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一場地震如何改變幾座城
成為會員收聽音頻
到公眾號回復「早茶」,領取每天精神食糧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如果你能回到十年前,最想改變的事情是什麼?」
這則微博底下留言五花八門,排名第一的回答有近十萬人點贊——「(告訴大家)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會發生強烈地震。」
今天是2018年5月12日,離汶川大地震過去了整整十年,但那些慘烈的景象似乎還在我們眼前。
地震究竟給這些城鎮帶來了哪些改變?我們一一細數。
地震之殤
2008年5月,北京奧運火炬在上海傳遞。
上海東方醫院的劉中民醫生,是當天的火炬手之一,然而那天他卻沒有出現,因為他正在趕往汶川地震醫療救援的路上。
這是一場與死神的賽跑。
在這場比賽里,我們失去了69227個同胞(其中學生佔7%),另有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受災最嚴重的是北川,幾乎被夷為平地。《地球》雜誌發表的《汶川地震紀實》提到北川縣城的常住人口僅有2萬5千人左右。截止2008年9月25日官方統計顯示,北川縣城的死亡和失蹤者達1萬6千多人。也就是說,整個縣城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在這場地震中喪生。
除了死亡慘重,地震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8452億,要知道2006年四川全省的GDP也才8753億。這一震,就震掉了四川一年的GDP。
幾個受災嚴重縣城的工業在十幾秒里幾乎歸零,工業重鎮漩口、水磨和映秀等鄉鎮工業損失殆盡,九成以上的房屋被列入危房。
和經濟損失一樣不斷上升的,還有自殺率。
央視做過一個紀錄片,一個負責災區心理建設的人說,很多救出來的人後來都自殺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活。
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災民心理上看,這場地震帶來的損失都無可彌補。
災後重建:對口援助重見光明
所幸的是,不像所有人擔心的那樣,災後的重建速度完全在人們的預估之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功於各省對四川的對口援助。
2008年正是北京奧運年,民族團結的力量空前強大。先後共有19個省參與了對四川受災縣城的援助,按照當年的GDP排名和受災程度進行對口援助。
1.山東省——四川省北川縣
2.廣東省——四川省汶川縣
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縣
4.江蘇省——四川省綿竹市
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
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7.河北省——四川省平武縣
……
*排名來源國務院文件《汶川地震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
對口援助不僅給災區帶去了沿海的資金,還給基礎設施帶來了難以置信的重建速度。
震前,除了什邡、綿竹等少數縣市能夠達到富裕縣的水平,其他大多數受災縣基本屬於貧困縣之列,為了能夠讓災區快速致富,各省都帶去了造血功能。
比如帶入企業在援建地進行投資;興建產業園(比如北川-山東工業園、川浙產業園);重建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還帶去了大量的醫生、教師等,災區社會保障得到大幅強化。
在軟環境方面,各省也有不少援助。例如北京科研院所,為震區進行了大量的心理疏導工作,避免了「心理餘震」的出現。
在19個外省的援建下,災區的重建速度完全超乎人們的想像。僅用了兩年時間,汶川就基本完成了25萬城市居民的住房重建。
「地震游」成為主要經濟產業
地震後,泥石掩埋了礦場,礦工們死裡逃生後大量遷往外城打工。災區縣城失去了原本以礦業企業和磷化工企業支撐的脆弱經濟循環。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地震游」竟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主要經濟產業。
例如原址重建的汶川映秀鎮,如今已是國家5A級景區,沿路分布了大量餐館、旅店和商鋪。
5A級景區、「震中旅遊」的招牌,在當時吸引了不少外來商家到災後小鎮上創業,農家樂和旅遊的生意都相當火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游的熱度大幅消減,來到這裡旅遊的遊客也就越來越少。
根據當地工商部門統計,目前映秀的商業餐飲、住宿服務商家,從高峰時期的200多戶,下降到100戶左右。2015年,總計有109戶餐飲、住宿、旅遊品銷售商家註銷了營業執照。
「在映秀鎮街頭,除了用自家房子做生意的本地人,其他的底層鋪面大多閑置,有的招租信息已經掛了兩三年,也租不出去。」
單一的產業結構、地震游吸引力下降、日益減少的客流以及不斷流失的人口,對於災後重建的小縣城,如何找到自己的產業轉型之路,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一切與汶川地震有關的改變
事實上,汶川地震不僅改變了災區當地的生活和經濟,也在改變著整個中國。
學術領域:
2008年以後,與汶川相關的論文,從400篇飆升到2萬篇每年,大多數集中在防震救災領域。可以說,汶川地震直接推動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
民間公益:
汶川地震可能是小巴這一代人,人生中第一次捐款、第一次參加義賣。當時甚至有新聞說排隊獻血的志願者導致了交通堵塞。
2008年,汶川地震災區收到的捐款總額(包括個人和企業)達到了652億,以各種形式提供過志願服務的志願者超過1000萬人。因此2008年也被視為中國志願者元年,人們第一次意識到民間公益組織的力量。
地震預警技術:
汶川大地震後,許多人第一次聽到了「地震預警」這個辭彙。
震後10年,我國建成了2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監測網,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目前,地震預警技術已服務全國31個省市區,通過廣播、電視、手機、專用接收終端等途徑預警40次破壞性地震,無一誤報。
今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全國各地都在用不同的形式紀念著這場災難。但親身經歷過這場災難的許多人,卻想拚命忘記。
《南方人物周刊》報道了這樣一個小細節:許多當年出生的小孩都取了一個和地震有關的名字,多年以後,許多這樣的小孩又都改了名字。在災區,試圖記住和試圖忘記,往往是矛盾的統一體。
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災難帶來的傷痛或可遺忘,但在災難中湧現出的人性閃光點,則是我們需要永遠銘記和傳承的。
今天,讓我們緬懷逝者,在他們本應繼續的生命路上,負重前行。
五月里,吳曉波頻道將陸續發布系列主題文章,與你探討這個時代的變與不變。
本篇作者|F君 | 和風月半|當值編輯|楊帥
責編|鄭媛眉|主編|魏丹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尋找正在接班或創業的90後企二代,共同營造一起成長,志同道合的社群氛圍。這裡沒有傳統的商業課堂,只有踐行體驗式學習和沉浸式場景,共同思考家族企業轉型中如何變革創新。
※風沙中的開荒者,他在沙漠里種出32000畝水稻
※90後:活了20幾年,第一次定鬧鐘搶李寧的衛衣
TAG:吳曉波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