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傷寒論》教你如何用粥治病

《傷寒論》教你如何用粥治病

祭祀、祈福

2018年5月11日

道歷4715年

三月廿六

入宅、安門

對於腸胃不適的人來說,易消化的粥是不二之選,感冒了薑絲粥,上火了青菜粥,皮蛋瘦肉粥。到了夏季,有水果粥,在南方有蟹粥,粥在飽腹的同時,還可以用來治病,這在古中醫學中由來已久,而備受道家尊奉的藥王張仲景真人就深諳此法。並且在他的《傷寒論》中提到很多關於粥的方劑。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張仲景用粥的作用有哪些?

以助藥力

在服藥後食粥,主要是為幫助主葯藥力的發揮。如用於發表解肌、調和營衛的桂枝湯,在12條中說:「……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也就是說,服桂枝湯一段時間後,進食熱粥一升,使谷氣得充,汗源得以滋養,以助藥力,使病邪得以微汗而解。正如《醫宗金鑒》所說:「……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清代名醫王旭高說得更明了:「桂枝本不能發汗,故須助以熱粥,充胃氣以達於肺,肺主皮毛,汗所以出,是漬形以為汗也。」筆者實踐證明,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若不食粥,則療效大打折扣。

理中丸(湯)是溫中散寒、益氣健脾之劑,書中第386條說:「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其目的也是助藥力,利用熱粥的散寒養胃之力,以溫養培補中氣。

三物白散是攻逐水飲的溫下之劑,以治療寒實結胸。如葯後仍不利,則「進熱粥一杯」,以助巴豆溫下寒實之藥力。

和中養胃

《傷寒論》中白虎湯、白虎加人蔘湯、竹葉石膏湯與桃花湯,都用粳米為粥,是在方中作為輔佐藥物,直接起治療作用的。粳米味甘,為五穀之長。前三方均是取其補益中氣、和中養胃、滋補胃津,使石膏等大寒之品不致傷胃的功用。正如清代醫家柯琴說:「甘草、粳米調和於中宮,且能土中瀉火,稼穡作甘,寒劑得之緩其寒,苦劑得之平其苦,使二味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桃花湯中用粳米,是取粳米和中養胃、健脾止瀉之功,助赤石脂、乾薑以厚腸胃,共達溫中固脫、澀腸止利之效。

解副作用

用粥解除副作用的只有三物白散一方。141條說:服三物白散後「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三物白散為溫下之劑,主葯巴豆辛溫有大毒,為藥力峻猛之熱性瀉下藥,治療中如服藥後「利太過」則會傷脾胃。而巴豆得熱則助瀉,得冷則瀉止,此時速服冷粥以解藥力即可止利,以緩解副作用。

扶養正氣

第152條十棗湯為逐水峻劑,應用此方最易耗傷正氣。故《傷寒論》中說,在服十棗湯「得快下利後」用「糜粥自養」。取其糜粥易於消化及和中補虛之功,以使正氣儘快恢復。

《傷寒論》中因用粥的意義不同,所以在用粥的方法上也有區別。

粥之冷熱先後

用粥有冷熱之分。特別是其中三物白散一方就列舉了用熱粥和冷粥兩種方法,實為後世用冷、熱粥之典範。

另外,用粥還有先後之不同。白虎湯、白虎加人蔘湯、竹葉石膏湯以及桃花湯用粥基本相同,都是先用粥法。如176條白虎湯中「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就是說將粳米與其他藥物放在一起,待米煮熟去滓後溫服。其目的是用粥直接作為佐葯,以協助主葯共同治療。桂枝湯、理中丸、三物白散、十棗湯四方都是後用粥法。桂枝湯是在服藥後過一段時間食稀熱粥以助藥力;理中丸是在服藥後立即飲熱粥,以利用粥的溫中散寒養胃之功,幫助有溫中健脾作用的藥物發揮藥效;服十棗湯後再食熱粥是怕十棗湯損傷正氣,食粥取其「糜粥自養」之功。從以上分析看,在用粥時間上是有區別的,理中湯最早,桂枝湯稍晚,十棗湯以及三物白散則最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很多醫生在運用仲景以上諸方時,多不重視粥的運用,甚至棄而不用,這不但違背了仲景制方之義,也會影響療效,或增加副作用,是應當注意的。

仲景用粥治病是很科學和嚴謹的。仲景用粥治病給後世食物療法中的粥療開拓了方向,奠定了基礎。在近代常用的粥療方中,除用於助藥力、和中養胃、扶補正氣外,還多用於輔助治療和預防疾病,這是對仲景以粥治病的發展。

(編輯整理甘棠,圖來源於長春觀,文選自光明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用科學分析告訴你道教咒語的內秘
恭祝慈航道人觀音大士聖誕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