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李白也想起了母親
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苟且過的生活,
都記在這裡。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1/
25歲離家遠遊之後,李白再也沒回過家鄉。
漂泊在外,李白寫過很多思念故鄉的詩歌,而他留存至今的詩歌里卻沒有一首是寫給自己母親的。
或許是他曾經寫給母親的詩歌都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隨著歲月一起煙消雲散了。
這種遺憾,會讓人在讀到這首詩歌的那一刻,突然陷入沉默。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經61歲。年過花甲,時光流轉,人生又能幾度輪迴?
回想自己漂泊在外36年,故鄉到底怎樣了,母親到底怎樣了,思念之情自然就融進了這些詩句的每一個漢字里。
2/
五松山下的秋天,原本應該是豐收之後快樂開心的場景,可是李白借宿的荀媼家中所見,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喜慶,滿眼所見只是鄰里之間共有的辛苦和愁苦。
當時,叛亂還沒有平定,就連五松山下這麼偏遠的地方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想來兵役和徭役都異常沉重。或許,這也是李白這首詩歌中重點落筆荀媼與鄰女的原因。
按說,男人才是家中的核心勞力,可是在夜裡舂米的是女人,招待借宿過客的主人是女人。男人都哪裡去了?李白沒有直說,我們可以想像五松山下的男人很可能都被政府征去前線,參與平定叛亂的戰爭了。
想到自己漂泊動蕩整個後半生,內心抱負至今沒有實現,李白的心裡必定是五味雜陳。看到五松山下農家凄涼的秋天,李白忍不住悲從中來。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寂寥,苦,寒,這既是對農家秋收場景凄涼冷寂的描摹,又何嘗不是李白自己內心情感的流露。
一生輾轉,時間無情流逝,想想自己年輕時候的理想與抱負,至今依然落空,可自己已經韶華不在,且又生活窘迫病痛纏身,這境況與農家秋作苦的境況多麼相像。
哪裡還能高興得起來呢!
圖片來源:網路
3/
可是荀媼並不理解李白的心事。
得知借宿自家的人,竟然是詩名滿天下的李白,荀媼盡自家所有,盡自己所能,給李白做了「雕胡飯」,並把盛飯的盤子洗刷得乾乾淨淨,月光照在盤子上,讓盤子顯得更加明亮。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荀媼並沒有因為借宿者是李白而拘謹慌亂,她做好飯,盛好飯,以最尊貴的禮節端上來請李白吃。
那一刻,也許剛好月光照射在盤子上,也許僅僅是盤子因為潔凈而散射出月光一般的光澤。感受著荀媼的熱情,看著盤中餐,李白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家鄉。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離家時候還是青年,如今已年過花甲。故鄉可好?母親可好?這一切李白都沒有訴說。
有一種思念,永遠無法說出來。
李白面對荀媼這一刻,他想起故鄉,他想起母親,他想起他一生抱負落空,顛沛流離他鄉,卻還得到這陌生人家女主人的敬重與款待。
他的心溫暖又悲涼。
假如自己的抱負實現,這五松山下的秋天會是另外的一種場景吧?李白心想,那樣的話,自己此刻也絕不再是寂寥無所歡的心情了吧?
遺憾的是,這一切也只能是想一想而已。
4/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既貴,酬以千金。——《史記·淮陰侯列傳》
想起自己壯志未酬,李白心中充滿了深深的遺憾。
看著荀媼,看著盤中的雕胡飯,李白想起了曾經救助韓信的漂母。
與韓信相比,李白內心是失落的。正是這種失落感,讓李白面對荀媼和雕胡飯難以下咽。
想我抱負落空壯志未酬,有何顏面承受荀媼的盛情!
李白終歸是一個善良而又自尊心極強的人。面對五松山下窮苦農家凄涼的秋天,面對盛情款待他的農家女主人,他那一刻內心除了遺憾,除了無奈,還有一種不可名狀的自責。
也許,他之所以離家36年從未回故鄉,就是因為他內心的抱負沒有實現,一直沒有讓他擁有榮歸故里的機會。
我想,面對荀媼,李白自然想起了他的母親,他有愧於母親,他無顏面對母親。可是,時光已逝,再也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
那一刻,李白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一絲絕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李白的心情,杜甫一定會懂得。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慚愧啊。李白內心長嘆,他再三感謝荀媼的盛情,卻無論如何吃不下這一餐無比珍貴的雕胡飯。
他知道,他再也沒有機會來回報這些善待和幫助他的人。
5/
太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詩末云:「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夫荀媼一雕胡飯之進,素盤之供,而太白感之如是,且詩以傳之,壽於其集。當世之賢媛淑女多矣,而獨傳荀媼,荀媼亦賢矣。——《石園詩話》
我贊同這個觀點。
君即潁水荀,何慚許郡賓。
相逢太史奏,應是聚寶人。
玉隱且在石,蘭枯還見春。
俄成萬里別,立德貴清真。
——《南陵五松山別荀七》
這是李白同期的另一首詩,有人提出詩中的荀七,應該是荀媼的兒子。
從李白寫給荀七的送別詩中,我們看到荀七是一個有修養、有品德、有才華、有情義的人。
母親賢惠,子女也一定錯不到哪裡去。荀媼對李白的敬重與盛情,足以證明荀媼是一個賢惠的母親,這與《石園詩話》對荀媼的評價相符。
五松山下,一個小小的荀家,能夠讓李白兩度重筆記錄,這其中必有淵源。
只是歷史久遠,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得知了。
TAG:走讀生日記 |