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靖難之役,是官方的「爭奪帝位」還是朱棣的正當防衛?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靖難之役在中國歷史上十分有名,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燕王朱棣舉兵攻陷南京城,推翻了建文帝皇太孫朱允炆的統治,此後朱棣篡位稱帝,是為明成祖。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發起的削藩,它的並非主張革新與守舊兩大派別間的鬥爭。
靖難之役示意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因皇太子朱標已逝,因此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在位時曾製造了多起獄案,目的就是為了打擊異己勢力,加強君主專制統治。但是朱元璋卻留下了一個嚴重的隱患——分封諸王,他借鑒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將諸子封為王,並命他們鎮守於各要塞,分封的藩王不僅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且在當地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手握兵權,對剛剛即位的建文帝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朱允炆任命寵臣黃子澄為太常寺卿,在後者的建議下,建文帝以諸王擁兵邊陲為由下令削藩,激化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燕王朱棣帶頭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由此爆發。
朱棣
那麼,靖難之役究竟是朱棣「爭奪帝位」還是正當防衛呢?答案是兩者都有。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太子朱標死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圍繞皇位的鬥爭便空前激烈。燕王朱棣雄韜武略,才能突出,對帝位一直有覬覦之心,建文帝也深知燕王的心思,因此即位後處處掣肘燕王,削藩便是重要舉措,建文帝先是廢周、齊、代、岷諸王為庶人,繼而又迫使湘王自焚,這些讓燕王寢食難安,最終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正式豎起反叛大旗。可以說,燕王朱棣早有反叛之心,建文帝的削藩加快他反叛的步伐。至於燕王起兵號稱是遵「祖制」的說法,很明顯是政治伎倆,因為朱棣即位後,不僅繼續削藩,而且程度更深,此後諸王權力大大被削弱,難以對抗王師。
建文帝
最後,靖難之役為何會出現以燕王朱棣成功而告終呢?建文帝即位時,明朝出現了「昇平繼體,海宇晏清」的局面,政局比較穩固,民心安定。實際上,建文帝的失敗與一系列的策略不當有關。首先,在削藩問題上,建文帝過於著急,只是先對付勢力更弱的幾位諸王,而忽略了勢力最強的燕王、寧王,這也讓燕王有雄厚的兵力來起兵反叛。其次便是沒有全力攻佔北平,北平是燕王的據點,一旦被攻陷勢必會對大大削弱燕王的勢力,使其腹背受敵,事實證明,正是北平的相對穩定讓燕王沒有了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兵力攻佔南京。再次,南京城的防守出現了重大失誤,出現了谷王、李景隆之變,嚴重打擊了守軍的士氣,也將南京城的大門直接向燕王的軍隊敞開。最終南京城被攻陷,建文帝下落不明。
參考文獻:
吳晗:《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5年第4期。
郭厚安:《「靖難之役」及其對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影響》,《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2年第1期。
全仁經:《「靖難之役」的勝敗原因究竟何在》,《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郭厚安:《論「靖難之役」的性質》,《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洋務運功興起後國產軍械開始生產,這對晚清軍事有什麼影響?
※迫降在體育場的2503號戰鬥機,民國空軍的一段抗日秘辛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