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神片在中國遇冷?它其實真挺牛的
文 | 柯蛙
哈哈哈,又來了個印度大爽片。
自從《摔跤吧!爸爸》橫掃票房後,印度電影就開始在內地遍地開花,屢試不爽。
但是,要說場面最恢弘、腦洞最清奇的印度開掛神片。
必屬這一部。
但是好像目前票房和熱度都不怎麼樣。
神片來襲,無人問津?
我猜,你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巴霍巴利王2:終結》
這片名號太大,首先就是票房。
這是有史以來印度最燒錢也最掙錢的一部電影。
耗資50億打造,實景搭建豪華宮殿實拍。
上映10天,票房超過100億盧比。
目前的全球票房早就超了160億盧比(大概17億多人民幣)。
不管是在內地還是海外,都全面超過《摔跤吧!爸爸》。
印度民眾觀影的熱情和盛況,絲毫不亞於我們看《戰狼2》。
為什麼這麼火呢?
先來說一說它的出處。
在前兩年,印度片在我們的印象中,還是盛產表情包,一言不合就開掛的雷片。
那知名度,堪比「泰國廣告」和「日本AV」。
但是近幾年,從《三傻大鬧寶萊塢》開始,印度電影中嚴肅題材進入我們的視線。
之後寶萊塢的名聲越來越大。
像印度著名的「三大汗一可汗」,都來自於寶萊塢。
什麼是「三大汗一可汗」?
很簡單,其實最近在國內上映幾部電影基本就能一網打盡。
最著名當然是阿米爾·汗,《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
然後是薩爾曼·汗,《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伊爾凡·可汗,《起跑線》。(說另外一部電影大家可能更熟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中年派)
最後最老牌的,沙魯克·汗,代表作《我的名字叫可汗》,被譽為印度版的《阿甘正傳》。
這些寶萊塢電影雖然也是一言不合就尬舞,但是基本上不惡搞不浮誇。
質感和風格都偏嚴肅,大都包含宏大的社會議題,也是印度向外輸出價值觀的利器。
但印度可不止一個寶萊塢,因為印度語言眾多,所以根據不同的語言系統,人家組成了一個「萊塢小分隊」。
除了代表北印度電影的寶萊塢(Bollywood),人家還有考萊塢(Kollywood)、托萊塢(Tollywood)、莫萊塢(Mollywood)。
這部《巴霍巴利王》系列,就來自開掛神片的聖地,托萊塢。
《巴霍巴利王2:終結》的大火,有一部分原因肯定是電影足夠好看,比如恢弘的場面,出色的視覺效果。
另一部分原因就跟我們的《戰狼2》很像了,它凝結了很多民族情緒在其中。
有錢了必然要講講排場,變高變壯了必然要秀秀肌肉。
大概是寶萊塢的嚴肅批判題材看多了,也是時候換換腦子了。
我們想想之前《摔跤吧!爸爸》拍了啥?
重男輕女,官僚主義。
《神秘巨星》呢?
家庭暴力、包辦婚姻、甚至殺死女嬰。
《起跑線》?
教育資源失衡、校園貪腐、貧富懸殊階級固化。
這些電影當然是好電影。
但從另一面看,強烈的批判色彩,反而壓抑了民族自豪感。
而《巴霍巴利王2:終結》的出現,無疑是情緒宣洩的巨大出口。
但它與《戰狼2》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對現代武力的讚美,而是對傳統文化的崇拜。
電影的故事,源於兩大印度史詩巨著《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電影為了突出印度絢爛的傳統文化。
一方面花重金打造了極盡奢華的特效和實景。
其中巍峨的宮殿、炫目的服裝配飾、夢幻般的天鵝船.....
這些場面讓人瞠目結舌,堪比《妖貓傳》中色彩瑰麗的「大唐鬼宴」。
而另一方面的渲染,放在了塑造人物的「神性」之上。
巴霍巴利王的原型,就是印度教的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神」。
他是天生的領袖,神威蓋世,萬人敬仰。
電影中一邊表現巴霍巴利王與民同樂,無欲無求,性格完美無缺。
一邊大肆使用集會的場面,對於儀式感極度渲染。
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造神」,來提升文化自豪感。
但也正是因為有「造神」的文化訴求,又把它溶解到一個偏現實題材的表達手法當中,才讓它成為了我們眼中不倫不類的開掛神片。
它不像我們神話題材的那種拍法,夸父能逐日、女媧能補天、孫悟空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
它的人物行為邏輯不是神仙聖人,它更像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鐵血壯漢,硬橋硬馬。
它的故事內核也不是玄幻傳說,它是王子復仇記加上傑克瑪麗蘇。
神仙有神仙的套路,凡人有凡人的打法,但是它夾在中間,所以這就讓人很尷尬了。
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電影的特效場面、服裝道具......哪哪都好,甚至比起好萊塢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可就是各種情節沒一個靠譜的。
但有意思的是,很多爛片在價值觀非常醜惡,讓人嗤之以鼻。
但它卻讓你討厭不起來。
在劇情方面,本片更是屬於「別帶腦子進影院,認真你就輸了」系列。
所以看《巴霍巴利王2:終結》,有一種神奇的觀感。
它的故事泛善可陳,但想像力和視覺特效,還是讓人嗨的不行。
它的類型算是史詩片,儘管喪失了史詩片的藝術性,但卻不乏喜劇片的娛樂性。
它的價值觀極為淺顯低幼,但卻充盈著一種魯莽的可愛。
還有一點好玩的是,這部續集仍然給了女性極高的地位。
《巴霍1》中的女戰士浴血奮戰,英姿颯爽。
《巴霍2》中推動龐大的摩喜施末底王國進程的,也是一老一少兩位女性。
或許比起《神秘巨星》,《巴霍巴利王》系列才是真正的女權電影。
從去年以來,印度電影頻繁登陸內地,大家看了這麼多次,我們也說了那麼多次。
可能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太膩。
沒錯,煽情與說教是印度片最大的特點。
但必須說明,這部《巴霍巴利王》系列可以算是來自南印度電影的奇葩了。
感興趣可以先感受一下第一部,同樣歡樂多多。
當然,如果還不喜歡,我再推薦一位印度大師。
薩蒂亞吉特·雷伊。
老爺子在26年前,就拿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在36年前,拿了威尼斯終身成就金獅獎。
執導生涯在戛納、柏林、威尼斯、東京各大電影節上提名獲獎不斷。
被譽為印度「黑澤明」。
對於《巴霍2》,最大的觀感就是:神片好看,但不宜多。
另外,印度電影門類眾多,它比我們想像的複雜,也更有生命力。
遠不止載歌載舞和涕淚縱橫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