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丹東市臨終關懷機構初現萌芽

丹東市臨終關懷機構初現萌芽

臨終關懷系列報道之三

首鋼醫院的安寧療護中心

新增兩類醫療機構

臨終關懷雖然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但其需求和雛形早就顯現出來了。

丹東市慢性非傳染病管理中心副主任戴東告訴記者,他最早接觸這個概念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他還是腫瘤放療科的醫生。「當時止痛藥的應用,也就是癌症三階梯的止痛療法,應該就是臨終關懷的雛形。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醫生對患者和患者家屬『總是在安慰,常常是幫助』是必須的。」幾年前,他還參與了市政協關於臨終關懷的社會調查。「調查不夠深入,最後也沒有形成提案。」這一點,記者也從市政協提案委得到了印證——近幾年市政協沒有收到關於臨終關懷的提案。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對臨終關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記者從市衛計委了解到,近些年,我國新增了兩個類別的醫療機構——護理院(中心)和安寧療護中心。

其中,護理院主要針對兩種患者,一是需要長期進行醫療護理的患者,二是需要臨終關懷的患者。而安寧療護中心則專門針對需要臨終關懷的患者。後者是2017年最新增加的。

國家衛生部門還同時出台了《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和《安寧療護中心管理規範(試行)》,對臨終關懷病房建設、科室設置、人員配備以及感染防控與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和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機構都屬於醫療機構。只有醫療機構才能提供專業的臨終關懷服務。」市衛計委醫政科科長侯曉曄說。

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目前,我市鼓勵醫養結合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臨終關懷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臨終關懷服務機構,提供臨終關懷服務,同時也鼓勵公立醫院在符合醫療資源布局規劃的前提下開設臨終關懷病房。

「公立醫院在短期內還很難開展安寧療護服務。」侯曉曄坦言,「目前我市尚未形成分級診療的格局,不論大病小病,患者都選擇去大醫院。這導致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這個問題在全國都是普遍存在的。」

「目前,我市還沒有一家專業從事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但有一家在建的準備從事安寧療護服務的民營護理院。」侯曉曄告訴記者,這家在建的民營護理院位於振安區醫院內,與醫院共享醫療資源。

籌建這家護理院的白先生曾是一名內科醫生。他很早就接觸過臨終關懷這個概念,但真正讓他動了開辦臨終關懷機構念頭的,是在五年前。「當時我一位同事的父母患了重病,他跟我討論如何照顧老人的問題,那時候我就發現,臨終關懷是剛需,但是沒有人做。」去年開始,白先生先後查閱了很多資料,於今年開始籌建這家護理院。

「如果這家護理院經營得好,很可能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臨終關懷機構。」侯曉曄說。

臨終關懷機構能否解醫院之困

在這種大醫院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腫瘤科的患者卻沒有出口。「一些腫瘤晚期的患者,家屬明知已經無力挽回,還是要治療到底。」市第一醫院腫瘤內科主任樊金霞告訴記者,據她了解,我市多家醫院的腫瘤科都面臨著這樣的局面。「除了回族的患者習慣將患者接回家中過世,我接觸的其他民族更能接受家人在醫院過世。」她認為,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死亡,那麼臨終關懷的發展必然將受阻礙。

「當醫院已經沒有更好的治療手段,只能用藥物減輕患者的痛苦時,再留在醫院強行治療,一方面是對醫保基金和醫療資源的一種浪費,另一方面患者本人也很痛苦。但是回家家屬又照顧不了。」侯曉曄告訴記者,這樣的患者,就應該由臨終關懷機構來接收。

據戴東介紹,我市有的醫療機構曾經開設過這樣的專業,但效果不太理想,叫好不叫座。他分析,一是醫院把臨終關懷想的和做的簡單了;二是患者家屬出於孝道、情感等原因,罔顧無法治癒的現實,強行留住生命。歸根結底主要是醫患雙方的認知問題。

「臨終關懷是多學科綜合的專業,以幫助和安慰為核心,整體護理和心理安慰佔主要比重,而治療則退居二線,以對症支持為主,而現實實踐中往往做反了。」戴東說,正視死亡,正確認識臨終關懷,真正接受臨終關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東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東港市精神病醫院免費為精神疾病患者體檢

TAG:丹東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