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游網師園,聽一段崑曲

游網師園,聽一段崑曲

人多少都有點避世情懷, 得意也好,失意也罷。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修身於其中,是古今文人雅士的執念。園林, 由此而生,化作理想的載體。從規模浩大的皇家園林,到小巧精緻的江南園林,無不寄託著造園人的夢想與追求。園林對於現在的我們意味著什麼?存世的園林與普通百姓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實際關係?市井中的山水和自然中的天地如何在園林中相互依託?

園林中的世情,戲台上的山水

策劃:董江威 攝影:莊嚴

採訪、撰文:劉小勇

_______

石徑屈曲,似往而復。滄波渺然,一望無際。有堂日梅花鐵石山房,曰小山叢桂軒。有閣日濯纓水閣,有燕居之室曰蹈和館。有亭於水者曰月到風來。有亭於壓者曰云崗。有斜軒曰竹外一枝。有齋曰集虛。

——清·錢大昕《網師園記》

▲看松讀畫軒軒外南庭中有相傳為萬卷堂時遺留下的一株古柏,為網師園中最古、最高的大樹,樹梢已枯,但枝幹仍遒勁傲立,其旁樹榦斑白的白皮松和姿態虯曲的黑松依然蒼翠。

Master-of-Nets Garden

網 師 園

原址是南宋侍郎史正志所建的萬卷堂和漁隱園,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得並重新建園,因以漁翁自喻取名「網師小築」,民國年間畫家張大千與其兄張善孖在此借住五年曾養虎一隻,於上世紀50年代定名為網師園並對公眾開放。網師園堪稱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因地制宜,充分展現「貴精不貴麗」造園思想的小園極則。

翁育賢崑劇演員

遊園蘇州崑劇院西側崑曲傳習所,創建於1921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物化保護基地,是近代崑曲的復甦地,已恢復重建為崑曲傳習活態博物館,內有古典園林形式的水榭、假山、園亭和建於民國時期的曲潤紅樓,是崑劇實景演出的絕佳舞台。

古典園林是文人與能工巧匠合作的結果。「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蘇州自古就是富庶之地,陸路水路交通發達,是魚米之鄉又桑田廣布,絲織業和小手工業興旺冠居江南。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興盛,蘇州重視教育,自隋唐科舉實行,登第者甚多,到了清代所出狀元已是全國最多。這些學而優則仕的姑蘇士人往往在朝廷中居要職高位,博學多才又見多識廣,年老歸鄉後必購置田宅,苦心孤詣為子孫留置產業營建私家園林。地方豪紳也紛紛仿效建園鬥富,加之蘇州古城歷經兩千餘年大致格局未改,河網密布,水道縱橫,為聚石引水植林開澗提供了最有利的先天條件。明清時期,被譽為「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蘇州已是半城皆園亭。

如今,園林與崑劇同為蘇州古典人文精神代表,園林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崑劇則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於元末明初蘇州崑山一帶的崑劇又名崑曲,被譽為「百戲之師」。崑劇的興起確也和園林興盛有著頗多重合的歷史軌跡,江南地區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精緻的市民生活激發了文人創作,眾多崑曲作者同時也是園林營建的設計者或是詩人和畫家,例如文徵明、湯顯祖、計成、李漁等。書畫同源、詩畫同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園林是立體的水墨畫,是詩的具象化,崑曲則是園林中流動的人文詩。

若說聞名全國蜚聲海外的十幾座蘇州園林中,拙政園因薈萃眾多造園技法和景觀以大而全獨領風騷,那麼網師園則是以小見大、以少勝多、因地制宜,充分展現「貴精不貴麗」造園思想的小園極則。「網師」為漁翁之意,表現「漁隱」的傳統思想。原址為南宋侍郎史正志所建萬卷堂和漁隱園,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重新築園,取名「網師小築」,後數易其主,於上世紀50年代定名為網師園,對公眾開放。

造園家推譽網師園為小園典範,因其在十分有限的空間內展現出的含蓄之美有不盡之意,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拙政園佔地78畝,而網師園僅8畝。大園難在緊湊,小園難在寬綽。從「網師小築」門入園,曲廊接小山叢桂軒,軒東便道是僕人傳達遞送之用,需快捷為直道,軒西通園主宴客場所的蹈和館則是小院迴廊,曲徑通幽。曲直結合,相得益彰,此類妙筆在網師園中很多,所以游網師園讓人賞心悅目不覺局促。

除了擁有優秀的園林建築文化,網師園的古典夜園游也備受青睞。春夏秋三季每晚,夜色里,花燈下,在古色古香的廳、堂、齋、閣中上演評彈、崑劇、笛蕭、古箏,遊人可隔水聽音,依欄看戲,移步換戲也換景,盡享「秉燭夜遊,良有以也」的遊園之樂。戲台上「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熊會萬師」,園林中小山水見大天地。

三步橋網師園中心為水池,東南角有一座引靜橋,僅長2.4米,三步即可跨過,故又稱之為「三步橋」。橋雖小巧,石欄、石級、拱洞一應俱全,有中國園林最短最小的拱形橋之稱。

「我最早在園林里演出是在網師園,那時候剛剛畢業,網師園的夜花園有多個表演項目,其中最多的就是崑曲。我很喜歡在園林里表演,夜色和水榭樓台間的燈光很有穿越感,這比在劇場舞台上能更快進入角色狀態。」

在園林中表演和遊人很接近,對於演員發揮是沒什麼影響的。因為只要開始表演進入角色狀態後就像自我陶醉了一樣,會忘記周邊的環境。崑曲觀眾一般也比較安靜,不會在表演中鼓掌叫好,往往都是表演開始前給一些鼓勵,整段表演結束後才鼓掌。」

「蘇州崑劇院東側院落,以前是『傳』字輩學員小時候學戲的地方,七八年前得到恢復重建。現在設為園林外景舞台,平時也有夜場《牡丹亭》表演。崑曲的意境美,園林的意境也美,像《牡丹亭》的《遊園》這一段故事就是在園林中發生的,如果在園林中觀賞會是很享受的。」

翁育賢現為蘇州崑劇院青年五旦演員,1994開始學些崑劇,初中畢業後,她進入以蘇州評彈名義招生的學校學習崑劇。崑劇在清乾隆後期逐漸衰落,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仍很不景氣,報名學習崑曲的人寥寥無幾,那時候大部分學員進入曲藝班都是準備學習評彈的。近現代,評彈是蘇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說曲藝,廣受歡迎。其實,評彈借鑒了大量蘇劇元素,而蘇劇又與崑劇淵源頗深,歷史上崑劇衰落時,不少崑劇藝人改演蘇劇。如今,崑劇的藝術價值被重新發掘再度興起,再不會像當年那樣少人關注了。

_______

Q:欣賞崑劇對年輕人和非吳語地區的人來說有些難?

A:崑曲不是以講故事為主的戲劇形式,是在營造一種意境,觀看之前還是要先了解一下故事梗概的。崑曲極端唯美,和現實生活距離遠,但正因為生活的現實讓人們需要唯美的心靈寄託,所以像《牡丹亭》這個幾乎全發生在夢境里的故事特別受歡迎,每個人都很喜歡。

崑劇里有南曲和北曲,我們也同樣會表演北曲,北曲比較高亢激昂,是根據曲子的主旨特點選擇,像《牡丹亭》這樣比較柔美的,就用南曲演。

Q:崑劇在蘇州和全國其他地區的群眾基礎如何?

A:在蘇州,崑曲是這些年才建立起廣泛的影響,之前反而是在北京、重慶、武漢等地受歡迎,當地觀眾很熱情。我們在外演出感覺崑曲熱,回到蘇州卻感覺有點冷清,蘇州慢熱,這可能是蘇州人的性格使然。

Q:這比較有趣,蘇州人對待園林不會也是這樣吧?還記得第一次逛園林是什麼時候嗎?

A:那是很小的時候。我開始記事,蘇州園林已經恢復到現在這個樣子了。對我來說只是感覺比大公園要特殊一些。園林像絲綢、崑曲一樣很自然地融於蘇州人的生活里,是生活的一部分。蘇州人其實並不會經常刻意逛園林。

Q:蘇州園林與崑曲是相互影響的,園林會按照戲台設計建築,崑曲會參考園林設計情節,對此有了解嗎?

A:在我看來,兩者至少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相通之處。一是,不直接。比如在園林里,一個很近的空間距離,會特意求曲,造一條彎曲的小路或是架座小橋。在崑曲中,也許只是想說三句話,但是四五分鐘都在委婉地表達。當然這不是故作姿態,是追求美的表達,每一個轉折的地方都是有意義的。二是,不實用。園林並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只是文人商賈的精神享受,崑曲亦如是。三是,不簡單。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其內涵豐富。

Q:台灣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很受關注,這和常說的《牡丹亭》有什麼不同?

A:以往《牡丹亭》都是由觀眾已經比較熟悉的資深演員表演,而青春版則全部用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也許白先勇先生認為這些年輕人與劇中人物的年齡接近更適合詮釋角色吧,這適應了部分觀眾的需求,也擴大了崑曲的影響力。

Q:蘇州園林在修復過程中逐漸融入了各個時代的元素,崑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如何傳承的?

A:戲曲傳承是活動的傳承,有繼承有發展。每個演員的條件是不同的,不能完全地複製上一代,演員要結合自身特點(嗓子、形體)調整,但總的基調是不變的。如果能找到老的演出照片與現在的進行對比,是能看出區別的。例如,我和王芳老師(崑劇、蘇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以及她的老師張繼青老師(崑劇表演藝術家,原名憶青,國家一級演員)都是內斂、委婉和非常含蓄的風格,這是師承關係決定的,但老師從沒要我把動作做得完全和她的一樣,她讓我結合學戲的基礎理解角色,按照自己的理解詮釋。在觀眾看來我們的風格相同,卻又有著各自的不同之處。

2017年獨立發行

關注手工藝、本土人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苦獲 的精彩文章:

在南京,崑曲正鮮活

TAG:苦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