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增信用卡1.23億張 POS機市場前景廣闊
摘要
儘管2017年我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張,同比增長25.8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依然較低。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信用卡發卡規模和人均持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5.88億張,同比增長26.35%,2017年新增發卡量1.23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張,同比增長25.82%。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授信總額12.48萬億元,同比增長36.58%。銀行卡應償信貸餘額為5.56萬億元,同比增長36.83%。
從融360發布的《2017年度銀行信用卡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時發現, 2017年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發卡量、貸款額增速均明顯超過四大行,成為信用卡市場中最活躍的銀行類型。
《報告》同時指出,2017年銀行信用卡完成的新增發卡任務量中,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互聯網渠道佔比已經超過60%。具體分銀行來看,零售業務發展較快的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都大幅提高了線上發卡比例。
另一方面,儘管2017年我國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張,同比增長25.8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依然較低。例如:2007年美國人均持信用卡4張,超過14%的人持卡10張以上,金融危機過後美國人均持卡數字持續下降,至2016年底美國信用卡人均持卡仍高達2.9張。而與我們消費習慣比較接近的日本、韓國,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也都超過兩張。
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國信用卡發卡規模和人均持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場景建設,信用卡的新競爭手段
近年來,信用卡的快速發展,與各銀行加大拓展力度,積極搶奪線上、線下生活、支付場景的努力密不可分。
這些努力包括:與各種網站、機構進行合作,發行各種各樣的聯名信用卡、主題卡、特色卡,幾乎做到有網路賬戶、有支付需求的地方,就有信用卡連接服務;蹲守各流量巨頭網站,藉助海量流量宣傳產品、篩選客戶,並為相應客戶提供各種各樣的特色服務,提升用戶活躍度;發力移動支付,融入共享經濟,搶佔各種新興線下場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個環節一個都不放過,極大的拓展了客戶接觸面,時刻保持與用戶親密接觸等等。
一些實力較強、信用卡較為領先的銀行在連接流量、融合場景的基礎上,已經開始基於龐大用戶基數,形成自己的流量平台,進而把銀行、信用卡APP打造成用戶移動生活中心。
建設銀行通過「惠生活」優惠活動平台,為客戶提供全面多樣的優惠活動和精彩豐富的生活圈。
招商銀行把招商銀行App、掌上生活App從交易工具轉向經營平台,構建開放的用戶體系,贏得許多年輕人的歡心。
據不完全統計,兩大 App月活躍用戶數已經達4,509萬戶。
未來,多數銀行也會跟隨這一趨勢,從使用流量到彙集流量、輸出流量,從封閉賬戶轉向開放體系,從把信用卡視為金融工具轉為生活服務平台,從而更好的提升用戶黏性與忠誠度,形成無孔不入的線上線下滲透潛力,支撐未來信用卡業務的長期、穩定增長。
信用卡,銀行未來交鋒的主戰場
針對信用卡市場的爆發,業內人士認為,經過近幾年的產品創新和機構宣傳,消費金融的理念逐漸為更多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接受,產品滲透率顯著提高。同時,政府在2017年仍保持鼓勵居民消費、適當提升居民槓桿的導向。此外,銀行業的對公(批發)業務壓力較大,紛紛大力轉型零售金融。在上述多方合力之下,消費金融在2017年獲得高速發展。而作為消費金融和零售業務重中之重的信用卡業務自然增速喜人。
信用卡交易從線下向線上過渡的趨勢明顯,那麼在目前「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互聯網信用產品盛行的情況下,信用卡的增長空間還是非常大嗎?
互聯網信用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壓信用卡的用戶市場,但長遠來看,也會給信用卡業務帶來靈感和潛力,未來信用卡的增長空間仍然非常大。
目前我國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代表性信用產品,其活躍用戶數增長速度普遍快於信用卡用戶的增速,商業銀行因此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但兩者又不完全是競爭關係。互聯網信用產品用戶與信用卡用戶有交叉但不重合,互聯網信貸產品的用戶消費慾望往往大於當下的消費能力,用戶的授信額度也集中在1000元至5000元之間,上萬的用戶數量很少;且互聯網信用產品在線上場景有著天然的優勢,雖然目前也在逐漸覆蓋線下場景,但遠遠比不上信用卡的覆蓋範圍。
而且信用卡能夠提現,花唄和白條做不到這一點。此外,互聯網信用產品與信用卡競爭與合作並存,比如京東白條就與多家銀行推出聯名信用卡,銀行也可藉助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標籤數據實現精準獲客,降低獲客成本。
在政策和消費的雙重作用下,各大銀行紛紛開始大力轉型零售金融。於是,作為零售業務重中之重的信用卡業務,自然獲得了超越其它金融業務的增速。信用卡,可能將成為各大銀行未來正面交鋒的主戰場。
TAG:酷點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