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十年生死:存亡皆泰,利濟無窮

十年生死:存亡皆泰,利濟無窮

五言跑馬韻

 廣成韻

董至光 

00:00/04:02

許多人在說過去的事情的時候,總喜歡用「轉眼之間」、「不知不覺」、「彈指一揮」來形容時間的流轉。

在他們看來,這似乎能最為精確地表達出時間流傳的不可挽回。但這樣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卻忽略了那些時間所承載的實踐究竟有怎樣的重量和意義。

「512」大地震紀念碑(資料圖)

當我們回顧從公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至今的一切,我們真的能忽視這段時光中發生的一切而輕巧地說出一句「十年如彈指一揮間」么?

紀念,或者說祭奠那些被天災奪走的無辜生命,是最為特別的。這不同於對壽終正寢的追思,我們可以稱那些終老為「喜喪」;也不同於對英勇犧牲或者為國捐軀者的緬懷,我們可以去歌頌他們的美德。

道教界為汶川地震遇難同胞超度(資料圖)

兩千年前乃至更早,祖先們便知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然則無妄之災來時,卻仍見得人的渺小。那我們到底要去紀念什麼?若歸乎個體,可能要紀念故去的親友,寄託哀思;歸乎大眾,也許還要回溯下十年之間人們究竟在這巨變的山河之上塑造了怎樣不可思議的變化。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無論宏大還是平凡,所有的紀念,都一樣深沉。

中國人的紀念,總是有一種別樣的文化在其中。那就是對於「心」這個概念的體會,即如當初「心繫汶川」,那種悲愴與絕望是發自內心的。然而現在很多人並不知道中國文化中的「心」與其他文化有何區別,故而也就很難明悟中國人的紀念——準確地說「祭奠」的真意。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資料圖)

《玉宸經法鍊度內旨》開篇即說:「天地至大,人生其間,一身至微,而能與天地相參而曰三才者,唯此心耳。」我們經歷了這樣的災難,方知人的「一身至微」。但後來的人們沒有被擊潰,並且仍然能夠去紀念這一切,那便是因為這個「心」——「此心之體,在乎天地之先,而量包乎天地之外。」

上面的引述,來自道教的度亡經文,這是中國人最正統的緬懷的法門。正是在這個最傳統、最中國的多神信仰里,我們首先看到的不是對天地力量「繳械般」的畏伏,而是對「心」的力量的肯定,這實質上就是對於人的力量的肯定。

一身至微,而能與天地相參而曰三才者,唯此心耳(資料圖)

一切語言或者文字形式,其最好的意義應該是作為載體,將我們這所有人在此前十年中因這場山河巨變而所做出的行為銘記下來——不只作為紀念碑或者功勞簿,而是當作對未來更多個十年的提醒和激勵。

四千年前,誕生在汶川石鈕山的大禹王,面對山河巨變,他制定了正確的治水方略並投身其中。這從精神與文化上都給後世的中華文明打下了一個極其堅實的基礎。

四千年後,面對汶川地震時我么好呢所做的一切,是否也能夠在精神與文化上再影響四千年,我們並不敢確知。道教中,大禹王為水官大帝。

水官大帝的寶誥里有這樣兩句,在此際,無論是祭奠十年前那個悲愴的時刻下逝去的靈魂,還是紀念十年來我們所做出的一切,也許最貼切不過:

「上解天災,度業滿之靈;下濟幽扃,分人鬼之道。存亡皆泰,利濟無窮。」

存亡皆泰,利濟無窮(圖源弘道小閣)

(編輯:柯恩)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早的醫學實踐者——「巫」指的是什麼?
清明節慶:站在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交叉點上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