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那些家庭教育中的糟心事兒
文/廖予茜 (總:第181篇原創文)
「媽媽快把我逼瘋了,她整天嘮叨,誰誰誰又考了第幾名,上了這麼久的補習班你成績怎麼總不見起色,我現在對學習煩透了!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極了!」
「他們整天打麻將、玩微信、聚會聊天,從來不看書看報卻要求我好好學習!雙重標準,憑什麼我要聽話?」
「我媽老在我耳邊念叨,說你不努力學習只想玩將來就不能有好生活……我反問說,您常說自己年輕時也是有理想的,可學習被社會因素耽誤了。但現在不也過得很好嗎?既然有理想學習又重要,那您又為什麼不從現在起努力做而總說一把年齡了還學什麼只能指望我?是理想破滅了還是只有小孩才需學習?還是只要長大了就可以不必學習而且並不影響有好生活?我媽被我反駁得啞口無言。」
為什麼初衷很好的父母們給孩子們製造了這麼多壓力和矛盾的不滿呢?
因為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子女。什麼焦慮呢?父母,尤其是媽媽,她們自己在照顧家庭的付出過程中個人成長停滯下來,對社會的競爭變遷和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她們又沒有勇氣和勤力去提高自己,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比如堅持每晚2小時的學習為子女樹立榜樣或考研考證學新技術為自己賦能提高自身競爭力以匹配社會發展的方式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惰性地選擇對子女產生了心理投射,先直接忽視子女的心理需求,然後只從自己的心理需求出發,為孩子設計人生,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幻想孩子實現了自己對子女的規劃和設計,就像是自己也實現了成長一樣,殊不知因自身不學習無法幫到子女成長,子女產生的無助感會破滅規劃,甚至會重複父母的命運。所以當子女並不適應父母的規劃時,雙方都更加焦慮,從而因壓力和不快樂使學習產生了反效果。
還有另一種情況,父母雖並沒有停止成長,但孩子是家長證明和炫耀自己的工具。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優秀,自己就會覺得丟臉。這是一種「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關係問題。有的媽媽反映,「我為女兒能學好繪畫、舞蹈,不僅自己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講座,而且專門租了學區房全程陪孩子,可是不僅沒學好,女兒還變得不聽話,我太生氣了!」這種情況就等於父母不自覺得把與孩子關係變成了緊張的對立關係,對孩子來說成人有話語權和掌控力,孩子會比父母更易體察到焦慮情緒和壓力,非常不利於成長。但是再小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如果做家長的忽視這點,會給自己的親子關係變差埋下隱患。
這兩種常見的情況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非常不利。因為用壓力/焦慮轉嫁的方式,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控制住孩子,讓孩子按自己的設計路線走,但是長遠地看,在成年人後孩子可能會引出一系列心理問題。比如因為自身脆弱和壓力的加劇突破心理承受能力,覺得自己始終是在為別人活著而不是自己的意願,因無力做真實的自己而痛苦不堪,生心理疾病或自殺;因為父母侵犯孩子個人空間而缺乏心理邊界,成人後要麼易依賴別人要麼易去控制別人,學不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個人空間;或者敏感地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心理不穩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
所以,有質量的親子之愛,不是施壓而是父母先自我成長;不是操控而是先尊重孩子。父母需要進化愛的方式,從以前只關注物質生活優劣中脫離出來,更多地考慮孩子心理/心靈需要和人格成長,才能做到有質量的陪伴;或者雖然不能陪伴,但因為恰當地使孩子感受到了親情之愛的心相連,也能健康成長。而不是以愛之名,行惰思之實,成為孩子眼中言行不一的不合格父母,而要成為優秀家長和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是需要為人父母者主動自修的功課。
As a modern parent, I know that it"s not how much you give children those counts, it"s the love and attention you shower on them.A caring attitude can not only save you a small fortune, but also even make you feel good about being tight-fisted and offering more care than presents. (O,Hare Noel, American writer)
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給了孩子們多少物質的東西,而是你傾注在他們身上的關心和愛。關心的態度不僅能幫你省下一筆可觀的錢,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為你花錢不多並且給予了勝過禮物的關懷。(美國作家 諾埃爾.O.)
TAG:宜賓涼水井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