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印度在中國南部,唐僧為何卻要「西天取經」?一文搞清佛教發展史

印度在中國南部,唐僧為何卻要「西天取經」?一文搞清佛教發展史

本文以2018年3月31日作家阿城在士游大講堂關於佛教造像藝術講解為基本版本,並綜合相關知識而成。

01、佛誕於尼泊爾

在我們的印象中,佛教誕生於古印度,事實上,西方國家也普遍這樣認為。但實際上,佛教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釋迦族人)所創。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

因此,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另外,在印度本土,佛教確實也成為印度教的重要對手達數世紀之久,但是它從未成為居統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且從公元600年起,漸趨衰落。到12世紀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達之時,它僅存在於少數幾個地方,並處於沒落狀態。

另外一個事實是,佛教真正的發揚光大是在西亞的古國貴霜帝國,它與中國西疆相鄰,所以中國的佛教最初是由貴霜帝國經由西域傳過來的。故而,玄奘(我們熟知的唐僧)最初也是向西,先到貴霜帝國舊地真實了解佛教的發展,搞清楚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來龍去脈後,再繼續到古印度後,連當地的佛學高僧也不得不承認玄奘說的對。

當然,玄奘沒能直接南行到印度,而是取道西域,西亞,再到印度,也因印度自古與中國隔絕的緣故。我們看下圖可知,印度周圍除了山就是海,但在其西北角有一個缺口,這是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印度大陸與外界的唯一通道。

註:漫畫圖片來自於混子曰

這也可以幫我們了解「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之不同:藏傳佛教主要由佛教的發源地尼泊爾傳入,但很久以來,西藏高原和中原都是隔絕的,直至唐朝,才開始與中原有比較親密的來往,而這時,佛教已經由西亞經由西域傳入中原多年,形成「漢傳佛教」。

注意,佛教是否定宿命論的,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02、釋迦牟尼是覺醒者,本不是神

大家知道雅斯貝爾斯,他提出的「軸心期」的一個特點,就是「覺醒」,古希臘、巴勒斯坦、中國、印度屬於覺醒者。在這些覺醒者之前,是巫教的社會,沒有個人意識。我們現在已經有個人思考,但是在巫教社會,是由巫師去引導大家。而像中國的孔子、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印度的釋迦牟尼這些人,都是面對一個沒有個人意識的巫教的社會,開始產生個人意識,這就叫覺醒。

在佛教里,創始人悉達多·喬達摩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即「悟」「開悟」,開悟其實就是覺醒,翻譯成中國詞,就是「佛」了。釋迦牟尼當年面對的是婆羅門教、印度教還有其他很多教,在這樣一個巫教的世界,他有非常多的神可以藉助,但他沒有,而是靠個人開悟的,所以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覺醒者。

孔子也是這樣,「子不語怪力亂神」,怪、力、亂、神都是巫教的。學生來問,他就不理,不涉及這些。孔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靠自己的思索和實踐,他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個體意識,不是集體意識。這樣的人都是覺醒者。

對巫教世界的覺醒開始形成個人意識,釋迦牟尼是獨立開悟覺醒,覺醒者、覺悟者就是佛。菩薩呢?就是還走在覺悟的過程之中。

釋迦牟尼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讓人家認為他是神,因此,他的死亡是一個釘子:我死了,為什麼會死?因為我不是神。至於後來,佛教為什麼不斷地把他推向神的地位,那是為了傳播佛教的方便,因為老百姓喜歡神,神是幫助他們解決麻煩的。尤其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人最信鬼神之說:你一定要能幫我,你不能保佑我,我就不信你。

可是釋迦牟尼是有個人意識的這麼一個人,他的意思是說,你們自己都要開悟;當你開悟之前,你認為世界是這個樣子的,你思想變化了以後,世界就是另外一個樣子,那是因為你自己開悟造成的,而不是我有什麼神力幫你改變了這個世界。在這一點上,禪宗得其真髓。

03、佛教大發展於貴霜帝國

通過前面的漫畫圖片,我們可以看到,印度次大陸與外界的聯繫主要通過西北部的一個缺口,通過這個缺口,外部的侵略者和外部的文化源源不斷地闖進古印度。但同時,印度的文化也經由這個缺口向西亞蔓延,佛教即是其一。

專家們研究的結果是,在貴霜王國(公元55年-425年)時期,佛教被改變為一種統治術,達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

從貴霜王國創立開始,國王丘就卻就從古印度請來懂佛法的教徒,建立了相對完整的佛教系統,丘就卻自封轉輪王,是佛的肉身。此時的佛有了一個肉身和法身的概念,也就是說,我轉輪王是佛的肉身,佛是法身。因為主要統馭對象是臣屬和貴族階層,所以此時的佛教門檻還是相當高的,要苦修。

因為國力太強盛了,丘就卻要做世界的大王,因此就把傳教士派出去,向東的一部分就進入中國東漢,首先在我們現在的新疆一帶,再到長安,到洛陽,到後來的三國、東晉傳教。

但是,因為丘就卻喜歡擴張,擴張就要打仗,最後被臣屬殺掉了。佛經上的月光菩薩,說的就是丘就卻,《月光菩薩經》裡面詳細地描寫了政變的過程。

丘就卻能統一五翕侯(大月氏西遷至中亞前後的五個大諸侯部落:貴霜、休密、雙靡、肸頓、高附),其實就是因為他把佛教改成了有神教,我是神,是神的肉身,當我是神的時候,沒有理可講,不用講理,什麼都不跟你談,這是一個背景。

丘就卻的兒子,《漢書》記載叫閻膏珍,他覺得那我是哪個佛呢?在這個層面,繼承的問題沒有涉及到,因此閻膏珍就改信印度教,做了印度教的轉輪王。

其實轉輪王本來就是印度教的,佛教是把它借過來用。閻膏珍就等於是滅佛,這個時候僧人四散。

迦膩色伽的時候,佛教才重新輝煌。迦膩色伽在世界上名氣很大,貴霜王朝名氣也很大,反而是咱們的世界歷史課里沒有講到。

再想把佛教的資源攏過來的時候,如果還是那麼高的門檻,非得苦修,非得出家,老婆這麼漂亮,孩子這麼可愛,你讓人家全舍了,人家就不入教了。所以佛教第二次集結的門檻變得非常低,低到什麼程度呢?人人皆可入教,狗彘也有佛性,你只要信就行,只要供養就可以了。因此,佛教迅速地重新集結。

在迦膩色伽時期,貴霜王朝在擴大它的領土範圍,當時的天竺其實是貴霜王朝的。迦膩色伽派他的王子和公主去斯里蘭卡,因此,後來斯里蘭卡成為非常重要的佛教聖地;再派人往東去,東南亞的佛教也開始興起。

大乘是什麼意思?或者說乘是什麼意思?乘就是船,我們要到彼岸去,是坐小船還是大船呢?大船度的人多,小船度的人少。因此,迦膩色伽時期認為,第一次因為門檻太高,所以你們是小乘,其實就是說你們過時了,你們是非主流;我們第二次集結,我們才是真正大乘,我們載的人多,人人皆可成佛。所以大乘和小乘大致的區別就是這麼劃分的。

那麼,兩次集結造經的時候,在教義上就必然發生衝突了。當然,我們一般的信眾不會發覺這個衝突,但是像唐僧玄奘這樣的高級僧侶、知識精英,他被這個問題困住了。為什麼經典會有衝突?於是就要去取真經,《西遊記》裡面是這麼說的。其實他是通過學術調查來找到這個根源。

結果玄奘去了阿富汗,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因為佛教的兩次集結。因此,所有的經,迅速地被他劃分為兩個系統。

當玄奘把這個系統完成的時候,辯才無礙。他到印度去為什麼成了當時國際佛教界的第一尊者,就是因為他找到了諸多佛經的原文,把佛教系統分清楚了,哪部佛經屬於哪個系統,一目了然,所存在的矛盾自然而解。——其實那個時候,佛教已經基本上算滅了。

玄奘用駝隊把搜羅到的佛經原文馱回長安,而且把佛像也搬回來。注意,在佛教里,像是很重要的。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的文明跟印度的文明或者說跟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的文明有了一個衝突,儒生堅持的是中國的文明,但是又有一個新的覺醒的文明傳進來,因此產生了佛教和儒教的尖銳對比,就會有不和的地方。因此,在「二十四史」里,關於佛教,儒家這個系統是從來不正眼看待的,要不然就不記,要不然就把它說成另外一個性質。

因此,雖然佛教在東漢時期就已傳入中國,但被迫依附於道家(注意是道家,不是道教,實際上,道教比中國的佛教成立的要晚很多,直到公元五世紀二十年代,名道士寇謙之才建立起來正式結構。)之下發展,好像是道家的一個支派。

到了五胡南北朝的時候,反而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接受佛教特別快,為什麼?因為儒家文明到了這個時候,一個是異化,還有一個是就是細節無限放大,執行起來得有專門的人告訴你,就像現在的禮賓司,要深入學習。而佛教不是,佛教是供養,另外它是像教,一看就全明白,不用去思索。先賢是什麼?全都有像,所以像對佛教的傳播非常的重要。

公元五世紀的403年,龜茲王國(新疆庫車)高僧鳩摩羅什,抵達後秦帝國首都長安,後秦國王姚興尊奉他為國師。之後的13年中,他把後秦帝國化成一個佛教帝國,人民十分之九都成了佛教徒。

對佛的崇拜雖不能拯救帝國的滅亡,但鳩摩羅什翻譯的佛經,有30部之多。在此之前,雖然也有譯經,都屬殘篇,到鳩摩羅什才正式完成佛經的體系,使佛教呈現出它的莊嚴面目。

另外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北涼,沮渠蒙遜建立的,他們其實是匈奴的一支。那個時候,北涼迎到了一個大師,叫曇無讖(Dharmaksema,讀音:談磨趁)。當時像苻堅等人,都是拚命要找曇無讖做國師,為什麼?這種宗教體制是建國的體制,怎麼立項,要翻什麼經等等都通。北涼的宗教系統就是曇無讖建立的。據說曇無讖還會房中術,因為要求轉輪王有千塔,一千個兒子,他就讓沮渠蒙遜多生,沮渠蒙遜也喜歡這個,他就接受這個宗教系統。

曇無讖譯出的重要的一部經叫《悲華經》。這部《悲華經》,一般人都沒有讀過,甚至沒聽說過這部經,那它是偽經嗎?不是,是曇無讖翻譯的。

《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等著作。

04、前世佛

表面上,《悲華經》主要是在講寶藏佛和轉輪王,但其實真正的核心人物是寶海·梵志,他實際是佛的前世。

3世紀初,也就是迦膩色伽時期,曇無讖在北涼翻譯出了《悲華經》。他翻譯這部經是有規矩的,什麼朝代,他的出生地,他的學術資格,他自己的名字,都寫清楚了。

讀經的人都知道,它好多都是套話,大段的套話,當你把這些套話掌握了以後,一眼就掃過去,讀經就會很快。

這部經一開始也是「如是我聞」:我當時是這麼聽說的。「一時」就是當時。「佛」,就是釋迦牟尼。在哪兒呢?在「耆闍崛山」這個地方開始講經了。

釋迦牟尼說,以前在刪提嵐世界這一劫的時候,有一個轉輪王叫無諍念,他有一個大臣叫寶海·梵志(梵志在印度是最高種姓)。

我們要把這個關係記清楚:寶海·梵志生了個兒子,後來成了佛,叫寶藏佛,或者叫多寶佛

有一次,寶藏佛帶著僧眾到了安周羅,也是無諍念的王城,城外有一片樹林,「名曰閻浮」,「閻浮」就是現在,世間的意思。他們就在這個林子里住下了。寶海·梵志對無諍念說,他這個兒子已成佛,很牛。無諍念就趕緊率領大臣過去,寶藏佛就開始講經,講完了以後,「默然而止」,不再多說話。

無諍念說,您想要什麼有什麼,我們供養你,全都管,只要您在這兒安心待著,時不時我就出來看您。

這個態度非常好,寶藏佛怎麼樣呢?「默然許之」。

到三個月的時候,無諍念就把有些東西做為供養獻出去,都是自己的東西,非常高級。我在這裡標了兩個東西,一個是龍頭瓔,一個是閻浮金鎖,它們是王的象徵物,只有王才有。

無諍念獻出寶物,寶藏佛還是「默然許之」。

犍陀羅出土的佛像,掛在胸前的串飾可以看到瓔珞,兩個龍頭,當中有一個摩尼寶珠,這個形式就是我們的二龍戲珠,所以二龍戲珠其實是佛教的發明。

另外這一串斜挎的串飾,閻浮金鎖,像我們的插棍鎖,其實就是一個小匣子,裡頭裝香料,是男性的香囊。

因此,只要有龍頭瓔、閻浮金鎖,這尊佛像就是轉輪王。上面兩張的文物是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但是博物館就常常標錯,甚至有的說是彌勒菩薩,不對,他是佛的肉身,是最高的統治者。

在以佛為國教的地方,如果出土了一個龍頭瓔,這個墓一定是國王的。

寶海·梵志很有意思,他希望大家都去聽兒子寶藏佛講經,並且最好能覺悟、信佛,可是大家只是一個勁兒在供養,再沒有別的動作,所以他很著急。他做了一個夢,夢到太陽,還夢到他的國王很不堪,「血污其身,四面馳走,面首似豬」。

在很多博物館、石窟可以看到根據這個夢造的東西。他醒來之後,就問諸天,你們幫我解解這個夢。

諸天就跟他說,你住的地方不是有很多荷花嗎?你掐一朵給轉輪王無諍念,就管用。「取一華」,「華」,就是花,給了轉輪王。

在犍陀羅的佛像里看,就可以看到拿著一朵荷花,給掛著瓔珞的轉輪王。

在Ajanta(印度阿旃陀)壁畫上看轉輪王,龍頭,對著個珠子,這是他的龍頭瓔;手中持有一朵蓮花,旁邊有一個人,寶海·梵志。在一剎那,是轉輪王無諍念覺悟的開始。所以這個壁畫表達的就是《悲華經》里的情節,轉輪王怎麼開始醒過味兒來,是因為寶海·梵志給了他一朵蓮花。阿旃陀現在是旅遊勝地,但一般的人看不懂這幅壁畫的意思,更不懂拿一朵花幹啥。

寶海·梵志啟發轉輪王無諍念信佛,無諍念就直接去問寶藏佛,怎麼能夠達到長壽,當然還有別的,其中一條是「壽命無量」。寶藏佛就告訴他,你要發願,意思就是說,你送給我的東西,挺好挺好,放那放那,但是你要入教,你不入教什麼都是瞎掰。

但這事兒太大,無諍念就說,你容我想想,就告辭了。他回到自己宮殿里,「在一屏處,一心端坐,思惟修集」,思考要不要入教,就有了這個轉輪王思維像。

轉輪王想通了,說我要發願。寶藏佛說,很好,你發願吧。國王就說,我要往生凈土;還有就是我要永遠活著,無量壽。寶藏佛說那好,我授你無量壽命,佛號「無量壽」。接下來,後面又是一串描述……然後,(轉輪王)你就是無量壽佛

我們說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Amitabha。如果不讀經,你就不知道這些號全是一個人。阿彌陀佛是主持西方凈土的,蓮花世界,所以我們後來的凈土宗,只要念它的號就好了,阿彌陀佛。

在中文的翻譯裡面有很多意譯,但其實他們都是一個佛。

我們繼續來看「輪王坐」。在《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里,特別告訴了我們轉輪王的坐姿:「或坐輪王坐」,輪王坐是什麼呢?我們常常說的「交腳菩薩」,一定就是轉輪王;或者「垂一」,什麼是「垂一」?就是剛剛說的那個思維像,一條腿垂下來;還有「獨膝豎」,就是把膝豎起來。這三種姿勢,就是轉輪王的三種坐姿。

這個就是垂一思維像,北齊的。一看到這個姿勢,就是轉輪王。

這是交腳。

交腳。脖子上有什麼?龍頭瓔。這是敦煌254窟的,很有名的一窟。

這是敦煌275窟,交腳,因此它是國王像。275是北涼窟,他是誰?應該是沮渠蒙遜,就是北涼國王。我們在這兒看到的龍頭瓔,鎖變成項,類似我們現在給孩子弄的一個項圈。

寶藏佛催促自己的父親也發願,寶海·梵志說等大家都說完了,我再發願。等這些全部都發完願,寶海·梵志卻起身反問寶藏佛:我已叫很多人來聽你傳法,現在他們都要求成佛,要往生凈土,可是你想過沒有,這1400人都是有家庭,有重要職責的,他們都成佛了,有多少人會被他們拋棄,那些被拋棄的人該怎麼辦?

寶藏佛不得不承認,這1400人放棄眾生,要什麼就是什麼,這是我的錯——這是佛經里唯一的一次佛承認自己的錯誤,別的經典里看不到。

寶海·梵志說道:「作不應作,應作不作。不行福事,不畏後世。為痴所盲,離諸善業,專行惡業。以離善業,行不善業行,於邪道重惡之罪,積如大山。」

簡而言之,面對兒子讓他信佛的問題,寶海·梵志質問兒子,為何成佛就要放棄眾生,這是自私自利行為!質問了之後,他就開始發願。這一段很重要!我老看大家抄這個經,抄那個經,沒有人抄寶海·梵志的這個願,這個願應該是佛教經典。

「世尊」,就是佛,「我今心動,如緊花樹葉」,緊的都縮起來,「心大憂愁,身皆燋悴」,這是表達他的遺憾。

那麼要承擔什麼?我「不舍如是眾生」,第一要做到能夠幫助他們什麼,所以我就把全部財產捐出來;最重要的,就是覺悟的傳遞,把它延續下去,發願「往生不凈土」。你們1400個人也沒有錯,你們去往生凈土;而你們拋棄的這些人,我要往生不凈土,幫助他們,一個大願!

其實寶海·梵志一直不發願,他希望找到一個人也發這個大願,找到一個知己,結果聽完1400個人發願,全都是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凈土。所以寶海·梵志這整段發願文,是最值得抄的。

寶藏佛都被感動了,他應該從沒聽說過有人發願往生不凈土。這就是《悲華經》的「悲」。

5、彌勒佛與大迦葉

剛開始的時候,是釋迦牟尼在耆闍崛山講,《悲華經》的結尾,最後點出來,寶海·梵志就是釋加牟尼的前身。我是發願往生不凈土的,因此,我的像下面不允許有蓮花;凡是有蓮花的,不是我。所以前世佛的座是平的,是金剛座,往生不凈土,金剛加持,願非常大,決心非常大,力量也很大,他要把所有那些被1400個人拋棄的全部度完。

後來,他生怕自己不能度盡所有的人,所以他還有一個願,一套系統:假如我可能有一個小嬰兒忘了度了,那怎麼辦?彌勒接我的活兒。因此,彌勒佛座下也不允許是蓮花,也得是金剛座,因為沒有發願往生凈土,而是往生不凈土。

這時候我們發現,《悲華經》一開頭,當時彌勒菩薩是首座,「最為上首」,他已經在那兒釘了一個釘子了;因此在《悲華經》的最後,給了他一個佛位,叫做彌勒佛。

如果我們要看佛像的話,不通過經文,是認不出來的。《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里說,「一時」,「佛」,就是釋迦牟尼,在那兒散步,舍利弗有點問題,佛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轉輪王叫儴佉,他的城裡有兩個婆羅門種姓的一男一女,生了一個孩子,實際上就是彌勒下生,投胎到他們家。等彌勒長大了,出家學道,後來在菩提樹下,「金剛寶座」宣講佛法。

我們常常說彌勒的「龍華三會」,就是有三次重要的宣講佛法活動。這個金剛寶座下,有水從地底湧出來,他就在這個座上宣講佛法。經文中有關於他的形象,入城的時候,「佛現十八種神足」;但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可以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身下出水,身上出火」。

我們看看法國吉美博物館犍陀羅的「彌勒下生成佛像」,身上出火,身下出水,這是彌勒,不要亂說他是別的佛。

我們再看他的降生,兩邊的人手裡頭都提了個東西,是什麼?不知道,但是可以通過《下生經》《成佛經》《大乘佛經》來看故事是怎麼敘述的。

兩次龍華會之後,彌勒就帶著弟子、一大批信眾出城,到了鷲峰,登上狼跡山,也就是釋迦牟尼涅槃處。彌勒到了那兒以後,面對這座山,雙手做劈開狀,這個山就崩開了。崩開以後,有一個小蟲,周圍的信眾就問這個磕頭蟲是什麼?

彌勒說別瞎問,這傢伙很重要。等它醒過來以後,看到彌勒,就跟彌勒說,釋迦牟尼「臨涅槃時,以此法衣,付囑於我,令奉世尊!」

原來釋迦牟尼在涅槃之前,要點火火化,老點不著,他的弟子們就說,你看你就不該死,這火死活都點不著。

釋迦牟尼說,別急別急,我等大迦葉來。大迦葉來了,釋迦牟尼就說,他當年覺醒的時候,他的姨母——其實就是他的養母,他的母親生完他就去世了,他是姨母養大的——給了他一個金縷的披肩,說是可以擋擋蚊蟲,而且晚上又冷。

這時候,釋迦牟尼就把這個披肩拿了出來,跟大迦葉說,你要答應我保存我這法衣,到六億年之後,有一個叫彌勒的會來,想辦法把這法衣交給他。

現在,這個法衣就在這個小蟲這兒,小蟲就把法衣給了彌勒。

先看一下上面涅槃的圖像,人們都是悲痛欲絕,火點不著。只有一個人是不悲痛的,他就是大迦葉,他領受任務,就是用瑜伽功活六億年,最終把法衣交給彌勒。

大迦葉不是佛,現在都把他說成是釋迦牟尼的兩大弟子之一,一個阿難,一個迦葉。他並不是,雖然他也是一個覺悟者,但是沒有走釋迦牟尼這條路,他是玩瑜伽的,看不上釋迦牟尼他們,說這是搞小團伙,就知道清談,餓了就進城要飯吃,他不認同。

釋迦牟尼說,你有本事是吧?那我這活兒拜託你了。所以在佛教塑像裡面常常會有一個背對者,他很可能就是迦葉。

迦葉一拿到法衣,火就點著了。

我幾乎走遍世界,這是我見到的唯一一個涅槃像里拿法衣的,他要給迦葉。

經上說,釋迦牟尼涅槃的時候,是右手支儀,這個涅槃像把他顛倒過來,就支不了儀了。這麼大的工程怎麼會做反呢?別的地方都做得挺好的,但就是反了。還特別有一個迦葉在這裡,多好啊!造像做工非常好,但是錯了。

這個造像,都說它是釋迦牟尼悟道的時候,錯了,這是大迦葉。這個造像也是在拉合爾博物館。那個披肩,意味著傳續燈火。我們看下面小雕像,彌勒拿著法衣。

大迦葉的瑜伽功。底下雖然鑿了,但當我們知道他是誰的時候,鑿了沒用,知道下面是什麼。為什麼要給大迦葉做一個這麼精彩的像,因為在印度做瑜伽功的人非常多,希望可以把他們往佛教裡面引。

我們再看拉合爾博物館裡的造像,「身上出火」;底下因為殘了,「身下出水」沒有了。誰也沒有注意到,旁邊有一個小像,這是大迦葉,根據就是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

敦煌275窟有一尊,敦煌研究院把它解釋錯了,這是在敦煌的大迦葉,又是275窟!

巴米揚大佛,從整個迦膩色伽時期的信仰來說,從我們看到的規格來說,一定是彌勒佛——從下面可以看到垂下來的法衣的角。

捏著衣角,彌勒佛。

捏著衣角,彌勒佛。

捏著衣角,彌勒佛。

捏著衣角,彌勒佛。

這個是青州的,北齊的造像,彌勒佛。為什麼?捏著衣角!因此,《悲華經》《彌勒大成佛經》合為一體,設計得非常好,符合經典。

敦煌254窟,左邊轉輪王下面的是誰?我們只要一看他捏著衣角,一定是彌勒。

彌勒幹什麼呢?做驅魔印,他的周圍全是驚慌失措的鬼怪妖魔,因為他執法衣降伏鬼怪;下面這些人是聽他講經的,歡欣鼓舞,但是看起來都是貴族。佛教的神,佛、菩薩等等,基本上都是王室的人,跟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

上面是轉輪王,有千子。我們常常看到千佛,看到千佛,就知道這個地方一定有無量壽佛;如果看到無量壽佛,他旁邊一定有一千個佛。所以,我們去頤和園,到智慧海,你看那個小琉璃閣,一個一個的佛,千子,千佛,這裡面供奉的一定是無量壽佛。

6、大鵬金翅鳥

這是最有名的一幅壁畫,就是薩埵三太子「捨身飼虎圖」,大家都很熟了。我們再看,有一座塔,所有的美術史專家、壁畫專家和敦煌研究所都說是塔,錯了!這又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不叫塔,只有我們中國人才管它叫塔。

那它是什麼?它叫「支提」。

塔是做什麼用的?存放舍利,白塔寺的白塔,北海的白塔,那都是安放舍利的,因此它是覆缽體,因為要把舍利扣著,這叫塔。

凡是壘閣型,像大雁塔、小雁塔,還有北京的很多塔,比如磚塔衚衕那個塔,那其實都是支提。

支提是做什麼用的?是升天用的,跟它相配的是大鵬金翅鳥。在密教的概念里,所有的佛,包括彌勒,是怎麼下來的?是乘支提而下;一般人是怎麼上到兜率天去的?是騎在大鵬金翅鳥背上,這麼升上去的。

大理三塔,其實也是三個支提。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支提裡面是供佛的,因為它載著佛上下;還有的是供經,它不供骨灰。

在大都會一個特別大的廳,就是有佛教壁畫的那個廳,有很大一個碑塔,碑的後面是轉輪王。為什麼呢?交腳!它的正面,執衣角的,是彌勒佛。轉輪王,無量壽,一定有千子塔,一定有千子佛。

最後,這是紐約大都會一個很小的像,其實很珍貴,它是刻出來的木的模,然後把泥填進去造的。這樣的像,就讓佛教傳播的時候,速度非常快——你帶一套模子,跑到哪兒只要有黏土,那就行了,往裡面填土,一個星期廟就起來了。

當年斯坦因在新疆的考察,發現的大量的都是這個,三合土填進去,覆粉,再描彩,很快,一座小廟就起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這31個省區市歷史文化符號,你都認同嗎?
「飛機就要起飛,一個男人在機艙口跪下!」這是見過最催淚的一幕…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