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每一個道士都應該了解一下「道教戒律學」

每一個道士都應該了解一下「道教戒律學」

內容介紹

《道教戒律學(套裝共2冊)》是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成立,目的是基於道教的立場,有組織及有層次地闡述及介紹傳統的道教文化,加深人們對道教的了解。道教文化光是用博大精深來作形容,稍嫌抽象、空泛。實際上,道教文化每時每刻都真切地體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併產生著具體的作用。遺憾的是,由於歷史和社會等錯綜複雜的原因,導致道教及其文化未遍為人們正確地理解,部分民眾不但對道教、道教徒以及道教文化缺少認識,甚而有誤解和偏見。

作者介紹

任宗權,湖北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武漢市道教協會副會長、武漢市道教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武漢市道教大道觀住持、武漢市第十一屆青聯委員。1968年11月18日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1992年於中國道教學院「高功班」進修,先後曾於河南、湖北、湖南、雲南、江蘇、陝西及遼寧道教知識學習班主授全真韻學、齋醮科儀、章函符印篆等知識。2002年中國道教全真派第三次「千山五龍宮玄都律壇」開壇傳戒被中國道協聘為傳戒八大師之一的登萊大師,著作有《玄門日誦早晚經注》(合著)、《道教手印研究》、《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道教科儀概覽》,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有《道教全真韻考》、《南嶽全真韻考》、《麗江納西音樂初考》、《道教宮觀里的鐘鼓文化》等,發表的道曲有《願相隨》(任宗權詞、曲合作)、《三寶歌》等。

精彩文摘

道教有誡,以闡教理,普度眾生,又立戒條,以戒諸行,以為奉守,此乃宗教之始也。道教自東漢產生以後,主要活動於下層,並往往與農民起義相結合。張角的黃巾起義以後,統治者們對於道教的反抗意識及民眾意識有所警惕,但這時的原始道教也充分表現出一些自身問題,諸如:缺乏統一領導,組織相當渙散、信仰也有諸多分歧等等。這樣原始道教就在教內進行了「道誡」性的整治,他們以張道陵的《老子想爾九誡》為核心,進行了第一次實際性的教製革新。

漢代是道教孕育和初創時期,既有了早期的組織、規戒,也有了專業的神學理論、教理教義。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標誌著道教的正式產生,其組織形式均與當時社會狀況緊密相連,在階級矛盾激化,廣大百姓以求生存的條件下,神道設教便被農民群眾用作維護自身利益的武器。張陵的五斗米道已經具備了道書、教義、組織和戒律,初具宗教規模。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嗣教,張衡在道書中記載很少,張衡的兒子張魯,在五斗米道史上作用很大,他不僅使五斗米道取得較大發展,還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並對原來的道法、戒律等作了一些增飾。

張魯,字公祺,他割居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自封為「師君」,規定初入道者稱「鬼卒」,經過考驗信仰堅定者為「祭酒」,「祭酒」既管教務,也管理行政。張魯以五斗米道統治巴、漢一帶前後將近三十年,擴大了道教的勢力,史稱「民、夷便樂之」,朝廷「力不能征」,直至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統兵十萬進攻漢中,張魯降曹,被拜為鎮南將軍,封為閬中侯,邑萬戶。他的五個兒子,皆為列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人生的方向
學會放下,學會輕裝前行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