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內丹」修鍊與武術「內煉」功法有什麼關係?

道家「內丹」修鍊與武術「內煉」功法有什麼關係?

內丹修鍊是道教中後期修道方法的主流,它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技術程序,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內丹學體系。這個體系也是當今氣功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又是武術內功學重要的理論來源之一。在歷史上,武術對道家眾多的流派及學說都有不同程度的採納或融合,但與武術關聯最密切的就數「伍柳」這一派。

在道學中,伍沖虛、柳華陽一派的「內丹訣」完全是從「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理論層次出發,並作為「丹法」的基本依據。尤其明清以來,修習靜坐或修鍊丹道的人普遍流行一種觀念,那便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爍神還虛」,以及最終「粉碎虛空」而歸於「大羅金仙」之境界。其實,早在宋元時期,道學中多數認為,人體內在的「精」足「金丹」的「丹母」,結合「持盈保泰」與「保精養氣」等理論,使人重視煉精的功夫及方法,這便是學仙或長生不老的基礎。但要真正弄清「三煉」與武術的關係,我們首先要從「丹田」的概念入手。

一、「丹田」的概念與位置

武術中的「丹田」原是道家煉丹中的術語。「丹」,是道家所追求的金丹、神丹、大丹。其「三丹」來源於道家的「三元」理論,即天元、地元、人元,或上中下三元。道家認為,人元之初成謂之金丹,地元之中成謂之神丹,天元之上成謂之大丹。而「田」則是煉化金丹、神丹、大丹的場所,故稱之為「田」。「丹田」還分上丹田、中丹田與下丹田,在道家術語中又分別稱之謂泥丸、土釜和華池。

道家把兩眉之間橫通間腦的部位稱之謂「上丹田」;兩乳之間橫通肺與心臟的部位稱之謂「中丹田」;在臍下橫通腎臟之間與大小腸的部位稱之謂「下丹田」。對下丹田的具體位置眾說不一,在《伍柳法脈?鼎器直論三》中有云:「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鼎。」《大成捷要?關竅秘訣》與《如是我聞?開關說法》中均日:「臍之後,腎之前,中問一穴名為偃月爐,又曰氣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日華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採藥之處。」單「氣海穴」道家又不同於中醫,中醫《醫宗金鑒?任脈分寸歌》中日:「臍下寸半氣海全(泉)。」《雜著捷徑》中曰:「臍輪三寸為下丹田。」《抱朴子內篇?地真》說:「或在臍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然遺憾的是,至今對上述提到的各丹田及穴位,在人體解剖學與生理學中也無法科學地給出定論。

武術中的「丹田」術語雖然源於道家的內丹修鍊理論,但在古今武術訓練中很少直接用到上丹田和中丹田,大多強調的是「氣沉(或貫、聚)下丹田」。這亓丁能簽於在日常勞作與武術運動中的經驗積累,發現它有五大功能:(1)由於氣貫丹田是逆呼吸,能自然推動勁氣發放,在感覺上能不斷充實發力源,增強爆發力;(2)能在運動中降低重心,穩固肢體;(3)能防止在劇烈的練拳運動中氣血上涌於頭部,並可避免頭重腳輕、腳底發飄,甚或頭暈、噁心、腦漲等不良反應;(4)能使氣暫聚於小腹,使此處溜滑堅韌,以增強抗擊打能力。

二、道家「丹法」三煉理論的形成

1. 丹田與三煉的關係

因道家「煉丹」需要一個場所,於是借人體虛擬為煉丹的鼎器或鼎爐。尤其在「伍柳」學中,把人體比喻成一個大鼎爐,神氣一旦入于丹田,則形成了內鼎。因此,道家認為,上丹田為藏神之所,中丹田是藏氣之所,下丹田乃藏精之所。在道林名著《玉皇心印經》中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在《伍?法脈?煉藥直論七》中,沖虛子曰:「仙道以精氣神為正葯。元精、元氣與元神並稱『三元』,皆先天也。以煉三合一,喻名煉藥。」可見,上丹田煉神,中丹田鍊氣,下丹田煉精。由此推理,產生了下丹田藏精,是煉精化氣的場所;中丹田藏氣,是鍊氣化神的場所;上丹田聚神,是煉神還虛的場所。這就是道家三煉理論來源的依據,也足修鍊成仙的基本程序。

由上述可見,道家把精氣神作為丹藥,並運用生活現象不言而喻地形象閘釋了修鍊的過程,這種暗喻也導致了後人不斷對此產牛誤解。丹田不過是道家術語中的一個代名詞,也並非能在體內煉成一粒丹藥。對此,南懷瑾老先生曾開玩笑說:「如果真有一粒,那便是腸癌、心肺癌或肝癌了。」

2. 「丹法」三煉與「大小周天」

道家對前二煉是煉大小周天的認識比較統一,諸如初關煉精化氣是小周天,中關鍊氣化神是大周天。其實,周天是古代天文學上的術語,是觀測者眼睛所看到天體上的大圓周。這個大圓周又稱為大圜,亦稱黃道。黃道劃分為360度,在其兩側的八度內即為黃道帶,布列各星宿,並在其上運行。所以,孔穎達在《禮記?月令篇疏》中說:「凡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為一周天。」道家「伍柳」《天仙正理》中說:「小周天雲者,嚴取象於子丑寅十二時如周一日之天地也。」可見,道家是借用了周天這個名詞,用來說明在「煉精化氣」時引導內氣的感覺,從下丹田循督脈至任脈,再回到下丹田的循環。這就是道家所講的小周天。由於小周天只走任督二脈,而中關鍊氣化神要通達奇經八脈,所以,相對於初關的小周天,中關「鍊氣化神」故稱之為大周天。

三、現代學科對「內煉」效果的積極認識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就著手了對氣功及太極拳運動的研究。當時的運動心理學、生理學就認為,在形成運動技能時,除視覺、聽覺、味覺、皮膚感覺起重要作用外,同時也與內臟感覺機能有著密切的聯繫。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科研人員進一步測量了人體在運動時生理指標的變化,諸如耗氧量、肺活量、血壓、心率、呼吸頻率、動脈血乳酸含量降低、肢體血流量的升降、腦電圖顯示a波的增加、θ波的活動、ATP含量的增高等等。國外也提出了自我鍛煉法、分段放鬆法、深呼吸法、息心調和法等,用來克制激動,保持鎮定,使脈搏、呼吸平穩,肌肉放鬆。有的用調心默想及語言暗示,以引起生理變化,使訓練和比賽達到良好效果。1990年6月,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生理學》中講:「通過訓練,可以改善神經系統募集運動單位的機能能力。當運動員更多的肌肉纖維共同參加收縮時,勢必使力量增大。研究證明,若用自己最大力量的20~80%從事肌肉活動時,力量的增加是靠神經系統不斷募集更多的運動單位實現的。如果在80%以上的用力時,主要是靠神經巾樞發放衝動頻率的增加得以實現的。」另外,神經系統改善主動肌、協同肌與對抗肌間的相互協調關係,可以增大力量。特別是對於對抗肌放鬆能力的提高,可以顯著增加肌肉收縮的力量。而傳統武術的「內意」訓練,就是欲通過自我心理暗示來實現。例如,在1997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運動心理學》中講,在做某一技法時,首先在精神上放鬆,暗示本體的

對抗肌最大限度地放鬆,協同肌與主動肌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逐漸形成一種用力的技巧。其次,這也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指導與自我調整的心理訓練方法。掌握這種方法,能逐漸產生自動反應能力,當精神緊張時,使身體放鬆,並能使心腦及軀體恢復到協調狀態。此法教給我們有意識地控制那些所謂不自主的身體功能,主要是運用想像及肯定的自我暗示。掌握此法後,就能在任何情況下使自己在較短時間內進入放鬆、機敏的自然生髮狀態。

綜上所述,我們把以上現代運動生理學與運動心理學基本認同的「內煉」效應歸納為,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來調節並增強人體的內部機能,刺激並加快體內儲存的化學能轉換為熱能和機械能的過程,然後經濟地使用能量。諸如在協調發力方面,針對某個部位發力時,用意念來減少或杜絕不應做功的肌肉消耗能量,使身體內外相對不產生任何分力,而形成一個合力。換句話說,就是在運動的瞬間調動人體所有的能量,並由內至外同時集聚在某一個發力點上,就如同凸透鏡能把散射的陽光匯聚成一個焦點,而形成強大的熱能一樣,從而使人體內外各個部位的功能,從心理到體態均進入最佳的實戰狀態。這也是武術中常講的「整力」。因此,武術汲取道家內煉之目的,又可以概括為:壯內強外與內外合一的協調運動訓練;爆發力的訓練過程;訓練機警靈敏的對抗意識狀態。

四、武術中的「內丹」修鍊

武術中的「內煉」又稱「內功」,但從古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或概念。可以說,武術運動吸收了佛道醫等眾多煉養方法後,成為內外雙修之典範,稱為「內家拳」。其實,在我國明末以後就興起了武術家兼修道學,以及道士習武的現象,他們把兩者融會成「拳道合一」。調身、調心與調息,本是佛道修鍊的基礎程序,其又結合了中醫導引養生的功法發展為氣功,同時也被武術一併吸納。單從武術功法角度講,內修的目的在於,一是練習並調節內在的意氣勁合一,以及外在形神合一;二是提高人體內在臟腑及神經機能。內綜合反映於外,是強健了人體的筋骨皮。可見,武術內煉的初衷是訓練肢體運動內外協調統一。由此,又產生了「內三合」、「外三合」的「六合論」。如單分析「內三合」,在武術古籍、拳譜及武術諺語中,把內三合總結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因此,三合的「內」主要包括心意勁氣精神等。可以看出,古代武術對「內」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心理活動,諸如思維、意識、意念、想像等;二是直觀不到而客觀存在的生理物質,諸如氣血、臟腑、經絡、勁力等。所以,煉內的定義也應表述為,用心腦意念的心理活動來調節人體內部生理機能的訓練。

儘管道家與武術在歷史上各自的流派及學說眾多,但道家與武術關聯最密切的就數「伍柳」一派。這個體系也是當今氣功與武術內功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翻閱清代萇乃周著的《萇氏武技書》就會發現,其中對此有大量的引用和闡釋;再查閱萬籟聲著的《武術匯宗》,則完全附錄的是道家內丹修鍊法;在民國時期孫福全撰寫的《意拳述真》、《八卦拳學》,以及姜容樵著《形意母拳》,原文都是郭雲深先生日:「行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工夫,有三種練法。」其中,三層道理即: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與道家不同的是「煉」改為了「練」)。我們如果追溯引用它的時代,可在《意拳述真》中看到這樣一段記述,形意拳名家李能然傳郭雲深時,談到過「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的三層道理。可見,形意拳在李能然先生時期已採用了道家「伍柳派」的修鍊術語及部分內容。

可見,古代武術家們已經意識到了,道家的內丹修鍊對人體運動養生有積極的作用,但無法用更科學的學科工具來闡明它的原理。當時,人們對內丹學修鍊的認可主要停留在,一是道家「丹法」依仗了中醫臨床經驗的基礎,使人們認同了道家內丹修鍊功法具有神秘的養生功能。二是它與中醫養生功法相互依存,發展成為一個新興學科――氣功。因此,可以說道家神秘的療養功能與氣功的奇異現象,是武術功法吸收它的契機。此後,因人們對兩者的功法理論都感到奧秘難解,這無形中也為中國武術潛移了一分神秘感,故武術又被稱為「中華神功」。

五、結語

內丹修鍊是道家中後期修道方法的主流,它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與技術程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內丹學體系。這個體系是當今氣功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樣又是武術內功學理論的重要來源之一。

從資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從清代開始興起道士以武傳道,武人以道明武,二者融合併相互依存與發展的局面。道家的「丹法」修鍊理論固然玄虛難解,但其中也深寓著原始的、樸素的、經驗總結性的運動心理學與運動生理學。這也是當時武術選擇道家理論體系作為闡釋武術教學訓練理論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丹道《煉心歌》:靜處鍊氣動煉神,常懷清靜守丹田
大成就者必修:不為身體 境遇所動的心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