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建斌談《三國》,曾花兩年研究曹操,「歷史上對他有誤解」

陳建斌談《三國》,曾花兩年研究曹操,「歷史上對他有誤解」

原標題:陳建斌談《三國》,曾花兩年研究曹操,「歷史上對他有誤解」


提要:縱觀三國人生畫卷,對關羽最夠朋友的恰恰是他的敵人曹操。相比曹操對關羽的大義和包容,劉備和諸葛亮都該感到汗顏。關羽死後僅僅一個月,曹操也去世了,這不僅僅是一個巧合。曹操與關羽,真可以說是惺惺相惜,知音難求


01


陳建斌曾花兩年研究曹操,「歷史上對他有誤解」


演而優則導的陳建斌,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他飾演過的曹操。那是高希希執導的《三國》,為了演好曹操這個角色,陳建斌曾花了兩年時間,來研讀曹操的詩歌等作品。從曹操本人的作品中,更能見出他的真實性情。


據今天的新京報,陳建斌說:「當讀到他的《蒿里行》時,我確信,對他的理解沒有錯。歷史上對他有誤解,他如果這麼壞怎麼能寫得出來這些詩?他給妻子留下的遺囑,甚至交代了以前用過的香剩下了多少,不要浪費。他有雄才大略,也有柔情。」

曹操是《三國演義》的「書膽」,是線索人物,很早就出場了。讀書就該像諸葛亮所說的「觀其大略」要旨,看到實質,不必被一些細枝末節遮蔽了大局和真相。真正讀懂了「三國」,你會發現曹操是三國時代最了不起的英雄。



02


小說里的曹操雖被醜化,仍是一位大英雄


《三國演義》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尊劉抑曹」,以漢室宗親劉備為正統,把曹操醜化成了亂世奸雄。即便如此,依然掩不住曹操的英雄風采,他敢以獻刀為名行刺奸賊董卓,後又招賢納士挑起義旗,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後來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諸侯。

曹操能夠成就霸業,自然是得益於他的優秀品質。諸葛亮的「隆中對」說:「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的大謀士郭嘉也曾分析過,曹操與袁紹的「十勝十敗」。曹操唯才是舉,從諫如流,處事果斷,善於把握大局和時機,他的成功有其必然性。


曹操詮釋了什麼叫「宰相肚裡能撐船」,他的求賢若渴、虛懷若谷、胸懷寬廣都少有人及。官渡之戰勝利後,有人建議嚴查與袁紹的書信往來,找出「通敵之人」。曹操沒有這樣做,卻把這些書信付之一炬。當時戰勢危急,曹操自己都難料勝負,怎好去苛求別人呢?曹操真是一位擅長理順人心的優秀管理者。


小說雖然有意醜化曹操,但在重要史實上很難「顛倒黑白」。與此相對照,小說還極力誇大和美化了諸葛亮「智慧化身」的形象。這也確實造成了一些誤解,讓人以為諸葛亮的智慧遠在曹操之上。實則從大事大局來看,諸葛亮遠不及曹操和司馬懿更有韜略。



03

對關羽最好的人是曹操,不是劉備


陳建斌飾演的曹操,曾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說過,如果關羽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而是追隨曹操,「我豈能讓你身首異處」?這並不是虛言,曹操確實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假仁假義」的劉備做不到。


關羽屯土山約三誓,「降漢不降曹」,曹操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待若上賓。後來關羽能夠「過五關斬六將」,離開曹操千里尋兄,那也是曹操信守諾言放他走的,若是不想放他走,十個關羽也插翅難飛。像曹操這等胸懷,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縱觀三國人生畫卷,對關羽最夠朋友的恰恰是他的敵人曹操。相比曹操對關羽的大義和包容,劉備和諸葛亮都該感到汗顏。關羽死後僅僅一個月,曹操也去世了,這不僅僅是一個巧合。曹操與關羽,真可以說是惺惺相惜,知音難求。

早在荊州會戰之前,劉備進位漢中王,曹操欲興兵征討川蜀,司馬懿諫道:「(孫權與劉備)彼此俱有切齒之恨。今可差一舌辯之士,齎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大王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


人總是以己度人,若是司馬懿用兵,「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絕不會坐視荊州孤軍奮戰,不論前期勝負如何。就像在張遼大勝孫權,威震逍遙津之際,曹操依然義無反顧地親率全軍增援張遼一樣,因為張遼畢竟是以寡勝眾,雖披堅執銳,但戰事一久必有困境。司馬懿和曹操都很有遠見。


如果說《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形象有五分的貶低,那麼對諸葛亮的智慧則有七分的誇大。縱使如此,依然掩蓋不了二人之得失高下。在情節發展的不同階段,小說對於曹操和諸葛亮形象的塑造空間大有不同。只要不改變大勢大局,對於人物的塑造可以任憑羅貫中張冠李戴厚此薄彼。(作者:海凝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凝眉 的精彩文章:

白岩松講《道德經》,「歷朝歷代多少人靠這五千字活著」,做新聞不揣測「二老」

TAG:海凝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