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芪和人蔘在藥用上有差異,使用需辯證,不可錯用或亂用

黃芪和人蔘在藥用上有差異,使用需辯證,不可錯用或亂用

黃芪又叫做北芪,其性溫味甘,可以補氣固表,是老百姓家中常見的補氣中藥,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稱它為「補藥之長」。經常用黃芪煎湯,或直接泡水喝,具有非常好的保健養生功效。

人蔘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著重補虛,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可補氣昇陽,益衛固表。

人蔘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溫。兩者雖然都有補氣之作用,但前者作用更強。此外,人蔘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蔘,黃芪之補,偏於走表,其昇陽、固表、內托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卻為人蔘所沒有。鑒於它們同中有異之功效,所以必須區別使用。

黃芪富含許多微量元素,如黃酮類、多種氨基酸、葉酸、鋅、硒等,能夠提高身體防病能力,改善脾胃功能。

其主要表現為氣短神疲、咳喘日久、痰雍於肺無力咳出等。

很多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經常會出現面色蠟黃、浮腫的癥狀,喝黃芪水可以很好地改善此癥狀。

可有效治療骨質疏鬆患者下肢酸麻的情況。

黃芪可以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及營養狀況,調理氣血,養顏美容。

黃芪在各大藥店中都可以買到,價格也很便宜。常用黃芪泡水喝,或在燉雞、煲湯時加一些黃芪,可以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身」的作用。

夏季出汗,是人體體溫調節的正常機制,但輕微走動就大汗不止,則是不健康的表現。還有的中老年朋友出汗以後常常伴有頭暈、氣短、食欲不振、疲憊等,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狀態。

中醫認為,動輒出汗多為氣虛,「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汗多最易傷津耗氣。每天10克黃芪,像喝茶一樣加水浸泡後,當茶喝就可以。

還可以用党參烏雞湯來補氣,干党參10克,母烏雞半隻,干山藥10克,沙參10克,干香菇3枚,大棗2枚,生薑少許。烏雞焯水去沫,然後和其他材料文火燉兩小時即可,每周食用1~2次。可以補氣固表,補中和胃,對於氣虛者有一定的斂汗作用。

除了直接用黃芪泡水外,還可以搭配其他的中藥材,如紅棗、甘草、五味子、桂枝、枸杞、玫瑰花等一起飲用。

如果想最大程度地發揮黃芪藥效,可取黃芪30克,水煎後服用。另外,黃芪粥也是一款很好的葯膳,取黃芪50g,用煎過的湯汁來熬粥;或者在燉肉的時候加一點黃芪,也可以增加滋補的功效。

黃芪是一種溫補的中藥材,想要讓它發揮最佳效果。最好能夠選擇在早上服用。不過,感冒發熱、胸腹滿悶者、經期婦女不宜服用。

黃芪水雖好,也不可以服用過量,每天15g即可,過量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使人出現臉頰泛紅、心煩氣躁等癥狀。

黃芪茶飲可用於氣虛引起的病症,但更適合於:

體虛多汗:取黃芪30克,大棗5枚,水煎分3次溫服,日1劑。

氣血虧虛:取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煎水代茶飲,日1劑。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蕁麻疹:取黃芪15克,泡水代茶飲,日1劑。

頻發早搏:取黃芪15克,泡水代茶飲,日1劑,一般連用1~3周。

失眠屬氣虛者:每晚飯後取黃芪20克,泡水代茶頻飲,連用5~7天。

癃閉患者,久病卧床,或年事已高,或婦女產後,出現小便不解或點滴而下:取黃芪30克,煎水代茶飲,日1劑,一般連用3天。

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取黃芪20克,煎水代茶飲,日1劑,30天為1療程,連用2~3個療程。

瘡瘍久不收口:取黃芪6~9克泡水代茶飲,日1劑,連用2~3周。

腫瘤化療、放療或術後:取黃芪10克,泡水代茶飲,日1劑。

黃芪泡水須用開水浸泡,宜用加蓋茶杯浸泡,時間至少15~20分鐘;煎水代茶一般煎煮30分鐘,煎2~3次,分別取汁混合飲服。黃芪性甘溫,久用(特別是量大時)如出現上火、腹脹、納差、潮熱等副作用,應減量或停用。中醫辨證屬實證患者不宜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蔘 的精彩文章:

人蔘種類多,看看你最適合吃哪種人蔘?怎樣搭配效果更好?
三七粉有什麼療效,為何說那麼被稱與人蔘並列,是什麼人都能吃的嗎

TAG:人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