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妙華法師:佛法說到底 就是心法

妙華法師:佛法說到底 就是心法

文 / 妙華法師

一、開場白

剛才私下裡和幾位接觸了一下,感覺到大家的知識和慧根,還是能夠聽得懂達摩《破相論》的,而且我們也有這樣的心理需要。我們的人生走到這個節點上,可能需要這樣一種智慧的提升。

二、凈心是至樂至善

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凈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

這段經文里有兩個核心字,就是「染」和「凈」。

這兩個字要說清楚還非常不容易,歸根到底來說「即心是佛」。我心本凈,我們的心的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它清靜得像大海一樣。把這層概念要清楚地理解。

第一層意思。

在經文裡頭會這樣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就是壞人,他的心體最根本的地方也是不染的;就是好人,他的心如果執著於善法,也會有所染污。

第二層意思。

當你問道修行以後,要念念保持自己的凈心。心不要隨境所轉,心不要被外境所迷,遠離污染就可以了。

再跟大家打一個比喻可能更清楚。比如說我們得到一個寶石。我們把這個寶石投到糞堆裡頭,這個寶石受糞堆的染污嗎?它不受染污。你把它撿出來洗乾淨,它還是寶石。所以說我們的佛心,它本來是清凈不染的,這就是你們大家平時常說的「即心是佛」的道理。

「即心是佛」的這個「佛」是清凈的。當你現在很煩惱,很染污的時候,就不是「佛」了。「染」和「凈」是修行的一個分水嶺。如果你的心很乾凈,你的身體很自在,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這個狀態就非常好。

經文裡頭出現了一個詞叫「涅槃」。

三、「涅槃」有四種情況

在中學語文裡頭有「鳳凰涅槃」。鳳凰死了以後又新生了,叫「鳳凰涅槃」。那不是佛教的意思。

佛教里什麼叫涅槃?一般的人還真講不清楚。我今天用你們大家能夠聽懂的話,把涅槃給你講清楚,整篇文字你就明白了。

釋迦牟尼佛臘月初八,坐在菩提樹下,夜睹啟明星而悟道。這個悟道是大徹大悟,遠離語言文字的,證到了人生與宇宙的實相。

人一旦大徹大悟,他是和宇宙同體,和日月同明的。不是說清華北大畢業了,拿了一個畢業證書,那太小兒科了。生命的大徹大悟,是非常了不得的,是生命的徹底覺醒。

雖然內心深處他的精神世界已經一片空明了,大徹大悟了,但是父母給他的肉身還在,所以叫有餘涅槃。

我們的肉身是怎麼來的?

我們的肉身是精血二氣凝聚而成,母親的血氣,男子的精氣,構精而成的。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修行是很難的。因為來處不凈,慾望是原始就帶來的。就是把一個小孩子放到山裡頭,讓他不見女人,長大下山以後,還是會有淫慾心。淫根是非常深的。來處不凈,是染污的。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的這個狀態叫有餘涅槃,因為他的肉身還在。

他活了81歲,講經49年,說法300餘會,在婆羅雙樹間吉祥而卧,圓寂了,這叫無餘涅槃。

什麼意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再在六道裡頭輪迴了。這是一個分水嶺,人為什麼要去修行呢?就是不要再參與六道輪迴。

什麼是六道呢?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這就是六道。

人在六道裡頭輪迴,用一句話來概括,畢竟是苦。你說我當了大官了,我發了大財了,你再往後想想看,怎麼樣?最終是苦。

那麼為什麼是苦呢?佛教講這也苦,那也苦,那這人怎麼活呀?不是佛非要講苦,因為苦的後面藏著一個哲學道理:世界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你牢牢地抓住,也沒有一個東西是永恆的,所以說人是苦的。

當你領了結婚證的時候,結婚證的背面就寫著離婚;當你拿到畢業證的時候,畢業證的後面就寫著失效;沒有人給你一個海枯石爛的承諾,因為這個世界內外都是無常的。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能夠聽得懂,能夠明白的。

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間涅槃了,就叫無餘涅槃。

但是修菩薩道的人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求證涅槃而不取涅槃。什麼意思呢?明知道萬法皆空,一切都是假象,但是經還要講,房子還要蓋,工作還要干,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身邊還有很多苦難的老百姓。

你必須要有一個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它是手心手背,手心是無我,手背是有他,無我有他。

就像現在的企業家,要讓你的智慧達到這個圓融的狀態,你必須依照佛法的法本,提高自己的智力。

對自己來說,我有老婆,我有孩子,我有存款,我一切都有了,但是你要看你底下的員工,他們有很多人還不能夠上崗就業,還有失學兒童,還有孤寡老人。

再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什麼叫證涅槃而不取涅槃呢?就是把一滴水投入大海當中,你才永遠不會幹枯。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把你放到中國的社會環境當中去看,你雖然盆滿缽滿了,你雖然衣食無憂了,但是看看你身邊的父老鄉親,有很多很多的人,他們上學、就業、工作、家庭都需要幫助,你怎麼可以做一個「自了漢」呢?

包括我們修道人也是這樣。

我三十年來不停地在講優秀傳統文化,在弘法著書,我什麼都不要。但是我為什麼要去做呢?那是因為煩惱的人很多。

我們為什麼會煩惱?得失心,是非心,貪生怕死。哪一個人沒有是非心?哪一個人沒有得失心?哪一個人不貪生怕死?對於怕死的人,你要跟他說什麼?傳統文化裡頭對於生死都是有定義的。

佛教裡頭「生死如夢幻」,佛法裡頭「生死即涅槃」,你聽得懂嗎?你不開發智慧,不讀大量的大乘經典,你哪裡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呢?求證涅槃而不取涅槃,這是非常妙的。從根本上說,以上兩句是一體兩面。一體即是性空的。

佛說涅槃也是黃葉止小兒啼。

如果打一個更形象的比喻(大乘佛教用蓮花來打比喻),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長在污泥當中,雖然非常的妖艷,但是不染污泥,這就是大乘佛教告訴世間人的菩薩境界。

如果你不聽經聞法,常常會執著於一端。要麼執著於空,天也空,地也空,爹也空,娘也空,一直空到十八空;要麼執著於有,就是入世太深了。搞是非,搞煩惱,搞得自己一點沒有質量。

你們身邊有很多人就是入世太深。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就可以鬧得不可開交,就是入世太深了。入世太深的狀態即是名私心。

佛法裡頭求證涅槃而不取涅槃,就是「中道」思想。中道思想已經很深了,沒有一定的佛教基礎的人,他聽不懂。

涅槃還有一個性狀,叫「如來藏」。

中道實相,實相無相。講中道是防止執著於一邊。其實中道也只是藥方而已。

不管你修行也好,還是你煩惱也好,你修不修,煩不煩,你都在「如來藏海」當中,這涉及到宇宙的本體論了。

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大海裡頭泛起的一朵浪花,浪滅了還是海水,海水遇到風吹起來就是浪花。全水是波,全波是水。講到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佛教對世界哲學、世界科學和人類學的最高的貢獻。一般人是聽不懂的。生命與宇宙同構,而不是人們推演的那樣子。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如來藏海」裡頭泛起的一朵浪花。當你明白這一點的時候,再去看理論物理學,再看科學家講的天體物理學,就像看連環畫一樣。是因為你的智力沒有得到開發,你從山底下往山上爬的時候,當然是看不明白的。如果你在山頂上往下一看,一覽眾山小。

我們說佛法博大精深,它的深和精就是講到了「如來藏性」,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知道它裡頭的深刻的含義和妙趣。

四、輪迴並不難發現

"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

我在前面說了,一旦有染污了,種下了惡因,就在六道裡頭輪迴,在三界裡頭受無量的苦。

在這裡稍微做一點詮釋。

我們投身為人雖然很寶貴,但是人中有一部分人,由於他是從地獄裡頭,從餓鬼道裡頭出來的,勉強投身為人,福和慧都很膚淺,生到人間以後盲聾暗啞,殘缺不全,費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收穫寥寥,這就是佛教說的要培養福報的來歷。

借著我們頭腦發達,四肢健全,要不斷地為他人服務,培養福報,讓自己的後半生或者來世更加優秀。

關於佛教的因果和佛教的六道輪迴,是在每一次講課當中大家疑問最多的地方,以後有機會我們會就這個問題展開論證。

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為什麼貧窮暗啞,殘缺不全呢?同樣是人,有的人過得這麼好,有的人過得這麼苦。佛教在這裡頭揭開了一個秘密,這裡有一個新概念,叫「真如」。

什麼叫「真如」呢?真者,真一不雜;如者,如如不動。

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道」來解釋,就是「道體」是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的,是清凈無為的。

而人恰恰有悟道的功能,即心性。

我們投身為人以後,有的人業障少,習氣毛病少,有福報,過得吉祥如意。有的人投身為人了,智力很弱,能力很差,一竅不通,過得很艱難,在佛教裡頭用一個詞來解釋叫「業障」。業障是一種無形的力,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智力、品行等發現它的存在。

為什麼會有「業障」呢?

綜述前面我所說的,「真如佛性」我們大家是一樣的,只是說有的人蒙塵很厚,有的人蒙塵很薄。就像我們農民伯伯到地里去種莊稼。看到天下雨了,把種子埋在土裡頭,薄薄地埋上一層土,那個種子很快就發芽了。愚蠢的農人,他把種子種得很深,那個種子拱不出地面,不能發芽。種子是一樣的。

修道和學佛是同樣的道理。有的人一聞千悟,勢如破竹。有的人每天念經,每天打坐,「生瓜蛋」一個,不開悟,聽不懂。老師已經講得非常明白了,他還是聽不懂。

為什麼?就是他的「真如心」被蒙蔽了。

在下面就會打比喻。

五、金剛心比喻空性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他說眾生的「真如心」,就像把這個燈裝在瓶子裡頭,看到有一點亮,但是它不透亮,如瓶內燈光。我們在這裡就理解為我們的智慧心沒有得到開發。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如果念過《道德經》,念過《陰符經》,甚至學過中醫基礎理論,你就會知道,我們的心和日月是同輝的,我們和天地完全是感通的,是天人合一的。

我們現在變得這麼薄弱,變得這麼煩惱,變得這麼愚蠢,是我們自己把自己蒙蔽了,像瓶內的燈光。蒙蔽我們心的五種東西叫五陰,即五蘊。

在這裡為了增加自己講經說法的說服力,他還引用了《十地經》。《十地經》上說,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

「金剛佛性」,在這裡需要跟大家說一說。翻譯成你們大家最能聽得懂的話,就是說一個人投身為人,如果你的心裡頭無欲無求,沒有人能把你打垮。如果你的內心裡頭有欲有求,就像樹空心了,就爛了根了,人家一推你就倒了。

《道德經》中,懷柔、抱一的意義在這裡。

中國的文人就有一句話:人到無求品自高。佛教勸人無求。

你看求人辦事的時候,氣也短了,腿也軟了。很多人見到當大官的,渾身都發抖。你為什麼發抖呢?此人也,彼人也,我也人也!人身在天地間是多麼的寶貴,你為什麼要為金錢和權力而發抖呢?我們的良心不斷地受到外界的折磨。

「金剛佛性」講的是空性。

一個人在世界上一旦悟空了,和誰在一起沒關係。和鬼在一起沒關係,和壞人在一起也沒關係,因為你空掉自己了。人就是空不掉。

「猶如日輪」,他在這裡還是打了一個比喻,像太陽一樣,當下具足,本自圓滿。

你們大家學過「陽明心學」沒有?王陽明活了57歲,臨死的時候說了一句什麼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你看學儒的人,他學通了以後也了不得。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言外之意說我不怕死,我已經把生死看破了,這個和佛經裡頭可以相互印證的。

當然這個不能本末倒置,王陽明是因為學習了佛教而明白了生死的大事。

這樣一個日輪,被烏雲所覆蓋,我們眾生的烏雲就是色、受、想、行、識與心中的貪、嗔、痴、慢、疑,見。

不但中國人內心深處裝著貪、嗔、痴、慢、疑,見,就是美國人的心裡頭也裝著貪、嗔、痴、慢、疑,見,只要是地球表面的眾生,沒有一個能夠逃出這六個字,貪、嗔、痴、慢、疑,見。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見心,沒有一個人能跑掉。

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的心。如果你把鏡子擦得乾淨,一照自己的心,發現你心裡頭或多或少都有這些東西。

六、什麼是佛性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

在這裡大家要肯定地認識「即心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都有佛性。我在這裡講,你能聽懂,那都是佛性在起作用,只是我們「日用而不知」。

「無明覆故,不得解脫」。無明就是煩惱,不能夠得到解脫。

我退一萬步和現在的人說一句話,出門有車,房子好幾套,存款都花不完,你為什麼每天就吊著個臉,得了抑鬱症呢?你憑什麼不高興?

現在的人,如果稍微學點傳統文化,心裡頭明了,發明一下自性,每天都像過年一樣,每天都是活神仙。

其實你什麼都不缺,你缺心和缺德。

因為你缺了心,你不快樂。因為你缺德了,你心不安。你把這兩個補上,你每天都像過年一樣。

包括今天的出家人,有飛機、有高鐵、有互聯網,隨時一搜都有佛經,都有人給你講經佈道,不需要你為衣食擔憂啊!你為什麼還不去學習,不去修道?你為什麼還要煩惱呢?

可憐的芸芸眾生啊!在作踐自己的生命啊!

你們各位企業家,除了自行圓滿以外,你們就擔當一個社會責任,要為更多的人謀福利,把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統一起來,你就非常幸福。

這都是可以做到的,不是屬於政治口號,也不是一些大話,都是大家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

佛性者,即覺性也。

佛性就是覺性。

七、以比喻而得明了

我們喝茶的時候知道茶的味道,我們吃飯的時候知道飯的味道,我們知道好人和壞人。貓和狗知道嗎?雖然它們也有覺性,但是它們的覺性層次很低的,而我們人的覺性是念念受用。

按照道家的說法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就像魚在水裡頭一樣,魚永遠沒有離開水。只是魚自己不知道,人在道中亦復如是。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頭頭是道。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夠聞到味道,嘴巴能夠吃,多麼美妙呀!你為什麼不懂得生命的自受用呢?為什麼要攪擾在是非和煩惱當中呢?我們的心被染污了,知道吧!

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迴光返照,猛然覺醒,生命當下就解脫了,當下就自在了。

當然面對外境和外面的污染,要學會拒絕,要有免疫力。我們有很多人缺乏免疫力,交很多不三不四的朋友,妄作妄勞,那是因為他自己對生命不自覺。

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

「自覺覺他」。自己是明亮的,也能夠叫別人明亮;自己能夠斷煩惱,也能夠斷別人的煩惱;自己在物資上是滿足的,又能夠幫助別人。

「覺知明了」。內外一片通明,知道哪些是正的,哪些是邪的,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我用「照見而不要看見」提醒大家,這是心性與意識的區別。

「則名解脫」。在這裡要告訴大家,解脫不是像一些老太婆一樣信佛,「兩腿一磴,兩眼一閉,我死了才叫解脫」,「死了好,死了好,一了百了」。

八、死了未必是了

我跟你們大家講一個可笑的故事。

我和心理學家張久祥對話,張久祥告訴我說,他會診了一萬個病例,抑鬱症和精神病的病例。診斷的病人越多,他越相信「靈魂」的存在。

他說有一個研究生,家裡非常窮苦,父母供他上學,結果研究生畢業不了,他就從四樓跳下去了。

跳下去的一瞬間他後悔了,但是一切無法挽回,掉到地上了。掉到地上以後,他自我陳述說,「自己」從自己的身體上爬起來,趕快就往家裡跑,去看他的媽媽。跑到半路看到他媽媽披頭散髮,和他迎面過來,他叫他媽媽,他媽媽不理他。

因為畢竟從四樓跳下去,這時候他才醒來了,被搶救過來了,沒摔死。搶救過來以後說的第一句話,你們知道是什麼嗎?他說看來死亡並不能夠結束生命。

言外之意,當你活著的時候沒有盡到責任和義務,把事情沒有搞清楚,你就是死了,也未必能夠擺脫「心靈」的糾纏。

比如說你對父母不盡孝,比如你幹了很多的虧心事,你以為一了百了。可能是沒完沒了,不一定是一了百了。是因為我們的煩惱太重,我們的心太粗,我們對杳杳渺渺的業的世界,我們不了解,僅此而已。

佛教講的解脫是究竟解脫。不但在人世間不煩惱,而且不再參與六道的輪迴,得到的是究竟解脫。

找幾個好朋友喝瓶酒,解不解脫?很自在,很解脫。酒席散了怎麼樣呢?酒醒了又怎麼樣呢?你們比我更清楚。你們是很清楚的,對吧?所以佛教講的這個解脫是究竟的解脫,是最根本的解脫,不是表面的。

九、六根門頭,頭頭是道

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

假如說你要去行善的話,智慧為眼目,智慧為先導。

我們有些人信仰了宗教以後很可愛,別人要殺人,他給把刀,別人要放火,他給個火柴。愚忠愚善在中國歷史上多得是。

佛教雖然講「六度」,但是要牢牢記住,佛教更講究智慧,以智慧為眼目。沒有智慧的行善,沒有智慧的布施,沒有智慧的修行,最後都會是抓一把稻草,都會落空的。我們今天不管是做慈善,還是修行,都要特別地明了。

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

覺悟是樹根。你看到這個枝葉花果非常繁茂,有「四攝」,有「六度」,那都是菩薩開出來的花果。

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

什麼叫涅槃?不是斷滅空,而是發明佛性以後不舍眾生,去做功德,去普度眾生結出的果。涅槃有四德:常、樂、我、凈。為什麼,參悟一番,會有收穫。

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只有當你了解了佛性的本質,並且不舍眾生,能夠去做一切功德的時候,你這個心才是究竟圓滿的。「了」才是究竟圓滿的。

我們在這裡又要做三種論證。

第一種叫「斷滅空」。

信了佛以後,一切都空了,什麼都不做了,這是「小道」。你即便是說能夠掰胳膊弄腿,有什麼神通,那也叫「小術」。如果你再存著私心,像王林那樣,又是斷蛇,又是呼風喚雨,那叫「小妖」。

在這裡給大家再引申一個道家的觀念。有道無術是「僵道」,這個道是沒有活學活用的;有術無道是「妖術」,很多耍把戲的,很多當醫生的,就是有術無道,「妖術」。

在這個社會上,現在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整個社會失道,不管是科技,還是經濟,一旦失去了天地之大道,最終只會殃害自身。

問曰: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他就越問越深了,層層遞進。無明就是煩惱,煩惱以什麼為根呢?

十、煩惱有根,三個字

答曰: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慾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

我們的煩惱有多少呢?像恆河沙那麼多。

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的時候,是在印度的恆河邊上。所以你們打開佛經看,佛經常用恆河打比喻。

說功德大不大呀?功德很大。大成什麼樣子?像恆河沙數。說煩惱多不多啊?煩惱很多。有多少煩惱?像恆河沙數。

因為恆河沙的數字是算不清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煩惱也是數不清的。

但是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說無量無邊的煩惱以三毒為根,哪三個毒呢?貪嗔痴。經文裡頭就會給你解釋。

其三毒者,貪嗔痴是也。

貪嗔痴,從修行上來講,一句話叫「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戒定慧」三個字是專門對治「貪嗔痴」的。

為了大家聽得更加「短平快」,更加明了,以中國的貪腐現象為例。你說那些貪官,他的社會能力,他的學歷,他的智力比一般人低嗎?他不比一般人低。但就是一個字把他害慘了,就是這個「貪」字。

說中國反腐倡廉,把貪官關到監獄裡了。你把這個樹伐掉了,你挖到根沒有?如果你光把這個樹砍掉了,它還是會發芽,因為它的根還沒有爛。

這個根有兩個。

第一個,社會制度。

如果這個社會制度,它就產生這種現象,就像割韭菜一樣,你割了一茬,它又長起來一茬。這是第一個根。

第二個根,人的道心。

當我們丟掉了傳統文化,丟掉了信仰,人的心靈得不到滋養的時候,我用一句話概括,你給他的心裡不種莊稼,他就會長草。人有貪慾心就是長草了,最終敗壞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這就是「貪」。但是「貪」字經不起解剖,因為權錢皆身外之物。心被物迷才會這樣。

什麼叫「嗔」?鬥爭心。嫉妒、奸貪,隨處都在。

從哲學上來講,這個「嗔」字來源已久。除了你過去的無明煩惱以外,會斗以外,西方從笛卡爾開始,把人分成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主客二分,教會我們鬥爭。

他的這種分法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是背道而馳的。我們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人和天是一個,不是兩個。

比如說,天要下雨了,人心情就很抑鬱,關節炎就會犯;比如說冬至了,在冬至的那一天,老弱病殘的人就在那一天前後很容易會死掉,「天生天殺」。人和天是一個,不是兩個。

我們這二百年跟著西方人跑,把傳統文化丟得光光的,連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認了,你哪裡還能聽得懂人話呢?我們從方方面面把自己否定了,跟著別人跑了。

當然現在正在回暖,正在慢慢地往回走。

這個「嗔」就是鬥爭。而中國傳統文化講「致中和」,講「中庸」,講「中道」,講「道」,講「與人為善」,講「和睦相處」。講「和」,不是講「斗」。我們這麼多年來接受的教育都是個「斗」。

這就是佛教講的「嗔」,嗔恨心。

最後一個「痴」,病字邊裡頭一個無知的知。

「無知」是一種痴的狀態,是一種迷昧不清的狀態,是一種病態。

也就是說你雖然得到人身了,你的生命質量是不高的,你是笨蛋一個,那就是「痴」。

不懂得天地間的大道理,甚至到作踐自己的身家性命,那不是痴嗎?吸毒,販毒,酗酒,殺人放火......,生命已經出問題了。因為缺乏這種聖賢教育,出了問題你自己還不知道。

雖然我們的煩惱有無量無邊,但是不出「貪嗔痴」三個字。

「貪、嗔、痴」是人的精神病態。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

如果人的內心深處有貪嗔痴,隨時隨地無量諸惡都可以顯現出來。

在這裡打一個比喻。比如說我們現在是互聯網時代。

如果我們的互聯網給我們提供資訊,提供物資,提供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互聯網它就是一個凈化的環境。

如果我們的互聯網上是詐騙,是吸毒,是販毒,是嫖娼,那麼這個互聯網對人是有害還是有益啊?

它是雙刃劍。這就是我在前面講的,如果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而缺乏道德關懷和人文關懷,會引火自焚的。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明白。

十一、切莫妄動心機

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

「三毒心」藏於心中,在人的身體上就表現為「眼耳鼻舌身意」,學過心理學的一聽就懂。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六賊」。

在這個課堂上不可能把這句話講透,但是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陰符經》,它直接就把「天地人」的關係命名為「道」。

在人身體上,雖然有六根,有兩個地方是修行的著力點。

第一個,是心機。

修行人不要妄動機心,就是投機取巧的心。你們很多在家人,在官場上、在商場上投機取巧,表面上把牆抹光了,最終必受其報。我不想展開論述,就把話告訴你,早晚你會受報。

第二個,其根在心,其機在目。

為什麼古人就認識到,說我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把「眼」排在第一位?

(1)眼和大腦的距離最近。

(2) 眼在高處。

(3 ) 眼是用的光速。

嘴巴嘗東西要接觸到;耳朵聽東西要在30分貝以上;而眼睛看東西一看就染污,看到好東西收進去了,看到壞東西也收進去了,

所以《陰符經》裡頭告訴你一個秘密,其機在目。你就明白為什麼很多高僧高道他老閉著眼睛,眼不見心不煩。這是你要做到的第一步。虛雲老和尚在各種場合老是閉著眼睛,你看他的照片,他幾乎全是閉著眼睛,他不往外看。

因為眼睛往外一看,心立馬就動了。見到美女,眼睛裡放的是綠光;見到黃金,眼睛裡放的是黃光;見到銀條,眼睛裡放的是白光。五色光全部都進去了。

人的心在夢中也可以呈現,日有所見,夜有所思。白天看到一個美女沒搞到手,晚上做夢就來了,從眼睛裡已經進去了。

古代人對於這個人體的認識,你讀的經典越多,就越覺得中國的先賢,老祖宗非常了不起。

「即六識也」,這涉及到心理學了,就是「六根」對「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兩個「啪」一碰,就是「六識」。一碰到就分別,分別就是「識」。

這涉及到美學了。在講美學的時候,朱光潛說:「美是主觀的還是美是客觀的啊?」後來來了一個李澤厚說:「美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結合」。

研究了一輩子學問,都沒有超出267個字的《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沒有超出這個範圍。包括今天的西方的心理學,你們研究到弗洛伊德,研究到榮格,你稍微看一下佛經,超出它千倍萬倍。只是你不學習,不思考,心裡沒有打開而已。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

心本來是空的,一起心動念,對外尋求,從外面接收了信息,採納進去再放到自己心裡頭,從心裡頭再對外,就是「互為根塵」,循環往複,像蜘蛛一樣織張網,把自己網在裡頭。

十二、誰偷走了我的心

障真如體,故名六賊。

偷了我們的真心,讓我們的心不能清凈。

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

我們的身心為什麼不安穩,不自在呢?心不安穩,身不安穩,家不安穩,國不安穩,就是因為這個「六賊」惑亂了我們的身心。

沉沒生死,輪迴六趣,

為什麼輪迴六趣呢?就是我們的意根,不守自性。

受諸苦惱;

活得苦苦惱惱,丟掉了自己的真心。

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瀰漫,波濤萬里。

表面來看,是一股股的小泉水。但是匯成一塊,就是惡業浩大,如萬里波濤一樣,洶湧澎湃。

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凈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三毒」就是「貪嗔痴」,「三聚凈戒」是佛教的一個概念,可能對你們來說稍微有點深。

首先講「戒」。表面上看和尚尼姑受戒,「戒」就是「解脫」。因為按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類社會哪裡沒有規矩呢?所以說佛教的「戒」直接可以翻譯成「解脫」。

什麼叫「三聚凈戒」呢?

第一條叫「攝善法戒」。就是在任何時候要與人為善,一切善事都要去做。

第二條叫「攝律儀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不要放逸自己的身心。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吃飯要有吃飯的樣子。

你看現在人,在各種公眾場合有樣子嗎?我們丟掉的東西太多了。火車站,飛機場都用欄杆攔著,為什麼呢?你不攔他亂竄啊!

人的自覺性,人的自律性完全沒有了,完全要靠社會管理來完成,其實這是非常可悲的!

因為人是靈長類動物,人有高度的自律和自覺性。人不自覺了,完全要靠法律和制度,這個成本太高了。

「三聚凈戒」的最後一條戒是菩薩戒裡頭最重要的,叫「饒益有情戒」,也叫「利樂有情」。心情非常的寬鬆,光明無我,在任何時候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的,都要幫助他們。

因為任何一個生命,活到世界上來,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極其寶貴的。你沒有權力去剝奪他人的生命,也沒有權力去殘害其它的生命。

而我們不接受教育,我們連這個道理都不懂。開山,伐樹,吃野生動物......,然後自己沒幹凈水喝了,買礦泉水來喝。你這不是脫了褲子放屁嗎?

過去四十年之前,門前的水舀來就能喝。我們長到14歲從來沒喝過開水,在池溝裡頭隨時舀了水就能喝,你現在還敢喝嗎?

我們應該在文化中反省自己,我們到底丟掉了什麼東西?!

你們還敢說真話嗎?我們大部分人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不說真話。你們在官場上,在商場上,拿《黃帝內經》的話來說,叫「妄作妄勞」!生命已經面臨威脅了,自己還在那裡編織夢想呢!

這一切我們是要透過佛法,要有一點文化反思的能力。文化反思可以讓你接受教訓,讓你變得聰明起來。

這就是「三聚凈戒」。其實就是菩薩道,在生活中修行。

「六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賊」,「意根」為根本,修行修心。怎麼樣把它轉為「六波羅蜜」呢?就是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

精進就是不懈怠。我經常發現有些出家的和尚還懈怠,我就不明白,我說你為什麼出家?出家修道,人生難得,你每天學都學不完,修都修不過來,你為什麼會懈怠呢?我就百思不得其解,我就懷疑他出家的動機。

作為一個普通人,你們為什麼會懈怠呢?就你那個能力和智力,你還不趕快提高自己,你幹啥啥不行,你懈怠什麼呢?你沒有資格懶惰和懈怠,對吧?那麼愚蠢,你為什麼不去看書,不去聽經,不去聞法呢?要尋求智慧啊!

當然還有布施,還有忍辱......,這都是讓我們給自己的生命充電,讓我們變得像菩薩那樣強大,然後走在任何地方給別人都能夠帶來快樂。我們的「六根」沒有短缺,就要去行「六度」,普度一切眾生,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實現自己內在的價值和自己外在的價值,讓內在的價值和外在的價值高度地統一在一個人身上。

我妙華現在可以背著一個背包,走到任何一個城市。我不發愁自己沒有人接待,我不發愁自己沒有錢,我雖然沒有工資,我不怕。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知識的總量,你的智慧的總量,和你能力的總量,足可以利益別人,不需要為自己的衣食擔憂了。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我們經常宥於自我,做不到這一點。

轉「六賊」為「六波羅蜜」,修行布施,修行持戒,修行精進,修行忍辱,修行禪定,修行智慧。

十三、解脫並不是遙不可及

「自然永離一切諸苦」,當下解脫。不是死了解脫,當下就能夠解脫,自然離一切苦。

為什麼能夠離一切苦呢?

我們先講「心苦」。你的心為什麼苦?你的心為什麼有煩惱?有是非,有煩惱,有糾結,是因為你有「我」。

如果你的內心非常光明,非常坦然,你內心就沒有苦。

如果你有房子住,又有車子用,又有錢花,溫飽問題解決了,你的身體當然就不會苦。

身心內外都不苦,當下不就是解脫嗎?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當下解脫,那當下人間不就變成了極樂世界了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共存,共生共榮,我們需要到西方去建立凈土嗎?

我們在人間建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多麼直接,多麼方便,多麼現實。我們為什麼在自己生命的當下不能夠去建立凈土,非要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建立一個凈土呢?我們是不是起了一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呢?

我們好心學佛,學習傳統文化,我們是不是沒有學習到它的心法,沒有掌握它的精要呢?這都需要我們自己來反問自己。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作者妙華法師,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轉載自:騰訊佛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佛學 的精彩文章:

及時行孝猶未遲 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清明節隨想:我們應該如何紀念祖先?

TAG:李大嘴說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