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首汶川:青苔十年入侵,人心一寸抵抗

回首汶川:青苔十年入侵,人心一寸抵抗

沉浮十年,局中人早已不迷,旁觀者難免距離與隔閡,紀念時自然要謹慎尋味。

忽然十年。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地震爆發,最終的人命損傷寫進史冊:6927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遇難者中包括5335名學生。失蹤意味著什麼,十年後更是一目了然。在極簡數目字之外,川震的影響全方位發散,至今不絕。

十年之後,投入悲情不是紀念川震的最佳姿勢,憤怒也不是最為合適的立場,因為該生長的那些都在生長,比如失獨家庭的再生,生命遠比苦難更有韌性。苦難敘事自有其嚴肅的面向,可十年觀照,理解這次世紀大地震,有必要涵蓋人性及生命的光亮。

即使過了十年,要概括本次大地震的一切,還是相當困難。它的震撼實在太大,貫穿政治與階層,穿透時代和人心,鏈接死者和生者,看盡生存與靈魂。正因為它規模大,聚攏起龐雜人事,單一地評價川震極容易片面。在面對這一歷史事件時,我們承認其複雜性。

與此同時,全民擁有汶川地震這一巨大的命運題材,要想抒發任何一類感情——國族的,個人的,家庭的,抑或是哀痛,譴責,奮進,感恩——又極其容易辦到。地震中理出任意一條線索,都能讓政經論斷獲得空間,也可以宣洩局內人或旁觀者的萬般情緒。

可我們想提醒的是,正是這麼多闡釋,對地震的紛繁表達,讓我們在「怎麼理解川震」上,左右躊躇,頗費思量。我們不能假裝看透了尚未終結的人心重建,不能自以為洞察了倖存者長達十年的生活軌跡。對於傷口,關於重建,一定還有言語無法抵達的幽暗之地。

特別是,對於那些失去親人朋友的川震倖存者,十年來被迫與某種殘缺和平共處,內心難免掙扎吧。「死者安息,生者堅強」,無非是在破碎處拼接完整,在不能的事上,努力刻下生活浮雕。在大面積受影響的世界努力新生,在尋常生活中療傷自愈,都讓人心生敬意。

汶川大地震製造了廣義上的創傷後應急障礙,表現在局中人的善後事宜上,也擴散到社會人文,體制內外。歷經十年療傷,這一症候群在政經的宏觀和倖存者的微觀層面,儘管有起落,但也都不同程度起效。眾多的新聞報道,多數能以克制筆法,描繪這番圖景。

震災最嚴重的北川,十年前的畢業班同學重聚,撫今追昔。千里背著妻子遺體還鄉的吳加芳,想為她修建符合當地審美的墓穴。胡慧珊紀念館的粉色燈光逐漸解除禁忌的封印,與她在世父母、新生妹妹一道,加入那些失獨父母震後生育的孩子們中,鞏固著苦難的抗體。

十年來,很多不幸的家庭迎來新生兒的成長,他們填補著父母輩的創傷,成為地震家庭生產自救的模式。普通人用肉身對抗傷害,興許會帶來新的追問,但生命在生命的斷裂處再生,依舊給人希望,而希望在生者照顧好自己時扮演重要角色。

地震中倖存的幼童或少年,增加了十年人生,在各種崗位上成為社會人,而今再以年輕人擇定的生活及眼光,回憶地震時的遭遇。記憶,曾是他們的心痛所在,又在現時成為他們的藏身之所。沉浮十年,局中人早已不迷,旁觀者難免距離與隔閡,紀念時自然要謹慎尋味。

許多報道內容營造了效果,十年讓汶川地震散發出歷史事件的莊重感,可怎麼處理「地震記憶」,仍擺在曾經漩渦的男人女人、家庭小孩面前,可能有解,或者無解。在紀念過程中,有喧嘩,有忽略,也有沉默。十年如一日,記憶與遺忘的關係受到反覆打磨。

十年回溯要掀開當年的血印,這被認作紀念的必由之路,可有地震孤兒說,「不要關注我」。他們要求一種被遺忘的權利。一些人回憶當年地震如何在場,他們卻拒絕烘托。你不可能讓他們既明白又服從,強行紀念,不如遠觀,謹守同理心。他們生活宛若常態,就是好消息。

川震十年,絕不意味著了斷,而包含各種意義上的繼續。這是汶川地震在地理上結束、又在社會指向上震蕩不已的原因。所以,我們看到或聽見對大地震很不一樣的理解方式,存在衝突,包含隱忍,不乏沉鬱的怨恨——這是地震十年劫波渡盡,依舊要收拾的人間心態。

十年後終於可以講出,汶川地震不是誰予取予奪的物品,它以十萬平方公里的斷裂,前所未有地展示了那種廣泛的普通生活,如何在經歷生死之後,依舊往前流淌的生命樣貌。生者不必硬撐去堅強,旁觀者收斂習慣性的哀痛,誰能說消失的十年時間不是倖存者的夥伴?

如果定義紀念為何物,這就是了。若真要去紀念,這就是紀念的核心之一。假定在未來講述地震的故事,也請不要忘記這些。廢墟旁邊,重建物質及精神生活的領地,川人生活照舊熙熙攘攘。記錄、評估汶川地震這一歷史事件,紀念本該如此:青苔十年入侵,人心一寸抵抗。

來源:搜狐號三條出品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關鍵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狐 的精彩文章:

中興通訊遭美國制裁 反思不該遺忘規則意識
北大120周年:擁有「天國」和「塵世」兩個維度

TAG:有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