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旗頂山上有座凌霄塔,你有聽說過它的故事嗎?
在閩東三都澳區域,有一條黃金水道叫白馬港。沿江而上,這裡就是福建省福安市。在這座城市內,有一條母親河,人們親切地把她叫做富春溪。這溪的下游,就是旗頂山,山上有座寶塔叫「凌霄塔」,當地人說,這塔很有名氣,家喻戶曉。
前陣子的「五一」早晨,約了幾位朋友一起去登凌霄塔。來到旗頂山山腳下,發現旗頂山上霧氣瀰漫,煙霧繚繞著台階和嶺亭,那台階若隱若現在山脈之中。山上的松樹林,她們或淡妝、或濃抹著俏臉,格外撩人……
通往凌霄塔的山道,由長約兩米的花岡石鋪就成,全程大約兩公里,猶如一條曲折蜿蜒的絲帶,順著山勢飄然而上。山道左右邊有碧綠的松林遮檔著,散發出陣陣陶醉的芬香。山上涼悠悠的清風,吹低了軟軟的樹枝。吸一口空氣,感到美美的清新。看那山間里各種鮮花點綴在濃綠的小草之中,有一種待晴怒放的姿態。
我們登到半腰間里的一個小山坳,從遠方傳來嘲雜聲。原來有幾位愛好登山的老者,正圍在一起,談論山脈中的一口泉井。我們走近一瞧,這口井,據老人們講,井水常年不枯,泉水甘甜醇美,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這些老人有的是單位退休人員,有的是當地農民,他們基本天天聚在一起登山。
離開泉井,我們繼續向山頂衝刺。石階越來越陡,人也越來越累了。我們個個都汗流浹背,雙腳像捆上沙袋一樣越來越沉。但在這時候,心裡想著馬上就能見到凌霄塔,成了我們的意念和信念。大夥互相鼓勵,一鼓作氣,直衝到山頂,來到凌霄塔。
根據福安市志的記載:凌霄塔,俗稱文峰塔,當地也叫七層塔。明朝崇禎二年,即公元1629年,知縣梁兆陽所建,崇禎四年知縣巫三祝續建。幾經歲月風霜侵襲。塔頂及七層已損毀,其餘六層也嚴重損壞。塔高22米,第一層每邊長2.75米,北面設拱門,第二層以上每層設進出二道門,塔內石階銜接,繞塔檐至塔頂。此塔系樓閣式石塔,平面八角,塔上無雕刻裝飾,也無文字,屬風水塔。
為什麼稱凌霄塔是風水寶塔?
相傳,福安在萬曆年間,即公元1581年7月,福安曾出現過一次百年一遇的水災,洪水基本將福安城關吞沒(除龜山,上杭,鶴山以外)。福安至今還流傳「萬曆年間,水流福安,只剩上杭和龜山」之說。大災後,福安城關內人口減半,原來縣內人口約四萬人,因水災,瘟疫等情況,人口銳減到兩萬人左右。當時社會蕭條,民不聊生,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而,民眾渴望風水自救,就請了一位風水雷先生,將韓城四周看一遍。風水雷先生說,大水吞噬整個福安城關,有河妖做怪,必須要建塔鎮妖。只有鎮住河妖,福安城方可平安發達。明朝初期,正值風水學盛行,受此影響,故建凌霄塔。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時期,受朱熹的文風影響,為了拯救福安,福安文人墨客建議開建風水塔,倡導振興文運。因為當時福安文化比較落後,來福安做官的文人不容易提拔,縣吏們一心想提陞官運,所以很重視建塔。凌霄塔建成後,官吏們看了又看,從遠處眺望這凌霄塔,確實很像一隻毛筆,很是滿意。根據古書《陽宅三要》記載,當時各省、都、洲、縣,地方官吏想提升文運和才氣,都有建寶塔之風。縣吏們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取名「凌霄塔」,有「飛黃騰達、直上雲霄」的寓意。
願盛名之下的凌霄塔造福人民!
來源:福安百姓網,作者:蘭雲
福安市標和城市精神火熱投票中!作為市民的你不點擊這裡參與一下?
為凌霄塔點贊
※福安開出新能源汽車處罰第一單!這輛特斯拉「中招」……
※哇,福安這4人每人獲獎勵10萬元!因為他們是……
TAG:今日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