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從未中箭,70歲斬韓德五將,關羽卻三次中箭,武藝差別太大
趙雲未中一箭,70歲斬韓德五將,關羽卻三次中箭,出身、武藝差別太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詳細的介紹一下。
同樣是三國名將,趙雲征戰無數,卻未曾中一箭,70歲還能獨斬韓德五將,而關羽就不同了,整個生涯中,中過三次箭,而且都是致命的創傷,一次是過五關斬六將時中了一箭;大戰黃忠時,要不是黃忠留情射中盔嬰,估計關羽命喪黃泉了;最後一次被龐德射中了,三國里才有了刮骨療毒。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孰不知,史傳中趙雲不但終其一生位階始終較關張低上許多,甚至尚不及馬超、黃忠。實際上,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夏侯懋先是派出了韓德和他的四個兒子前往鳳鳴山與諸葛亮的兵馬陣前對抗,且說這個韓德力大無比,經常用開山用的大斧子來上陣殺敵,他的勇猛即使是萬夫也怕是擋不住。再說韓德的四個兒子,在他們父親的影響下,也個個都是武藝高超之人,弓馬過人,諸葛亮則派出年近七旬的趙子龍作為先鋒與韓氏父子對抗。結果都被趙子龍一槍給刺死了。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而關羽關羽有9尺身高,到現代要合2米多。從身高、靈活度上來分析的話,趙雲都會比較佔優勢的。並且關羽的馬也大,而趙雲的馬小一些,那麼關羽的目標顯得就更大一些了。但這是客觀原因。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真正的歷史上都沒有提自己的武功,連「自幼習武」這句都沒說。更重要的是隨後的情節。劉關張決定起兵後,「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 你看,在這之前,連兵器都沒有。關二爺賣棗,棗哪來的呢?用棍子打的啊,有棗沒棗打三杆子,標準動作是反覆揮舞,所以使刀,不但要揮,還要把杆子舉高高,要不然高處的棗子夠不著,臂力超群。
趙雲的師傅就比較厲害了,童淵收下他為徒,傳授武功。趙雲認真學藝,並學以致用,在此基礎上,自創了一套槍法,並且在後面的戰役中幫助了公孫瓚贏得戰爭,獲得一致好評。
童淵晚年收趙云為關門弟子,傳其畢生所學,趙雲在「百鳥朝鳳槍」的基礎上創造出他的成名絕技「七探盤蛇槍」。後來與其師兄張綉在長坂坡大戰三百回合,以七探盤蛇槍擊敗百鳥朝鳳槍,斬殺其師兄張綉。
趙雲武功超強的事,就是趙雲年輕時(公元194年前),和劉備一起,在公孫贊手下,幹了好幾年,跟袁紹的軍隊打了無數的仗。當時,趙雲的職位,只是一個騎兵分隊的隊長,也就管過幾百人。這種職位,打起仗來,不可能在後方指揮。而是一有衝鋒陷陣的任務,總得一馬當先。《三國演義》說趙雲和袁紹手下的多少名將交過手,這倒不可信。可趙雲打了多少仗,卻沒負過一次傷。可見其「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武功何其厲害。因為同樣是衝鋒陷陣,有多少人倒下,可趙雲卻總能安全到最後,還立了不少戰功。古代打仗,都是刀對刀槍對槍肉搏,誰的武功好,自然佔上風。趙雲在激烈的交戰中,永遠佔上風,足於說明其武功非同凡響。
關羽性格狂妄,一般情況下,大將都不會親自在人家城門樓下面罵戰。關二爺太狂妄了。反觀趙雲性格有一點超越關羽處事穩重。
因為自傲,二爺很輕易的就上了呂蒙和陸遜故意示弱的詭計,無法洞察孫吳這個盟友其實早已在劉備崛起後產生的變化;也是因為自傲,二爺竟然在孫權上門提親時喊出」虎女焉能嫁犬子「的口號,將盟友得罪個一乾二淨。
關羽這三次中箭,每一次相隔大約十年,也就是說,關公在其長達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只中過三次箭,這本身就已經是個奇蹟了。
為什麼趙雲沒受過重傷呢?因為他的身份就是劉備的警衛隊長,貼身保鏢。沒什麼機會出兵打仗。劉備和孫尚香洞房花燭的時候,孫尚香還總愛動武,劉備就給趙雲封了個掌內事,就給自己壯膽。趙雲一直充當這樣的一個角色。從這角度看趙雲沒打過什麼硬仗沒受過什麼重傷是情有可原的。趙雲也打過敗仗,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失街亭那回,放假消息和曹真正面打,讓趙雲正面牽制曹真,諸葛亮自己從後面打曹真,結果趙雲被曹真偷襲成功了,兵敗了。
趙雲被稱作常勝將軍的稱號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出處難以考證,明清一些學者在自己私撰的個人作品裡有說到過,但也並未直接說「常勝將軍」四個字,而是用諸如「身經百戰未嘗敗」、「無敵之將」等來表述。
※諸葛亮遺言:死後口含米七粒,腳下明燈一盞,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
※秦始皇陵被項羽大肆破壞,棺槨被燒掉,專家卻發現秦王的兇殘無度
TAG:觀天下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