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觀史|清代驛站與走西口

觀史|清代驛站與走西口

原標題:觀史|清代驛站與走西口


觀史 | 清代驛站與走西口


鄂爾多斯博物館 甄自明

驛站制度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式在內蒙古地區建立驛站制度。清代的交通,是以北京為中心,出喜峰口、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和殺虎口通往蒙古各盟旗的。在五路驛道上,進入蒙古地區由蒙古人維持的驛站叫蒙古站。每個蒙古驛站上,一般建有召廟,有五十戶人家為驛站應役。出殺虎口的驛道共設蒙古站十一個,其中經和林格爾等地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設四站,由歸化城通往鄂爾多斯的西路設七站。清康熙年間以來,今鄂爾多斯的七個驛站屬殺虎口驛傳道管轄,七驛站不受各旗札薩克管轄,設有固定的站用地,供站丁、站戶從事農業生產。


鄂爾多斯的七個驛站是:杜爾根站,在今托克托縣河口鎮東北;東素海站,在今准格爾旗十二連城西,為進入鄂爾多斯的第一站;吉格蘇特站,在今達拉特旗吉格斯太;巴顏布拉克站,在今東勝市西北;阿魯烏爾圖站,在今東勝市罕台廟西北;巴爾蘇海站,在今杭錦旗與烏審旗毗鄰處;察罕扎大海站,在今鄂托克旗沙拉布洞。?這些驛道和驛站的設立,為交通和通郵提供了條件,大大促進了鄂爾多斯各地之間及與外地的聯繫。


康熙皇帝出巡鄂爾多斯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返回時,經過黃河北岸,鄂爾多斯各旗札薩克率部眾渡過黃河在湖灘河朔朝覲。次年春天,康熙皇帝從湖灘河朔東渡黃河,進入鄂爾多斯,沿著鄂爾多斯東南、南部的長城,從東往西穿過,六旗札薩克迎接扈從,路行准格爾旗。四月二日,在鄂爾多斯,沿無定河近邊牆一帶西行,經過海流圖河、城川進入寧夏。後康熙帝又乘木製龍舟順黃河東進,回到湖灘河朔。秋天,又渡過黃河進入准格爾、達拉特旗境內狩獵。康熙帝曾對鄂爾多斯地區大加讚美。他說「朕至鄂爾多斯地方,見其人皆有禮貌,不失舊時蒙古規模,各旗俱和睦如一體。無盜賊,駝馬羊不必防守,生計周全,牲畜蕃盛,較它蒙古殷富。圍獵嫻熟,雉兔復多,所獻馬皆極馴,取馬不用套竿,隨手執之。水土食物皆甚宜。」鄂爾多斯高原是一派牛羊眾多、草木茂盛、和平安寧的氣象。從康熙後期開始,內地的漢民一批批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從事農耕業,促進了沿河地區有了新的發展。漢族手工業者及「旅蒙商」也進入伊克昭盟,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


走西口


走西口是指,從明代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時期,大批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進入內蒙古地區,帶動了北部地區繁榮和發展的歷史事件。清代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通過康雍乾三朝的休養發展,到乾隆年間全國人口一舉突破三億大關。這樣人地矛盾逐漸尖銳,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形成近代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行為。



▲雞鳴三省之地

「走西口」以來成千上萬的晉、陝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走西口」這一移民活動,大大改變了內蒙古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占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特色的移民文化。晉文化作為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通過人口遷移,與當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


西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和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廣義上的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西口」實際上也泛指秦晉各地至內蒙的各個通道隘口。西口一般指殺虎口,是明代的重要長城要塞,名為殺胡口、殺胡堡,從這個名稱可見當時長城內與邊塞民族關係的緊張狀況。隆慶和議後,明朝在長城沿邊宣府、大同、山西三鎮開設互市,大同右衛即於此時設馬市於殺胡口關城下,使之成為邊貿往來的通道與平台。清代,殺胡口改名為殺虎口,因其位於西北商道的交通樞紐,1650年,清政府在殺虎口設關徵稅。 「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實際上,從殺虎口出關後,在准格爾旗由南向北的娘娘灘羊圈子渡口、大迠西口古渡、君子津渡口、榆林古渡口,均可西渡黃河進入鄂爾多斯,這些都是鄂爾多斯地區走西口的支線道路。



▲殺虎口 (翟禹 攝)


鄂爾多斯地區與晉西北、陝北相鄰,這裡地域遼闊、人口稀少,成為晉陝居民外出謀生的首選之地,也是最為方便到達的地區。而鄂爾多斯地區由於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封閉狀態,單一的牧業經濟使蒙古族牧民缺乏糧食、蔬菜和布匹糖茶等生活用品,需要引進漢族的農耕技術和小手工業產品。於是,走西口的移民現象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走西口」加強了蒙、漢人民的相互交流,此種交流,除了前述經濟方面的影響外,在文化上的交融亦相當顯著。譬如,漫瀚調,又名蠻漢調,就是蒙漢人民在生產和生活的交往中,逐漸融合了信天游、山歌、蒙古歌曲的藝術風格,相互交流而催生的一種新民歌。而廣泛流傳於晉北、陝北、河北以及內蒙西部的地方小戲「二人台」,更是內地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產物。



▲准格爾旗漫瀚調


西口文化包含著晉陝漢族移民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也體現著鄂爾多斯蒙古族寬厚誠實的仁愛品格。西口文化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和諧文化。西口文化表現了鄂爾多斯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諧性。

注釋:


1.內蒙古公路交通史志編委會:《內蒙古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張占霖主編:《鄂爾多斯文化·綜合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鄂爾多斯發布mp 的精彩文章:

迎接國家衛生城市複審,我們「整」的是這些!

TAG:鄂爾多斯發布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