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拳」和有祿:篤學不倦,讓傳統拳術熠熠生輝

「神拳」和有祿:篤學不倦,讓傳統拳術熠熠生輝

「耍拳要知規矩,合規矩,懂規矩,脫規矩,舉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技到無心,臨敵致用才可以隨心所欲,應物自然。」

趙堡鎮,隸屬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位於溫縣東大門,距城區8公里,南濱黃河與滎陽縣相望,東接武陟縣,北依沁水,與武德鎮相鄰。據《趙堡鎮鎮志》記載:「春秋時期,晉昭公封大卿趙公食邑於溫,於溫東十五里許挖地築堡而居,故稱趙堡。溫縣是太極拳發源地,太極拳自誕生以來,受這塊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積澱著厚重的太極和中醫文化、武術風氣甚濃的中原要地滋潤,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衍變出了諸多流派,趙堡鎮的和式太極拳就是其中重要流派之一。

1964年,和有祿出生在溫縣趙堡鎮的一個中醫和太極拳世家,自幼隨父習祖傳拳法。其祖上和兆元自幼習武,師承趙堡鎮一代太極拳名師陳清平。和兆元天資聰穎、活潑機敏,有習武天分且尊師重道、勤奮好學,武功精湛,曾統領清宮大內侍衛,官授「武信郎」。和兆元在北京期間,精研武學,集思廣益,融合老莊之道,醫家之學,《周易》、《中庸》之理,創編了一套既不失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集拳、功、理為一體的「代理架」。它在原來拳架64式的基礎上增刪完善為72式,又細分為108式,套路編排先易後難,功法理論由淺入深,層層相扣,渾然天成,使太極拳的技理有了質的飛躍。

和式太極拳除具有原來太極拳三直、四順、六合、不撇不停、不流水等要點外,還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它遵循「中正鬆柔,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的要領,習練時身體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貪不欠。和式太極拳以步活圈圓著稱,走圓或弧線是它的主要運動形式,融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為一圓,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身體各部位協調配合,一動無不是圈,處處順遂,活似車輪,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即滑如魚,黏如膠,柔如棉花硬如剛。

和式太極拳的行功走架又叫「耍拳」,是和式太極拳的獨特之處。一個「耍」字,將孩童玩耍時自然之態展現眼前。走架時招式自然圓活,神意活潑自然,呼吸自然順暢。《道德經》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式太極拳本乎天道,不尚用力,以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運轉體現太極拳之技法。其父常說:「耍拳要知規矩,合規矩,懂規矩,脫規矩,舉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技到無心,臨敵致用才可以隨心所欲,應物自然。」

和有祿9歲起就隨其父和士英習拳,因其幼年時正處「文革」時期,祖傳的拳術不敢公開演練,只能在家裡由父親「偷偷」地傳授。有一天,身為中醫的父親出診回家後在院里看和有祿練拳,練到野馬分鬃時,父親覺得和有祿在行拳走架時過於用力,意念沒有守中,他讓和有祿停下來,邊示範邊向他講解:「咱們家的拳,練拳也叫耍拳,練拳要自然。拳法自然的理論源自《易經》、《中庸》、中醫理論等學說的精義,合乎生理,順乎自然。」

雖然那時對父親的話不明其理,但和有祿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年父親在講授「耍拳」要領時的表情和神態,父親的嚴格要求和中醫世家的家庭熏陶,使得和有祿的太極技藝與醫學知識相得益彰,共同增長。和氏門中有一種獨特的訓練方法,叫做「百日功」,即一天練架100遍,練100天,一天不得間斷。這是在師父的指導下,太極拳去僵化柔,增強內力的一種練法。1982年時,在父親的精心指導下,和有祿開始練「百日功」。開始時還能夠堅持,到了50多天時,他有點堅持不下了,覺得單調枯燥。其父發現後,耐心地給他講解練太極拳各階段的感受和要領,要求他堅持度過這個時期。和有祿在父親的鼓勵鞭策下,想著自己的追求,第二天起來後又開始堅持練習……

和式太極拳重內涵不在外表,在接受父親傳授的太極真諦後,和有祿眼界大開,豁然開朗,感到練拳一天,技精一日,於是精神倍增。結合祖輩的拳論和自己練拳所得為基礎,在精、氣、神上做文章,「人身中者不偏,二脈隱於身內,氣行現心意。技擊時渾圓一漾而貫全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之圓,無處受力;似簧受壓,反彈隨勢,壓力重而彈愈強,力之沉而空愈深。」逐漸從心知達身知,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1983年,和有祿應徵入伍。由於有著良好的中醫基礎,被派往醫學大專班系統學習現代醫學。後來部隊首長得知其拳藝精湛,多次讓他在重大活動中表演,由此在部隊中留下「神拳」的稱號。四年軍旅生涯,和有祿形成了自己剛毅的個性、沉穩的內涵、博大的胸懷、堅強的意志,拳藝也更上一層樓。1987年探親歸里時,和士英與和有祿推手試勁後,老人滿意地笑了。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溫縣習練太極拳之風愈發盛行,尤其是隨著1992年第一屆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的召開,溫縣一時成為太極拳愛好者朝拜的聖地,世界各地的太極拳愛好者開始關注拳鄉溫縣,關注太極拳。這使得白天工作、業餘不輟習拳的和有祿心裡開始隱隱為和式太極拳這一拳種的傳承發展思慮起來。

為把太極拳的種子播撒到各地,使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和式太極拳,和有祿歷盡艱辛,做了大量工作,他拿出業餘所有的精力研習拳術,積極率隊參加各類太極拳的比賽,在國內外太極拳的套路、推手比賽中,和有祿多次榮獲冠、亞軍,並常作為和式太極代表人物應邀在眾多太極拳活動中進行名家表演、專題講座。為進一步推廣和氏太極拳,和有祿還走訪了西安、寧夏、成都、重慶、河北等地,並與香港、義大利、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太極拳愛好者取得聯繫。所到之處,遍訪名師高友,這不僅使和有祿在拳術理論上大有長進,也通過溝通交流,凝聚了天南地北的和式太極拳傳人的思想。

1993年,和有祿會同和學儉、和定乾以及陝西、四川、廣東、香港傳人發起成立了「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從那一年起,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多次組隊參加河北邯鄲(永年)太極拳聯誼會、溫縣(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等比賽,成績斐然。和東升、董永富、王培華等弟子在交手擂台賽中均獲得驕人戰績,向外界展示了和式太極拳這一武林奇葩的風采。

2001年,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和有祿作為和式太極拳傳人應邀參加了大會,並在大會上做了表演。走出去參加盛會,看到全世界的人們這麼迷戀太極拳,和有祿的心裡受到深深的震撼。那次盛會,和有祿有幸再次見到了中國武術研究院研究員康戈武先生,他認為和有祿作為和式太極拳傳承人,應當肩負起責任,為和式太極拳做點具體的事情,將和式太極拳的理念更好地推出去,康戈武老師一席話點到了和有祿的心上。

那一年,從三亞回來後,和有祿一心撲到和式太極拳的傳承推廣事業上來,他花費近兩年的時間,把廣泛收集到的資料,以及家傳的和式太極拳法進行系統整理。但當時對於學識有限,從未接觸過寫書的和有祿來說,卻不是一件易事。書的體例是什麼,目錄怎樣安排,和有祿心裡並沒有底,他多次往返於北京和焦作兩地,虛心向康戈武老師請教,並幾易其稿,從和式太極拳的產生和形成,到拳架套路,再到推手用法、基本要領都力求準確翔實,洋洋洒洒20多萬字,200餘幅圖片向人們描繪了一個完整的和式太極拳風貌,達到了史料性、學術性、可讀性的完整。最終,彙集了和有祿多年太極拳研究成果的著作《和式太極拳譜》於2003年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凝結了和有祿多年心血的書籍,成為和式太極拳的第一部專著。此外,和有祿還在台灣《太極拳》及內地的《武當》《永年太極會刊》《少林與太極》等雜誌上發表多篇文章,為推廣太極拳做出了積極貢獻。

和有祿通過對家傳的拳術不斷挖掘、整理,對太極拳的技術方面也有獨到見解。他認為太極拳是儒家、道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技術方面真正體現了以弱勝強,逆來順變,「無為無不為」的風格,充分體現了陰陽辯證的道理。在拳架練法中,由外形的無過不及,內外相合和柔順連貫的陰陽動態平衡,促進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體魄,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在與同道切磋技藝時,和有祿從不主動攻擊對方,而是待對方攻擊他時,憑藉自己深厚的功底,「捨己從人」,在對方認為必勝而發力時,反而被擊出,充分體現了太極「四兩拔千斤」的技術精髓。他常常告誡學員:「練習太極拳要保持平和心,不要一開始練就想要怎麼打人,怎麼取勝。太極拳確實體現著道家文化的無為而無不為,通過自然柔和的運動,由松及柔,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柔中求剛才是目的,柔中求得的剛是亦剛亦柔。能剛能柔。」

2001年,和有祿帶著弟子應邀到北京講學,一愛好者慕名來訪提出要切磋技藝。那位弟子與對手切磋後,感覺對方功力較弱,便一個「高探馬」把他打出一丈多遠。和有祿見狀,便嚴厲批評說:「太極拳是一種高尚文明的拳,拳藝的根本在於性命雙修,傳統武術追求文武合一、文武全才與德行兼修。和式太極拳把推手叫做比手,不用赤身相搏即可非常文明地比出高低,以強欺弱與太極拳理相悖,更何況總有你打不倒的對手,與人交流須點到為止,以理、以德服人。」

他常說,和式太極拳是以武演文,文修精神,武練功法,內外兼修。習武之人必須在拳術、精神、道德情操上均有所成就才能被世人認可。他擇徒從善,以人品、德操為重,不以金錢、地位、名譽衡量學生優劣。在教導弟子、學生時,總將品德教育放在前。他認為傳播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將中國傳統的良好道德風尚傳給學生是第一重要的,即德藝雙修,德在藝先。和有祿看來,拳有拳品、人有人品,拳品人品並論,實以人品為重。

如今,和有祿依然守著這片太極聖土,勤耕不輟,為他摯愛的太極拳「傳道授業解惑」。

? end ?

文章來源 | 河南全民閱讀

圖 | 河南全民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南全民閱讀 的精彩文章:

TAG:河南全民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