些篆書,可以寫的不像,但筆會沉下去。另,你這所有的線的收筆,收的特別輕,像一個頭髮絲兒一樣。唐朝的模本,有一些也有頭髮絲兒,但三個版本不一樣,還有一個定武版本,是刻在石頭上的部分,你把那三個版本都比較一下,不是都有這麼些頭髮絲兒,你看的可能是馮承素的版本,馮承素寫的不忠誠於王羲之,你把三個版本放在一起看的時候就能比較出來,這三個人可能最終表達的是王羲之,所以說你寫的這個,浮,本身馮承素寫的線就浮。禇遂良的摹本更貼近王羲之的草書用筆。
再者,看看《十七帖》,再來理解王羲之,看看米芾再來理解王羲之。不要經年累月寫《蘭亭序》。研究古代,唯一的是學古代的抒情方式。學唱歌,要揣摩學習名曲名歌如何來處理的,因為不可能我的嗓子和你的嗓子一樣。所以說在學書法當中,所有的東西都是你需要吃的東西,但是最終都是與你沒有關係的。沒有聽說過一個字帖成就一個書法家的。要寫著玩兒無所謂,我就喜歡《蘭亭序》,天天來寫,那無所謂。只要想把書法真正弄明白,這只是過程之一,可寫寫別的,再回來寫他,循環往複,哪一天發現新東西的時候,哪一天就會重新拿過它來。 寫字,不要打格,按照它的章法來臨,如果字形和章法無法同時把握的話,可以先只寫這一行,寫一天兩天或一個周。豬八戒吃人蔘果食而不知其味,有什麼用?把一行寫他一個周一個月,下個月再寫另一行,這樣不就記住了嗎。
問題四:米芾《蜀素帖》不能用這種洇的紙,可用手工毛邊紙。字不能寫這麼大,米芾帖是A4大小,看原帖大小。米芾的字有大字,但是字寫大了筆法上不去,小筆好控制,大筆難控制。要寫一段時間之後,字形掌控之後再寫大字。再一個是,大字和小字不是一個用筆法,米芾的筆是中長鋒,但不是中鋒,羊毫小長鋒也行,小沈湖筆里的豐筋,40塊錢一支,不知現在質量是否過關。開始寫的時候使點兼毫更好一些,價格起碼四五十元的才行。純狼毫不柴,純狼毫是軟的,米芾不用生宣寫字,明清朝之前沒有生宣。好好記字形。2016.11錄音20180511整理修改耿仁堅《學習書法相關問題答疑》錄音整理:鄭玄同
※米芾書法作品真跡「中華第一美帖,天下十大行書之一」
※書畫史上一段風雅趣事 「巧取豪奪」的由來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